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既是其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需要,又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相对于其他培训机构,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具备一定优势,又面临诸多制约。高职院校需要更新观念,增强为农民工服务的意识;健全监督机制,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和安排内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机制,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提升培训质量,服务社会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 农民工 培训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项目(SKL-2010-1647)。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1)05-0093-04
[作者简介]王松梅(1973-),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处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日渐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高职院校有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真正提升农民工培训质量。
一、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战略意义
1. 开展农民工培训是高职院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需要。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瓶颈。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有2.89亿的农村人口需向城镇转移,转移任务异常艰巨。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转移出去的农民工大量失业返乡,据农业部2009年3月份公布的数据,返乡农民工达2000余万,致使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由于文化程度偏低,专业培训缺乏,劳动技能较差,农民工素质远远不能满足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需求,在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可转移的领域受到限制,在城镇一体化进程的就业中处于劣势。根据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和国内外劳动力转移实践经验,必须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目前,我国农民工群体非学历教育的需求巨大,任务艰巨,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体应主动承担起农民工培训的责任,帮助农民工拓宽就业渠道,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服务功能。
2. 展农民工培训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首先,从高职院校的生源状况看。近几年,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激励,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上较大,但仍面临着生源不足、学生投档率低、质量滑坡等一系列发展困境。国家倡导高职院校主动承担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实际上为高职院校开辟了一块颇具规模的生源市场。其次,从农民工的发展趋势看。伴随着农民工代际转移的完成,大量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我国农民工的主力军,受教育程度偏高,职业期望值也偏高,因此,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教育培训提升自身素质是其重要的人力资本。第三,从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同感看。目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普遍较差,认为高职教育不属于正规教育,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不仅有助于化解生源困局,而且有助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调整办学定位,提高社会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优势分析
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有1200多所, 占全国高校总数的70%左右,其中大部分由过去的国家级或省级重点中专升格而成。相对于其他培训机构, 高职院校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农民工培训具有低成本、无风险、较灵活、效益大等特点,具备教学资源完备、课程设置齐全、信息资源丰富、管理规范等优势。
1. 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优势。首先,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设备齐全。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我国各类高职院校在实验实训设施上投入了较多资金,基本可以满足职业培训的要求。其次,高职院校具有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2008年,全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的平均比例达到26.2%,远远超出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规定的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的比例必须达到15%的要求。2008年,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37.7万人,占高职院校教师总数的68.2%,其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达到29.9%。同时,不少高职院校有意识地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极大地改善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
2.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优势。根据我国2008年核定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高职院校目前开设专业共分为19大类,这19大类专业几乎囊括了所有传统行业。此外,为顺应市场需求,该专业目录还在不断地进行增设和调整。高职院校紧扣“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着眼于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密切结合,一般都开设有十几个专业,基本能够满足农民工的就业需求。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改革,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基本完成,很多专业都有完备的课程体系,而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经得起实践检验。高职院校尤其强调实践教学模块,非常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这与农民工培训的重点在于职业技能培训是相吻合的。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能够充分满足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
3. 高职院校的信息资源优势。首先,高职院校的馆藏信息丰富。高职院校图书馆藏书系统完整,学科门类齐全,情报含量高,无论是藏书数量还是藏书类型都是其他培训机构无法比拟的。其次,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信息化。高职院校既能够利用专门设置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农民工学员提供就业指导服务,也可以借助与企业间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式培养”,推荐培训合格的农民工学员就业。第三,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家越来越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并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高职院校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展开各种实用型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掌握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这些信息资源是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农民工培训的重要信息保证。
