西安事变中 蒋介石是如何从骊山下来的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ybgt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搭车穿洞”去看“杨虎城”
  1956年春,我随父母由上海移居西安,住小南门外张家村。当时的西安,出了城门都是乡村。没有公交车,到城里全靠步行。当时班级同学岁数都比我大,知道“二虎”(杨虎城李虎臣)守城抵抗刘镇华的故事,也从大人口里知道“西安事变”,对我初来乍到的却是新鲜事。
  一天放学后,同学相约去南院看“杨虎城”,我欣然随大家一道去。在“领头”学伴的安排指挥下,五六个同学分别向泥路上行驶的骡马车奔去。两人一组趴在骡马车后板上,双脚腾空,免费搭车。
  到了小南门附近的城墙根,发現护城河水大都干涸,有的则是发臭的浅薄绿水。护城河与城墙之间是一片树林,里面是野生动物的天地。只见“领头羊”熟练地拨开一丛乱草,有一米口径洞口出现。大伙鱼贯而入,在黑暗里徐徐缓行。出了洞口就是繁华的市井,与南院门几步之遥。得知如从小南门进城,需多走半个小时。
  我心里疑惑,杨虎城在哪里?大家走到一家照相馆橱窗前,见陈设一位威严的军人照片。下面说明词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将军遗像。在当地,去“看杨虎城”成了耍南院门的行话。(西安方言,玩叫耍)
  众多令人疑惑的权威观点
  阅读唐人著的小说《金陵春梦》,是我在1961年前后,就读于福州格致中学的时候。读到西安事变的描述,说蒋介石从五间厅越窗出逃,翻墙跌落腰背受伤,由侍卫背到骊山一大石后躲藏,被东北军发现后由一位身材高大的军官、29岁的孙铭九背下山来。该小说中还有辛亥革命后蒋介石受陈其美指使,去广慈医院刺杀陶成章的描述,“一个瘦小的身影越出病房窗户”,两处描述给我的感觉是蒋介石个子瘦小,在骊山上负伤被人背下来合情合理。
  “文革”结束后,重庆会谈中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合影公开了,蒋介石个子与毛相比,矮不了多少,这使我对蒋介石被人背下骊山产生了怀疑。于是开始留心西安事变蒋介石下山的文字。一般人云亦云者不必费眼力,但有权威性的如是说,却使疑窦更深。
  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里,生动地叙述了蒋介石是被背下山来的。尤其是1936年担任陕西省主席的邵力子,在西安事变发生次日,蒋介石就叫他去谈话。邵按常理应问及蒋负伤后如何下山,在1956年12月邵力子发表的《纪念西安事变二十周年》一文中,也称蒋介石负伤后是被人背下山的。
  亲历者孙铭九的叙述
  上世纪80年代,我从上师大转到上海文史馆工作。当时文史馆与参事室在一个大院里办公,有幸见到市府参事孙铭九,当时已八十出外了。第一次见面感到惊讶的是,孙的个头不到一米六。于是心里的疑问更大了,矮個子背高个子,何况下山比上山要困难。
  一次在文参大门口见到孙铭九从汽车上下来。他发现我用手招呼我过去,从皮包里掏出几页纸。我看抬头是全国政协提案专用。孙告诉我即去北京参加政协会,今年他提案的主题是,骊山“捉蒋亭”应改名为“团结亭”或“兵谏亭”,问我哪个合适?我回答说,捉蒋亭是带贬义,团结亭带褒义,兵谏亭中性的。他听后约我到他吴兴路寓所再聊聊。
  孙家客厅墙上挂着照片,是叶剑英元帅与孙握手的情景。孙告诉我,西安事变时叶剑英在他家住了几个月,又说“捉蒋亭”改名为“兵谏亭”为好,他征求了许多人的意见才决定这项提案。我顺势问到西安事变情况,尤其是许多文章说是孙背蒋下山的。听我说到这里,孙铭九从沙发上略起了身,昂头挺胸似的,操着浓重的东北腔说道,那些书尽胡扯!当时骊山没有路,尽是碎石,又是漆黑不见五指,不好背,还不是弟兄们你推我拉把蒋弄下山来。是的,冬天西安到早晨八点才蒙蒙亮,我当时上学都是摸黑去的。
  以后我又看到蒋介石撰写的《西安半月记》,自述从骊山下来的经过,是被众人拥簇下山。途经五间厅时,因疲乏要求入内休息。而押送军官称张副司令在黄城等委员长,催促早些入城。
  孙铭九清楚记得,在圣诞节送蒋回南京的前一天,即1936年12月24日,下午三点钟许,张学良单独与孙谈话。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想不到阎百川(锡山)这样不够朋友;二是想不到杨主任(虎城)的部队这样差劲;三是想不到莫斯科(斯大林)对咱们态度这样坏。
  阎锡山在事变前曾表态支持张杨行动,并可把蒋介石送到太原。杨虎城手下的军长冯钦哉当时在潼关被中央军收买。而斯大林的态度,则成为研究“西安事变”的一项课题。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退休干部、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杨之立
其他文献
“乒乓外交”通常是指:1971年4月,毛泽东指示正在日本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中国代表团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向美国传递出中方希望彼此交流、实现正常化关系的愿望。此举打破了20多年中美关系中的坚冰,双方关系逐渐改善,直至正式建交。还应看到,“乒乓外交”对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其要义与推进中美关系几乎平行。实际上,周恩来还巧妙地运用“乒乓外交”,与朝鲜改善了关系,修补了由“文革
期刊
