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入手,对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原则、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建构主义理论支持、运动解剖学多媒体网络课件的构建等进行了讨论,完善了《运动解剖学》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
[关键词]建构主义 《运动解剖学》 多媒体网络课件
[作者简介]王军(1967- ),男,襄樊学院体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运动人体科学。(湖北襄樊441053)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4-0184-02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网络课件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建构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学习理论在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及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对教育技术,特别是对网络教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教学课件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不成熟性和不完善性。本文从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完善了《运动解剖学》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在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论模式。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学习者应该成为学习的中心,教师应该发挥指导的作用。它强调学习者应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并对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主动地建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换句话说,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通过意义的主动建构而获取的。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第一,“情境”。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真实环境的创设和模拟,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第二,“协作”。协作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比如对学习资料的搜集與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涉及协作。它既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第三,“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只有通过会话来商讨、交流彼此的意见与学习成果,才能共同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它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第四,“意义建构”。这里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习者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习者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较深刻的理解。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直接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做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建构主义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学习自主性原则。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地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它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双向的互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学习者要通过学习策略训练,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学习同伴等的帮助下实现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第二,真实情境创设原则。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即情境学习者应借助于获得的学习资源,把所学的知识与真实任务和情境挂钩,倡导合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第三,教学设计交互性原则。要使学生的学习由枯燥、单调、乏味变得有趣、丰富多彩。第四,学习的社会性原则。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知识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学习的情境、学习者带入这一情境的经验及周围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学习者主动从不同背景、角度出发,在教师或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争辩、讨论和提供证据),实现知识意义的重新建构,从而使面对面的或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的“协作学习”成为必然。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运动解剖学》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
要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运动解剖学》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就要突破简单的演示型、讲授型模式,体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要重视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互动设计,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协助。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设有助于意义建构的学习情境,实现教学软件的立体链接结构,启发学生的想象与思维,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迁移。《运动解剖学》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见文末表1。
总之,网络课件已走进我们的课堂,与其他教学手段相比,它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技术特点:交互性强,加大了用户的参与程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人际协作;感官性好,营造出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信息世界,有利于大量信息的获取及情境的创设与模拟;主界面友好,各种信息轻松易得,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式学习、发掘式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新旧认知结构间的同化、顺应及重组,这些足以满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环境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要求,能够实现学生学习的开放性、情境性与能动性,对其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3]李新民.构建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06(4):13-14.
[4]厉英超.建构主义理论与临床医学教学设计[J].西北医学教育,2004(3):246-247.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运动解剖学》 多媒体网络课件
[作者简介]王军(1967- ),男,襄樊学院体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运动人体科学。(湖北襄樊441053)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4-0184-02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网络课件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建构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学习理论在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及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对教育技术,特别是对网络教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教学课件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不成熟性和不完善性。本文从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完善了《运动解剖学》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在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论模式。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学习者应该成为学习的中心,教师应该发挥指导的作用。它强调学习者应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并对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主动地建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换句话说,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通过意义的主动建构而获取的。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第一,“情境”。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真实环境的创设和模拟,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第二,“协作”。协作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比如对学习资料的搜集與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涉及协作。它既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第三,“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只有通过会话来商讨、交流彼此的意见与学习成果,才能共同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它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第四,“意义建构”。这里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习者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习者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较深刻的理解。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直接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做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建构主义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学习自主性原则。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地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它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双向的互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学习者要通过学习策略训练,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学习同伴等的帮助下实现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第二,真实情境创设原则。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即情境学习者应借助于获得的学习资源,把所学的知识与真实任务和情境挂钩,倡导合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第三,教学设计交互性原则。要使学生的学习由枯燥、单调、乏味变得有趣、丰富多彩。第四,学习的社会性原则。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知识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学习的情境、学习者带入这一情境的经验及周围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学习者主动从不同背景、角度出发,在教师或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争辩、讨论和提供证据),实现知识意义的重新建构,从而使面对面的或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的“协作学习”成为必然。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运动解剖学》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
要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运动解剖学》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就要突破简单的演示型、讲授型模式,体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要重视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互动设计,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协助。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设有助于意义建构的学习情境,实现教学软件的立体链接结构,启发学生的想象与思维,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迁移。《运动解剖学》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见文末表1。
总之,网络课件已走进我们的课堂,与其他教学手段相比,它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技术特点:交互性强,加大了用户的参与程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人际协作;感官性好,营造出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信息世界,有利于大量信息的获取及情境的创设与模拟;主界面友好,各种信息轻松易得,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式学习、发掘式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新旧认知结构间的同化、顺应及重组,这些足以满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环境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要求,能够实现学生学习的开放性、情境性与能动性,对其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3]李新民.构建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06(4):13-14.
[4]厉英超.建构主义理论与临床医学教学设计[J].西北医学教育,2004(3):246-247.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