4. 高职院校的规范管理优势。高职院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成熟且规范的管理体系,而管理规范正是一般的社会培训机构缺乏的。高职院校明确的岗位职责、明晰的工作流程、完善的规章制度、科学的激励机制,使其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为学院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制度保证。借助自己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高职院校可以使农民工培训走上规范化道路。例如,规范管理可以使农民工学员摆脱思想涣散、懒惰、注意力容易分散等成人学习的毛病;采用平时成绩与结业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可以规范参训人员的学习行为;借助现代管理理论可以提高培训效果等。
三、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制约因素分析
1. 教育观念滞后。教育观念滞后,服务意识淡薄是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的思想制约。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在教育培训方面表现出狭隘的地方观念、封闭的保守思想。部分高职院校只重视学历教育、高考招生市场,把教育培训当作“副业”看待,即便培训也是走过场;甚至认为此类培训有失“身份”,不屑参与;有些认为自己没有参与的空间,不便参与。另外,农民工群体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管理难度大,经济效益低,导致多数高职院校对农民工培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责任意识和市场办学意识淡薄。
2. 培训经费短缺。培训经费短缺是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的经济制约。首先,农民工培训在招生宣传、课程开发、实训设施建设等方面都需要一定资金投入,而高职院校自身普遍存在经费紧张的难题,对参与农民工培训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农民工培训经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民工培训经费主要来自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个人,政府财政是农民工培训经费的主要来源,企业和农民工个人投入比例极小。第三,目前的农民工培训工作多是先垫付费用,再审核批付,事实上,在多部门的层层审批和分割下,培训院校很难拿到应得的财政补贴资金。阻碍了高职院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
3.教育体制单一僵化。现行教育体制单一僵化是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体制制约。农民工固有的生活体验、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观念决定了农民工培训具有培训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强、受教育层次不齐、学习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现行高职教育全日制的办学模式,主要面向在校高中毕业生的教育对象,固定的学制,与生产实际脱节的教学内容,重视课堂理论讲授,实践技能培养不足的教学模式都不符合农民工的生活实际和思维习惯。在师资力量上,高职院校依然面临“双师型”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专业教师来源渠道单一、教师培训层次偏低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积极调整以满足农民工培训的需求。
四、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政策建议
1. 更新观念,增强为农民工服务的意识。首先,高职院校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坚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的原则,在思想理念上给农民工以公平待遇。同时,高职院校要以深化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大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制度创新。其次,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职业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强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特殊作用的优势,与企业、行业合作办学,开展技术攻关和科研合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力量。第三,高职院校要深化改革,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创新办学指导思想,从行政推动转向市场拉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抓住国家和社会重视农民工培训的有利时机,合理调整办学定位,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培养市场需求的技能型紧缺人才,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 健全监督机制,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健全监督机制,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这是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经济保障。首先,强化政府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统一领导,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比例。各级政府要按照统筹规划、集中使用、提高效益的要求,实行农民工培训专项资金集中使用制度,确保农民工培训专项资金的足额到位,并充分利用好农民工培训的每一笔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其次,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农民工培训使国家、企业、个人同时受益,因此,政府应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农民工培训,采取国家、企业和农民工个人共同承担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企业、社区合作办学,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机制。第三,完善农民工培训的资金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对于农民工培训资金要实行全程监管,使有限的培训资金尽可能地发挥最大效益,对违规套取、挪用经费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部门处理。
3. 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要符合农民工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要符合农民工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这是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现实需要。针对当前农民工培训存在的专业设置不合理,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高职院校应抓好培训专业建设,充分挖掘有特色的培训内容,不断丰富和开发培训内容,通过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首先,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要科学合理。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要以农民工的就业需求为导向,遵循农民工的认知变化发展规律,进行市场调查,科学论证,做到科学合理。其次,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要体现特色。高职院校要善于开发自身的潜在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在培训内容和专业特色上做文章,设置特色专业,形成培训强项。第三,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要量力而行。高职院校应置农民工培训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从专业师资、教学实训设施、教学资料、培训经费等方面衡量自身是否达到实施某专业培训的基本要求,切忌不顾现实条件而盲目开设培训专业的短期化行为。