合作社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随着欧洲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一些社会活动家主张劳动者要以自愿为原则成立合作社,在资本剥削的社会大环境中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理想。这一社会思潮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马上获得了一批进步人士的积极响应。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就是第一位倡导合作社的政治家。  孙中山先生秉承中国传统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投身改造社会的活动。早年经历使其深知
期刊
母亲从《参考消息》上察觉到高考招生制度发生了变化  1977年10月,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对于当年参加高考的570万名考生来说,这是他们一段惊心动魄的生命历程。作為570万名考生中的一员,当我回望1977年的高考,自己之所以能够大胆决定报名参加考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对我的鼓动与支持。40多年后,重新整理1976年4月至1978年2月我在上海崇明跃进农场工作
期刊
在方增先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我受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之邀,出席“《方增先口述历史》出版座谈会”。这本刚出版的新书称得上是方老一生的精彩回放,书中有史料、有故事——耐人寻味;有照片、有作品——赏心悦目。我拜读新书仿佛又和先生见面,先生为人师表的风范、对后辈的热情勉励、温和率真的性情,令我难以忘怀。  先生鼓励我“在哲理漫画方面  探索一条路出来”  1992年10月,我在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上开设“智
期刊
最初听到林放(赵超构,笔名林放,1910-1992)的名字,尚读初二,也是在父辈们聊天时得知的。都说他文章写得好,却从未读过。当时偶读《新民晚报》,也都是体育新闻或者长篇连载《芦荡火种》之类的。没想到10年之后的1974年,我参加《辞海》修订工作,竟遇上了林放先生。  《辞海》编辑室在陕西北路上,一次坐21路公交车上班去,途经西藏中路,上来一位瘦小的老者,还没站稳,车已启动,一个趔趄撞到我座位旁,
期刊
1968年在工宣队浩浩荡荡进驻上层建筑不久,上海文化系统组织了对巴金的游斗。据说是他们认为巴金著作三部曲《家》《春》《秋》在民众中很有流毒,特别是对工人群体心灵有所毒害,必须批倒批臭,于是拉起了一个“批判组”,由奉贤五七干校押来巴金,到我作为上海图书馆成员参加时,已经游斗了多天。  这家临时搭的、非常松懈的“小分队”,由工宣队带队,为了壮大行色,还请了市劳动模范裔式娟参加。但我们都是客串,跑龙套,
期刊
2017年1月3日,一名叫徐志祥的老同志通过微信联系我,原来,他是我父亲刘征文在上海机床厂的老同事。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调离了上海机床厂后,他便和我父亲失去了联系。上世纪70年代初徐师傅从解放军第31集团军复员来到上海机床厂,在厂团委担任团干部,后来调到市委办公厅、市档案局工作直至退休。70多岁的徐志祥来到我办公室,深情回忆了上海机床厂曾经的辉煌,和该厂派他与我父亲在复旦大学工作时,发生在复旦校
期刊
从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爆发了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世界大战是由英、法、俄等国组成的协约国与由德国、奥匈帝国等国组成的同盟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殖民地而爆发的一次空前规模的大战。有学者称:“一战是人类现代战争之始。”  这次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但涉及到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达36个,双方动员的兵力达7500万人,而死伤军民达3000万人以上。这次大战给全世界造成了历史
期刊
1957年1月1日,杨思一在日记里写道:“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已经到来。旧的一年在国家是一个大转变,在个人接受了历史上最大的考验,考验中有苦也有快乐。希望新的一年呀,苦恼减少,快乐增长。”  时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和省政协副主席的他,怎会想到日记会止步当年10月12日,最后一句连标点也没。12月13日,他被划右派,成为史称“沙(文汉)、杨事件”中的杨;被视为新中国成立后,继“潘(汉年)
期刊
陈毅和赵朴初皆为彪炳共和国史册的千古人物,同时,他们俩有一个共同的称谓——诗人。陈毅一生戎马倥偬,国事加身,留下了700余首诗作,赵朴初著作更丰,韵文诗作2000有余。1977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正式出版《陈毅诗词选集》,这本选集是陈毅夫人张茜泣血之作。序末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在整理、编辑诗稿的过程中,得到赵朴初同志认真诚恳的指导和帮助,我谨向他表示最深切的谢意。” 陈毅、张茜逝世已近半个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