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精心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 运用历史资料、激发兴趣;搞好课外活动,提高兴趣。
[关键词]历史教学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165-01
“乐教乐学”是我在师生共同学习中经常运用的方法。首先乐教是指教师在备课、讲课当中能够有愉快的心情和思想,在没有其他思想包袱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完全尽心尽力地投入到教学当中去,才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所知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乐学是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如好的教学方法,技能技巧的培养和一些简单易懂的实验,使学生在快乐之中把重点、难点轻松愉快地掌握,把未知变为已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潜移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在快乐之中动脑、动口、动手,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够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由于学生处于这样的重要时期,在教学中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在快乐之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问卷调查,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精心设计、引人入胜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从一开始上课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需要教师精心备课,既要充分备教材又要充分备学生。教师在快乐之中备课,在快乐之中上课,才能把自己的快乐带给学生,如果教师没有精心备课,在备课中没有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快乐,那么你能有多少快乐带给学生呢?有教育专家发现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大约在25分钟左右,再加上学生正处于未成熟阶段,这就需要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在瞬间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设计的情景如果能够与学生的思想火花在瞬间碰撞,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产生震撼,就能起到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难忘九一八》时,播放《松花江上》歌曲,一曲凄楚的《松花江上》,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 。这首《松花江上》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每年的9月18日,我国东北的重要城市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这是为什么呢?历史上这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通过播放歌曲和一连串的提问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思考当中去,特别是歌曲的最后几句“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学生的思想随音乐进入了教学当中,这时候有的学生已经情不自禁地问九一八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样学生就带着疑问的情绪进入学习当中了。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
“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拓展型人才。利用发散思维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在讲八年级上《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课时,教师总结历史上中日战争的时间,大约每100年要进行一次。教师:如果中日要再一次交战你认为中国能胜利吗?如果能胜利在什么地方?使我没想到的是这两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最后我总结了一下,有十几种说法,并且学生马上形成了几种明显的观点,瞬时辩论起来,教师做总结。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和飞跃,对问题也有深度的理解和认识。
三、运用历史资料,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一些学生中有人认为历史课是副课,是小科,考试所占比例小,其实这都是错误的观点,历史课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它包括当时的时间和地点,在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教师如果照本宣科,那历史课就成为枯燥无味的课堂,如在讲八年级上《血肉筑长城》一课时,讲到抗日战争胜利时,给学生讲述两位美军航空员空投原子弹后的回忆录的故事,以及原子弹爆炸后放射性物质对日本造成的严重后果,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从而轻松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四、搞好课外活动,提高兴趣
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组织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对历史这一学科的认识。组织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历史辩论会、历史故事演讲会、自编自演历史故事情节、参观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名胜古迹等等。例如在讲《百日维新》的时候,学生自编自演历史话剧《评判谭嗣同》,学生们能把历史话剧演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同时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均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的再现”,使学生对历史思想变革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信心,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历史教学要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我坚信快乐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催化剂,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添加剂。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之中学习。使学生好学、乐学,从而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历史教学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165-01
“乐教乐学”是我在师生共同学习中经常运用的方法。首先乐教是指教师在备课、讲课当中能够有愉快的心情和思想,在没有其他思想包袱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完全尽心尽力地投入到教学当中去,才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所知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乐学是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如好的教学方法,技能技巧的培养和一些简单易懂的实验,使学生在快乐之中把重点、难点轻松愉快地掌握,把未知变为已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潜移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在快乐之中动脑、动口、动手,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够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由于学生处于这样的重要时期,在教学中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在快乐之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问卷调查,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精心设计、引人入胜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从一开始上课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需要教师精心备课,既要充分备教材又要充分备学生。教师在快乐之中备课,在快乐之中上课,才能把自己的快乐带给学生,如果教师没有精心备课,在备课中没有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快乐,那么你能有多少快乐带给学生呢?有教育专家发现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大约在25分钟左右,再加上学生正处于未成熟阶段,这就需要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在瞬间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设计的情景如果能够与学生的思想火花在瞬间碰撞,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产生震撼,就能起到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难忘九一八》时,播放《松花江上》歌曲,一曲凄楚的《松花江上》,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 。这首《松花江上》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每年的9月18日,我国东北的重要城市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这是为什么呢?历史上这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通过播放歌曲和一连串的提问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思考当中去,特别是歌曲的最后几句“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学生的思想随音乐进入了教学当中,这时候有的学生已经情不自禁地问九一八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样学生就带着疑问的情绪进入学习当中了。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
“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拓展型人才。利用发散思维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在讲八年级上《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课时,教师总结历史上中日战争的时间,大约每100年要进行一次。教师:如果中日要再一次交战你认为中国能胜利吗?如果能胜利在什么地方?使我没想到的是这两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最后我总结了一下,有十几种说法,并且学生马上形成了几种明显的观点,瞬时辩论起来,教师做总结。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和飞跃,对问题也有深度的理解和认识。
三、运用历史资料,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一些学生中有人认为历史课是副课,是小科,考试所占比例小,其实这都是错误的观点,历史课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它包括当时的时间和地点,在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教师如果照本宣科,那历史课就成为枯燥无味的课堂,如在讲八年级上《血肉筑长城》一课时,讲到抗日战争胜利时,给学生讲述两位美军航空员空投原子弹后的回忆录的故事,以及原子弹爆炸后放射性物质对日本造成的严重后果,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从而轻松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四、搞好课外活动,提高兴趣
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组织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对历史这一学科的认识。组织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历史辩论会、历史故事演讲会、自编自演历史故事情节、参观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名胜古迹等等。例如在讲《百日维新》的时候,学生自编自演历史话剧《评判谭嗣同》,学生们能把历史话剧演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同时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均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的再现”,使学生对历史思想变革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信心,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历史教学要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我坚信快乐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催化剂,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添加剂。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之中学习。使学生好学、乐学,从而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