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职院校的培训能力。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既是提升职业教育能力和服务农民的需要,又是高职院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质量保证。首先,要注重岗前培训,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普通教师的教师资格和职业素质,还要具备相关专业的技术资格和职业素质。其次,校企合作、学研结合,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应坚持“教研相长、学能并进”的教学理念,与企业合作,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攻关,共同培养既有理论素养又有研发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第三,成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政府要牵头建立一批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培训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共同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资队伍。
5. 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工培训的实效性。由于农民工学员来源广泛、流动性强、年龄跨度大,工学矛盾突出,因此,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农民工的工学实际,积极探索适合农民工特色的、灵活多样的培训机制。这是高职院校提高农民工培训实效性的关键之举。首先,实行弹性学制。农民工培训应当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以企业用工需求为前提,以现有政策为保障,高职院校要积极组织青年农民工进行“订单式”技能培训,逐步建立起“订单培训,企业参与”的机制,走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路子,帮助农民工顺利就业。第三,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优势。高职院校作为职业资格教育的主要力量,可以把培训与考核认证结合起来,定期对农民工学员进行职业技能考核认证,以岗位培训促进职业技能鉴定,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陈锡文.金融危机致2000万农民工失业[J].WTO经济导刊,2009(03).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报告[EB/OL]. http://61.164.87.132/htzl/page/zjyjj/2010032900005.html.
[4]王鹏,王秋芳.农民工职业培训:高职院校的优势体现与操作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0(05).
[5]孙绪民,桑爱友.对普通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思考[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6]张益萍,李期.农民工培训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承担的责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7]许士群,张荣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07(03).
Seni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Migrant Workers Training
Wang Songmei
(Zhengzhou Technical College, HennanZhengzhou450121)
Abstract:It is not only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social services function but also for their ow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at vocational colleges launch training for peasant-workers. Compared to other training institutions,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natural superiority in training peasant-workers and face many constraints simultaneously. Therefore,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reak barriers,exert their superiority in vocational training to serve the community.
Keywords:vocational collegespeasant-workerstraining
(收稿日期: 2011-09-08 责任编辑: 廖令鹏)
[关键词]高职院校 农民工 培训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项目(SKL-2010-1647)。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1)05-0093-04
[作者简介]王松梅(1973-),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处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日渐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高职院校有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真正提升农民工培训质量。
一、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战略意义
1. 开展农民工培训是高职院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需要。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瓶颈。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有2.89亿的农村人口需向城镇转移,转移任务异常艰巨。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转移出去的农民工大量失业返乡,据农业部2009年3月份公布的数据,返乡农民工达2000余万,致使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由于文化程度偏低,专业培训缺乏,劳动技能较差,农民工素质远远不能满足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需求,在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可转移的领域受到限制,在城镇一体化进程的就业中处于劣势。根据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和国内外劳动力转移实践经验,必须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目前,我国农民工群体非学历教育的需求巨大,任务艰巨,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体应主动承担起农民工培训的责任,帮助农民工拓宽就业渠道,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服务功能。
2. 展农民工培训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首先,从高职院校的生源状况看。近几年,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激励,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上较大,但仍面临着生源不足、学生投档率低、质量滑坡等一系列发展困境。国家倡导高职院校主动承担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实际上为高职院校开辟了一块颇具规模的生源市场。其次,从农民工的发展趋势看。伴随着农民工代际转移的完成,大量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我国农民工的主力军,受教育程度偏高,职业期望值也偏高,因此,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教育培训提升自身素质是其重要的人力资本。第三,从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同感看。目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普遍较差,认为高职教育不属于正规教育,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不仅有助于化解生源困局,而且有助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调整办学定位,提高社会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优势分析
