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甘肃省启动了首届中小学“陇原名师”评选工作,经过学校推荐、各级教育部门审核、专家评审、答辩、网上投票等环节,31名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荣膺“陇原名师”称号。他们均获得过省级奖励(含“园丁奖”“五一”奖章获得者,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大部分名师同时获有多项省级以上奖励,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级骨干教师等。可以说,首批“陇原名师”是甘肃省30万中小学教师中的杰出人物和典型代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个性特征,集中了优秀教师的普遍特点和基本要素。认真分析研究这些名师的基本素质特征,对于促进广大教师专业发展,对于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培养优秀教师,均具有典型示范和榜样引领的作用。
一、高尚的师德,是成为名师的基本要求
人们心中的教师典范无一不是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的人。纵览名师的光辉业绩,我们发现高尚的德行始终与他们相随相伴。他们崇尚真理、传播文明、播种希望,他们安贫乐道、温良恭俭、洁身自好。教师的德行,不仅影响学生一生,也引领着社会风气。
在名师心中,每一名学生都是不容忽视的、独特的、完整的生命个体。因而在工作中,他们不敢有丝毫马虎与懈怠,不会放弃一个孩子。他们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精心地上好每一堂课,细心地关注每一名学生,这些最常见、最普通的行为背后,是强烈的责任意识,高度的责任感来自于他们对自身职业的高度认同。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的底色。翻开名师的事迹,为家庭贫困的学生送去温暖,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进步,给优秀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帮助有劣迹的学生摆脱恶习,给有心理阴影的学生伸出援手……这些“爱心表现”每一位名师都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他们对学生更多的爱体现在日常点滴,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润物无声”的引导教育、“疾风骤雨”的严格要求,教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作业……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价值如何多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关爱学生,这些教师职业道德中最核心的内涵,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散发出巨大的时代魅力。
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教学本领,是成为名师的能力条件
名师能从普通教师群体中脱颖而出,靠的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在课堂教学中磨砺形成的高超的教学能力。名师经过多年的学习、探索和积累,专业知识日益丰富,教学上也有了自己的“绝活”,或以独特的教学方法著称,或以优异的教学成绩领先。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教学本领赢得学生、同事、社会的认可和赞誉,这是名师事业成功和人生辉煌的重要条件。名师在课堂上巧妙的设计、适当的点拨、恰到好处的引导,靠的是深厚的知识积淀和良好的基本素养,这是他们不断学习、千锤百炼、刻苦磨砺的结果,离开了教学的真功夫,也就没有了名师。
大部分名师在成长道路上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刻苦钻研教学技能,渐渐在学校崭露头角;然后因为一堂成功的公开课或示范课而引人瞩目,有了一定影响;为保持荣誉、再创佳绩,他们比别人更加努力,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专业发展资源,教学技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越来越好,受到学生、家长、领导和社会的好评,影响逐渐扩大,踏上了名师的台阶。
三、强烈的进取心和持久的学习力,是成为名师的品质保障
不甘平庸、追求卓越,是名师普遍拥有的个性品质。他们从不满足于现状,总是不停地设立新的目标,鞭策自己努力向上。这种积极进取、立志有所作为的心态,为名师成长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名师成长的内生动力。
不断学习,自觉地更新知识,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是名师的另一个典型特征。名师头脑里始终有新的想法,课堂上始终有新的气象,源于他们能够坚持不懈自觉地学习。我们看到现在有很多教师是在制度的规定下、在领导的督促下甚至是惩罚下被动地学习,而名师的学习则完全是为了实现新目标、达到新高度而自觉的行为。“自觉”与“被动”是名师与普通教师对待学习的显著区别。在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社会风气日渐浮躁的时代,学习更深层次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提升人生境界和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名师通过与伟大灵魂的对话,提升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能够始终以良好的状态坚守讲坛。
四、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坚定的信念,是成为名师的动力支撑
热爱教育事业、理解教育工作意义的基本要求,是每一名合格教师都具备的素养。但从名师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们把教育作为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把教师职业视为最崇高、最光荣和最神圣的事业,把自己的生命成长与专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有坚定的教育理想与信念。而这种认识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是自己的真实情感。由于对教育有高度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始终对教育保持着恒久的热情,愿意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并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在教育事业中不断获取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名师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坚定的信念,并非自然形成或与生俱来的,而是他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积累教书育人的体会,感受教育的价值,体验教育成功的幸福,逐渐深化了对教育的认识,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才形成了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评价观。而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越深,就越能够体会到教育的价值,从而更加坚定对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当一个人从事自己热爱而且认为有价值的工作时,他会有工作的激情与动力,会全身心地投入而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当他们比别的教师付出更多时,不需要理由,也不求回报,完全出于自觉自愿。这正是他们超乎普通教师的显著标志,也是成为名师的动力支撑。
