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丛枝菌根共生机制对不同形态磷的解吸效率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fy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矿质元素之一。由于土壤胶体中复杂的化学过程,导致水溶态磷常常被固定和吸附成为迟效态,因而成为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植物可通过与菌根的共生分泌胞外酶等有机分泌物促进土壤磷素释放,从而使其适应低磷环境。本研究通对杉木幼苗与丛枝菌根(AM)接种,研究其共生体在磷限制和磷添加条件下对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利用效率,明晰杉木-AM共生体对土壤异质磷素的偏向性及影响杉木林内土壤有效磷的关键因子。【方法】通过室内盆栽实验,模拟杉木幼苗在磷限制或非限制条件下,测定杉木幼苗在不同磷形态生长包中菌根胞外酶活性以及杉木养分、菌根侵染率指标。【结果】在磷添加情况下,接种AM菌根的杉木幼苗植株磷含量高于未添加磷的处理组。除矿物磷处理组之外,其他磷源处理的植株碳含量都呈现磷添加高于未添加磷的情况。同时,氮元素的累积也呈现出与植株碳含量相似的状况。由于磷分需求的满足,杉木幼苗诱导根系和共生菌根群落向其他养分元素的获取,从而导致对有机碳源分解相关的β-葡萄糖苷酶和有机氮源分解相关的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且在有机磷和复杂矿物态磷源的处理组中尤为明显。而在缺磷条件下,菌根群落更偏向于正磷酸盐和铁吸附磷的利用,同时酸性磷酸酶活性在有机磷源处理中大幅提高。通过根系调查发现,菌根侵染率并非受到磷添加/非磷添加的影响,而主要受到提供磷源处理的影响。【结论】在杉木幼苗管理和人工造林过程中应同时考虑立地条件及施用磷肥的形态,在土壤有效磷充足的情况下以补充有机磷为主,而在磷限制状态时补充正磷酸盐或是吸附态磷为主,以使杉木生长和养分累积达到最大化。
其他文献
企业集团应如何进行管理控制模式选择仍未得到充分的理论解释,因此,探讨企业集团管理控制模式选择问题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基于知识转移成本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以海尔集团为案例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知识转移成本与代理成本的匹配探讨并解释管理控制模式选择问题。研究发现:企业集团管理控制模式选择包括权力配置、选择控制手段和设定控制目标三个步骤;企业集团通过识别和汇总知识转移成本与代理成本形成不同的匹配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以及解决农业结构性矛盾必须关注的重要领域。文章在分析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所面临困境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杨秸秆”的绿色发展之路,凝练出农业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即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以构建新型产业组织为支撑、推广绿色生产技术为核心、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为主线、强化品牌建设和营销手段为保障,形成“技术先进、组织完备、产业链完善、品牌优质、营销有效”的“杨秸秆
政治认同是一个国家维持健康、良性社会秩序的前提。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受性别、年级、政治面貌、专业门类、户籍以及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与大学生自我认同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上呈现出根本性的政治认知与政治情感程度较高,但具体性认知不够明确与深刻;政治参与立场坚定,但主动参与意识不高;政治认同培育评价较高,但层次不一等特点。为此,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需要从明确
对中国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体系从形成、发展到再建构的研究已走过百年历程。民国时期起,我国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初步进入学术研究的范畴,目前由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再次成为研究热点,在实务理论、服务路径及策略方面均取得了创新性进展。借助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当下中国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体系的研究现状,从精神障碍患者的现实处境与需求评估、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概念、服务路径三个角度述评,围绕服务理念、服务方法、服务
【目的】研究不同竹龄的毛竹茎干内生细菌群落结构与生物学功能。【方法】对采集于同一竹林的1~5 a生毛竹茎干内生细菌进行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所有样本共检测到细菌21个门和337个属,α多样性指数显示,1 a生毛竹内生细菌多样性最低,Simpson和Shannon指数仅为0.42和1.75;2~5 a生毛竹茎干内生菌种群Simpson指数都超过0.93,种类多样性高,其中,4 a生茎干内
<正>本刊讯据美国广播公司近日报道,数据统计显示,全美已出现超过160万例新冠再感染病例。其中,纽约州、缅因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分别报告了超过20万例新冠再感染病例,密歇根州和北卡罗来纳州则分别出现超过10万例新冠再感染病例。越来越多的人两次感染新冠病毒,或3次、4次感染,有人甚至5次感染。专家表示,
期刊
当代西藏文学中地域文化的嬗变过程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的发展史,也是西藏这一地域本身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史。研究西藏文学中地域文化的变迁对探究当代以来地区文化发展进程和社会经济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追溯当代西藏文学中地域文化的嬗变历程可以发现,西藏文化中体现的地域特征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具有基础作用,而文化源流和宗教信仰则引起作家对于民族文化与人类文明、人性与生命的深度思考,从而影响作家对人的精神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