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有1200多所, 占全国高校总数的70%左右,其中大部分由过去的国家级或省级重点中专升格而成。相对于其他培训机构, 高职院校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农民工培训具有低成本、无风险、较灵活、效益大等特点,具备教学资源完备、课程设置齐全、信息资源丰富、管理规范等优势。
1. 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优势。首先,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设备齐全。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我国各类高职院校在实验实训设施上投入了较多资金,基本可以满足职业培训的要求。其次,高职院校具有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2008年,全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的平均比例达到26.2%,远远超出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规定的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的比例必须达到15%的要求。2008年,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37.7万人,占高职院校教师总数的68.2%,其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达到29.9%。同时,不少高职院校有意识地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极大地改善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
2.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优势。根据我国2008年核定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高职院校目前开设专业共分为19大类,这19大类专业几乎囊括了所有传统行业。此外,为顺应市场需求,该专业目录还在不断地进行增设和调整。高职院校紧扣“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着眼于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密切结合,一般都开设有十几个专业,基本能够满足农民工的就业需求。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改革,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基本完成,很多专业都有完备的课程体系,而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经得起实践检验。高职院校尤其强调实践教学模块,非常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这与农民工培训的重点在于职业技能培训是相吻合的。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能够充分满足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
3. 高职院校的信息资源优势。首先,高职院校的馆藏信息丰富。高职院校图书馆藏书系统完整,学科门类齐全,情报含量高,无论是藏书数量还是藏书类型都是其他培训机构无法比拟的。其次,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信息化。高职院校既能够利用专门设置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农民工学员提供就业指导服务,也可以借助与企业间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式培养”,推荐培训合格的农民工学员就业。第三,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家越来越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并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高职院校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展开各种实用型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掌握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这些信息资源是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农民工培训的重要信息保证。
4. 高职院校的规范管理优势。高职院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成熟且规范的管理体系,而管理规范正是一般的社会培训机构缺乏的。高职院校明确的岗位职责、明晰的工作流程、完善的规章制度、科学的激励机制,使其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为学院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制度保证。借助自己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高职院校可以使农民工培训走上规范化道路。例如,规范管理可以使农民工学员摆脱思想涣散、懒惰、注意力容易分散等成人学习的毛病;采用平时成绩与结业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可以规范参训人员的学习行为;借助现代管理理论可以提高培训效果等。
三、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制约因素分析
1. 教育观念滞后。教育观念滞后,服务意识淡薄是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的思想制约。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在教育培训方面表现出狭隘的地方观念、封闭的保守思想。部分高职院校只重视学历教育、高考招生市场,把教育培训当作“副业”看待,即便培训也是走过场;甚至认为此类培训有失“身份”,不屑参与;有些认为自己没有参与的空间,不便参与。另外,农民工群体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管理难度大,经济效益低,导致多数高职院校对农民工培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责任意识和市场办学意识淡薄。
2. 培训经费短缺。培训经费短缺是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的经济制约。首先,农民工培训在招生宣传、课程开发、实训设施建设等方面都需要一定资金投入,而高职院校自身普遍存在经费紧张的难题,对参与农民工培训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农民工培训经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民工培训经费主要来自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个人,政府财政是农民工培训经费的主要来源,企业和农民工个人投入比例极小。第三,目前的农民工培训工作多是先垫付费用,再审核批付,事实上,在多部门的层层审批和分割下,培训院校很难拿到应得的财政补贴资金。阻碍了高职院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
3.教育体制单一僵化。现行教育体制单一僵化是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体制制约。农民工固有的生活体验、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观念决定了农民工培训具有培训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强、受教育层次不齐、学习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现行高职教育全日制的办学模式,主要面向在校高中毕业生的教育对象,固定的学制,与生产实际脱节的教学内容,重视课堂理论讲授,实践技能培养不足的教学模式都不符合农民工的生活实际和思维习惯。在师资力量上,高职院校依然面临“双师型”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专业教师来源渠道单一、教师培训层次偏低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积极调整以满足农民工培训的需求。
四、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政策建议