五、在反思与研究中凝炼思想,是成为名师的助推器
与普通教师相比,名师往往更具有自我完善的自觉性,自我反思成为他们工作的常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调整,寻找不足,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再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使他们一步步走出平庸,走向顶峰。很多教师把反思中找出的不足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或写成论文发表,促进了他们的专业发展。
名师都主持或承担过不同级别的课题,而且都取得过很好的成绩。这绝非偶然,而是名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课题研究能促使教师思考深层次的教育问题,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的同时,教师自己的理论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解决教育问题的同时,教师也由经验型转向了研究型。许多名师就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成熟、成长起来的。名师之“名”不单指“名气”,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而思想和风格的形成,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研究、总结,最后才能提炼、升华为自己的东西。 名师学习前人的经验,但不会亦步亦趋、照抄照搬,而是有鉴别地吸收;他们崇尚已有的理论,但不会囫囵吞枣、全盘接受,而是结合自身实际去理解和应用;对现实的教育现象,他们不会人云亦云、盲目跟风,而是独立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名师因能用“思考行走”,因而他们的教育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六、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成为名师的催化剂
名师与普通教师从事着同样的工作,过着相似的生活,但一些人后来成了名师,其原因之一是对待工作与生活的态度不同。名师普遍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把教育工作与人生幸福联系在一起,从教育中品味快乐、享受幸福,因而对教育保持着长久的热情和积极的兴趣。
从名师的事迹中我们看到,他们能在日复一日看似平常、平淡、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发现新奇、新鲜和新意,能体会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看到自己的心血在学生身上融化、萌芽、生长,真是越干越快乐,越干越幸福。在职业倦怠十分普遍的今天,名师因积极的人生态度而进入了一种良好的状态,享受着教育的美好与快乐。
名师深知自己的成功绝非个人努力的结果,因此十分注意与同事和谐相处,用感恩的心对待同事、领导和学生、家长。他们在取得一定成绩后,工作中勇挑重担,主动帮助其他教师成长,因而受到领导、同事的欢迎,也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同事关系的和谐、上下级关系的融洽等,对教师个人专注于事业,丰富学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人,其专业成长的资源更多,成功的机会也更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了名师的六个基本素质特征。一名普通教师要成为名师,首先要有师德。由此我们还可以大致描绘出培养教师的一个路线图,首先要抓好师德教育。可以构建成一个三棱锥,其中三条底边分别由师德、知识与能力、进取心和学习力组成,三条棱分别是教育的理想信念、研究与反思、态度与人际关系。从这个模型看出,加强本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修炼,注重培养进取心和学习力。这些要求做到了,这位教师一定是一位合格或成熟的教师,也能成为校级或县级优秀教师。在此基础上,对部分教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反思教学行为,开展课题研究;加强理论学习,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一些教师成为市级或省级优秀教师,最优秀者则成为“名师”。
(作者单位:张掖市第一中学,甘肃 张掖,734000)
一、高尚的师德,是成为名师的基本要求
人们心中的教师典范无一不是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的人。纵览名师的光辉业绩,我们发现高尚的德行始终与他们相随相伴。他们崇尚真理、传播文明、播种希望,他们安贫乐道、温良恭俭、洁身自好。教师的德行,不仅影响学生一生,也引领着社会风气。
在名师心中,每一名学生都是不容忽视的、独特的、完整的生命个体。因而在工作中,他们不敢有丝毫马虎与懈怠,不会放弃一个孩子。他们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精心地上好每一堂课,细心地关注每一名学生,这些最常见、最普通的行为背后,是强烈的责任意识,高度的责任感来自于他们对自身职业的高度认同。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的底色。翻开名师的事迹,为家庭贫困的学生送去温暖,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进步,给优秀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帮助有劣迹的学生摆脱恶习,给有心理阴影的学生伸出援手……这些“爱心表现”每一位名师都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他们对学生更多的爱体现在日常点滴,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润物无声”的引导教育、“疾风骤雨”的严格要求,教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作业……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价值如何多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关爱学生,这些教师职业道德中最核心的内涵,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散发出巨大的时代魅力。
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教学本领,是成为名师的能力条件
名师能从普通教师群体中脱颖而出,靠的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在课堂教学中磨砺形成的高超的教学能力。名师经过多年的学习、探索和积累,专业知识日益丰富,教学上也有了自己的“绝活”,或以独特的教学方法著称,或以优异的教学成绩领先。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教学本领赢得学生、同事、社会的认可和赞誉,这是名师事业成功和人生辉煌的重要条件。名师在课堂上巧妙的设计、适当的点拨、恰到好处的引导,靠的是深厚的知识积淀和良好的基本素养,这是他们不断学习、千锤百炼、刻苦磨砺的结果,离开了教学的真功夫,也就没有了名师。
大部分名师在成长道路上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刻苦钻研教学技能,渐渐在学校崭露头角;然后因为一堂成功的公开课或示范课而引人瞩目,有了一定影响;为保持荣誉、再创佳绩,他们比别人更加努力,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专业发展资源,教学技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越来越好,受到学生、家长、领导和社会的好评,影响逐渐扩大,踏上了名师的台阶。
三、强烈的进取心和持久的学习力,是成为名师的品质保障