1. 更新观念,增强为农民工服务的意识。首先,高职院校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坚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的原则,在思想理念上给农民工以公平待遇。同时,高职院校要以深化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大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制度创新。其次,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职业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强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特殊作用的优势,与企业、行业合作办学,开展技术攻关和科研合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力量。第三,高职院校要深化改革,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创新办学指导思想,从行政推动转向市场拉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抓住国家和社会重视农民工培训的有利时机,合理调整办学定位,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培养市场需求的技能型紧缺人才,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 健全监督机制,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健全监督机制,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这是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经济保障。首先,强化政府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统一领导,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比例。各级政府要按照统筹规划、集中使用、提高效益的要求,实行农民工培训专项资金集中使用制度,确保农民工培训专项资金的足额到位,并充分利用好农民工培训的每一笔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其次,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农民工培训使国家、企业、个人同时受益,因此,政府应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农民工培训,采取国家、企业和农民工个人共同承担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企业、社区合作办学,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机制。第三,完善农民工培训的资金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对于农民工培训资金要实行全程监管,使有限的培训资金尽可能地发挥最大效益,对违规套取、挪用经费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部门处理。
3. 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要符合农民工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要符合农民工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这是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现实需要。针对当前农民工培训存在的专业设置不合理,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高职院校应抓好培训专业建设,充分挖掘有特色的培训内容,不断丰富和开发培训内容,通过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首先,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要科学合理。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要以农民工的就业需求为导向,遵循农民工的认知变化发展规律,进行市场调查,科学论证,做到科学合理。其次,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要体现特色。高职院校要善于开发自身的潜在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在培训内容和专业特色上做文章,设置特色专业,形成培训强项。第三,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要量力而行。高职院校应置农民工培训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从专业师资、教学实训设施、教学资料、培训经费等方面衡量自身是否达到实施某专业培训的基本要求,切忌不顾现实条件而盲目开设培训专业的短期化行为。
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职院校的培训能力。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既是提升职业教育能力和服务农民的需要,又是高职院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质量保证。首先,要注重岗前培训,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普通教师的教师资格和职业素质,还要具备相关专业的技术资格和职业素质。其次,校企合作、学研结合,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应坚持“教研相长、学能并进”的教学理念,与企业合作,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攻关,共同培养既有理论素养又有研发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第三,成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政府要牵头建立一批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培训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共同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资队伍。
5. 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工培训的实效性。由于农民工学员来源广泛、流动性强、年龄跨度大,工学矛盾突出,因此,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农民工的工学实际,积极探索适合农民工特色的、灵活多样的培训机制。这是高职院校提高农民工培训实效性的关键之举。首先,实行弹性学制。农民工培训应当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以企业用工需求为前提,以现有政策为保障,高职院校要积极组织青年农民工进行“订单式”技能培训,逐步建立起“订单培训,企业参与”的机制,走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路子,帮助农民工顺利就业。第三,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优势。高职院校作为职业资格教育的主要力量,可以把培训与考核认证结合起来,定期对农民工学员进行职业技能考核认证,以岗位培训促进职业技能鉴定,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陈锡文.金融危机致2000万农民工失业[J].WTO经济导刊,2009(03).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报告[EB/OL]. http://61.164.87.132/htzl/page/zjyjj/2010032900005.html.
[4]王鹏,王秋芳.农民工职业培训:高职院校的优势体现与操作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0(05).
[5]孙绪民,桑爱友.对普通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思考[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6]张益萍,李期.农民工培训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承担的责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7]许士群,张荣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07(03).
Seni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Migrant Workers Training
Wang Songmei
(Zhengzhou Technical College, HennanZhengzhou450121)
Abstract:It is not only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social services function but also for their ow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at vocational colleges launch training for peasant-workers. Compared to other training institutions,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natural superiority in training peasant-workers and face many constraints simultaneously. Therefore,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reak barriers,exert their superiority in vocational training to serve the community.
Keywords:vocational collegespeasant-workerstraining
(收稿日期: 2011-09-08 责任编辑: 廖令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