不甘平庸、追求卓越,是名师普遍拥有的个性品质。他们从不满足于现状,总是不停地设立新的目标,鞭策自己努力向上。这种积极进取、立志有所作为的心态,为名师成长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名师成长的内生动力。
不断学习,自觉地更新知识,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是名师的另一个典型特征。名师头脑里始终有新的想法,课堂上始终有新的气象,源于他们能够坚持不懈自觉地学习。我们看到现在有很多教师是在制度的规定下、在领导的督促下甚至是惩罚下被动地学习,而名师的学习则完全是为了实现新目标、达到新高度而自觉的行为。“自觉”与“被动”是名师与普通教师对待学习的显著区别。在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社会风气日渐浮躁的时代,学习更深层次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提升人生境界和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名师通过与伟大灵魂的对话,提升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能够始终以良好的状态坚守讲坛。
四、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坚定的信念,是成为名师的动力支撑
热爱教育事业、理解教育工作意义的基本要求,是每一名合格教师都具备的素养。但从名师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们把教育作为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把教师职业视为最崇高、最光荣和最神圣的事业,把自己的生命成长与专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有坚定的教育理想与信念。而这种认识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是自己的真实情感。由于对教育有高度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始终对教育保持着恒久的热情,愿意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并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在教育事业中不断获取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名师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坚定的信念,并非自然形成或与生俱来的,而是他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积累教书育人的体会,感受教育的价值,体验教育成功的幸福,逐渐深化了对教育的认识,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才形成了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评价观。而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越深,就越能够体会到教育的价值,从而更加坚定对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当一个人从事自己热爱而且认为有价值的工作时,他会有工作的激情与动力,会全身心地投入而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当他们比别的教师付出更多时,不需要理由,也不求回报,完全出于自觉自愿。这正是他们超乎普通教师的显著标志,也是成为名师的动力支撑。
五、在反思与研究中凝炼思想,是成为名师的助推器
与普通教师相比,名师往往更具有自我完善的自觉性,自我反思成为他们工作的常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调整,寻找不足,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再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使他们一步步走出平庸,走向顶峰。很多教师把反思中找出的不足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或写成论文发表,促进了他们的专业发展。
名师都主持或承担过不同级别的课题,而且都取得过很好的成绩。这绝非偶然,而是名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课题研究能促使教师思考深层次的教育问题,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的同时,教师自己的理论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解决教育问题的同时,教师也由经验型转向了研究型。许多名师就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成熟、成长起来的。名师之“名”不单指“名气”,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而思想和风格的形成,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研究、总结,最后才能提炼、升华为自己的东西。 名师学习前人的经验,但不会亦步亦趋、照抄照搬,而是有鉴别地吸收;他们崇尚已有的理论,但不会囫囵吞枣、全盘接受,而是结合自身实际去理解和应用;对现实的教育现象,他们不会人云亦云、盲目跟风,而是独立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名师因能用“思考行走”,因而他们的教育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六、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成为名师的催化剂
名师与普通教师从事着同样的工作,过着相似的生活,但一些人后来成了名师,其原因之一是对待工作与生活的态度不同。名师普遍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把教育工作与人生幸福联系在一起,从教育中品味快乐、享受幸福,因而对教育保持着长久的热情和积极的兴趣。
从名师的事迹中我们看到,他们能在日复一日看似平常、平淡、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发现新奇、新鲜和新意,能体会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看到自己的心血在学生身上融化、萌芽、生长,真是越干越快乐,越干越幸福。在职业倦怠十分普遍的今天,名师因积极的人生态度而进入了一种良好的状态,享受着教育的美好与快乐。
名师深知自己的成功绝非个人努力的结果,因此十分注意与同事和谐相处,用感恩的心对待同事、领导和学生、家长。他们在取得一定成绩后,工作中勇挑重担,主动帮助其他教师成长,因而受到领导、同事的欢迎,也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同事关系的和谐、上下级关系的融洽等,对教师个人专注于事业,丰富学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人,其专业成长的资源更多,成功的机会也更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了名师的六个基本素质特征。一名普通教师要成为名师,首先要有师德。由此我们还可以大致描绘出培养教师的一个路线图,首先要抓好师德教育。可以构建成一个三棱锥,其中三条底边分别由师德、知识与能力、进取心和学习力组成,三条棱分别是教育的理想信念、研究与反思、态度与人际关系。从这个模型看出,加强本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修炼,注重培养进取心和学习力。这些要求做到了,这位教师一定是一位合格或成熟的教师,也能成为校级或县级优秀教师。在此基础上,对部分教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反思教学行为,开展课题研究;加强理论学习,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一些教师成为市级或省级优秀教师,最优秀者则成为“名师”。
(作者单位:张掖市第一中学,甘肃 张掖,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