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单一、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构建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特征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教学实践为依据,对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教材)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小组合作 学习 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经常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和促进性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能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但是,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过程中,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表面上的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基于这一现实,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更加有效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调整分组策略,创造合作前提
1.常规式。合作学习一般由4-6人组成,构筑“学习共同体”。教学实践证明,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兴趣和个性各不相同)的方法比较科学。详细地说,教师可按同组成员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家庭背景等标准构成异质学习小组。在这个异质小组中,由于性别上男女比例相似,因此学生在学习的细节中可以进行互补。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全班而言,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基础是平等的。同时,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总之,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同时,为了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可以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工作。学习的一般步骤是: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协调下发言→记录员记下有争论的意见,待小组汇报时提交讨论。
2.特殊式。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可以临时采取其他的分组形式。以下举两个比较常用的方法。
(1)同桌合作式。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地图的使用比较多。在地图中寻找某一地理要素时,采取同桌互助的方式,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不同的页面中,寻找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别翻到不同的页面,进行对照,可以减少页面的翻动,而且直观明了。比如,在比较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差异时,就可以让一位同学翻到第7页找到图1-3“明阳生活小区”,另外一位同学翻到第10页找到图1-9“王村”。实际教学中,七年级上册课本最后几页的地图使用最频繁,最适合采用这个方式。
(2)分工式。对于几个平行并列的学习内容,让各小组负责其中的一项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交流,达到全班学习的目的。如对“多样的地形”的学习,就可以根据山脉、平原、高原、丘陵、盆地五种类型,把班级分为五个大组,分别就各自特征进行说明。
实践证明,划分小组的形式对合作学习的效果有重大影响。分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多变地运用方法。
二、做好问题设计,解决关键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拿来当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只有那些需要集中大家的集体智慧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才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要根据课程标准来设计问题。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入手,明确设计问题是教学手段,而不是主要目的。
2.设计的内容要做到科学。首先,不能提出过于简单的问题,因为这会造成思维的惰性。其次,小组合作要经常进行,不能刻意为之,这些都要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而定。一般来说,一节课最多两个左右。再次,问题要精心选择,最好要有开放性或者趣味性。总之,要设计一些有利于集体探究的问题。
设问中还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要说清思考的时间,当然不用非常精确,可以根据实际来定。时间太短,很可能成了尖子生的一言堂,就很难达到合作目的。二是教师要下去巡视指导。教师应深入到小组中,及时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合作的方法,能保证合作的有效性。三是要点明要求。问题设置如果没交代清楚,学生学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四是要有适当的难度,并且注意问题的层次。比如,在教学“秦岭——淮河分南北”时候,可以先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找出南北方的差异,然后从形成原因这个角度进行设问。
三、合理调控过程,促进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要求教师充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等多种角色,灵活机智地面对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让课堂始终充满智慧和情趣。那么,如何处理好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呢?
1.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小组成员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缺乏团队意识或者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技能等。当然,问题设置过难也会导致问题的产生。针对成员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教学要多方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一是创设交往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良好的交往情绪,从而主动地参与交往。例如,在学习《傍水而居》一课时,为了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我的同事陈老师在课堂上适时展示乌镇水乡的图片和护城河图片。然后出示思考题目:(1)家乡的水为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好处?(2)家乡的水存在哪些问题?(3)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做些什么?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亲身体会,感触较深,由此引起探究的兴趣,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动起来、说起来,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交往。二是改变评价方式。教师对小组合作交流的评价,除了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以外,更要注重对小组团体交往过程的评价,进而激发学生的小组荣誉感。
2.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学互动应该要有秩序。教师应该及时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方向,避免失去控制。在课堂中,教师在学生情绪激动、课堂将呈现杂乱无章时,可以用形象的体态语言调整教学节奏,或用毫不吝啬的表扬和适时提醒唤回学生,或用富有吸引力的载体转移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在教学目标规定的范畴中,学会尊重、理解、自控、合作,更有效地调动思维的积极因素,合理地参与教学过程,体验在快乐中习得知识,体验知识的不断生成。
四、做好科学评价,巩固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教学理念作为追求的目标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要及时地对学习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善于把握课堂评价的适时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疑问时,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过早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终结性评价,就会阻断了学生的探究与思索,打击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此时能合理推迟评价,就能让更多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就问题展开自由的讨论,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时教师再评价,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疏导,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中来。
2.注意把握课堂评价的全面性。即把整体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是基于小组合作成员的共同努力,必须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最大潜能,讲求整体目标达成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因此,评价内容包括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小组的合作方式、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等方面进行。如在《身边的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可把全班分为四大组,让学生分别搜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资料并要求采取适当方式进行汇报。结果,在上课时各大组表现得非常出色,汇报“行”的同学展示了很多交通工具的图片,匯报“衣”的同学甚至找到了艺术团里的道具。于是,教师评价时,可按照各组的表现,分别评给各大组以“最佳合作奖”“最佳创新奖”“最佳表演奖”等。这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7月
[2] 丁伯荣,《走进新课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3]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4] 董奇,《新课程实施中教育评价改革的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小组合作 学习 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经常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和促进性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能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但是,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过程中,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表面上的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基于这一现实,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更加有效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调整分组策略,创造合作前提
1.常规式。合作学习一般由4-6人组成,构筑“学习共同体”。教学实践证明,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兴趣和个性各不相同)的方法比较科学。详细地说,教师可按同组成员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家庭背景等标准构成异质学习小组。在这个异质小组中,由于性别上男女比例相似,因此学生在学习的细节中可以进行互补。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全班而言,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基础是平等的。同时,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总之,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同时,为了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可以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工作。学习的一般步骤是: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协调下发言→记录员记下有争论的意见,待小组汇报时提交讨论。
2.特殊式。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可以临时采取其他的分组形式。以下举两个比较常用的方法。
(1)同桌合作式。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地图的使用比较多。在地图中寻找某一地理要素时,采取同桌互助的方式,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不同的页面中,寻找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别翻到不同的页面,进行对照,可以减少页面的翻动,而且直观明了。比如,在比较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差异时,就可以让一位同学翻到第7页找到图1-3“明阳生活小区”,另外一位同学翻到第10页找到图1-9“王村”。实际教学中,七年级上册课本最后几页的地图使用最频繁,最适合采用这个方式。
(2)分工式。对于几个平行并列的学习内容,让各小组负责其中的一项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交流,达到全班学习的目的。如对“多样的地形”的学习,就可以根据山脉、平原、高原、丘陵、盆地五种类型,把班级分为五个大组,分别就各自特征进行说明。
实践证明,划分小组的形式对合作学习的效果有重大影响。分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多变地运用方法。
二、做好问题设计,解决关键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拿来当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只有那些需要集中大家的集体智慧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才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要根据课程标准来设计问题。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入手,明确设计问题是教学手段,而不是主要目的。
2.设计的内容要做到科学。首先,不能提出过于简单的问题,因为这会造成思维的惰性。其次,小组合作要经常进行,不能刻意为之,这些都要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而定。一般来说,一节课最多两个左右。再次,问题要精心选择,最好要有开放性或者趣味性。总之,要设计一些有利于集体探究的问题。
设问中还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要说清思考的时间,当然不用非常精确,可以根据实际来定。时间太短,很可能成了尖子生的一言堂,就很难达到合作目的。二是教师要下去巡视指导。教师应深入到小组中,及时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合作的方法,能保证合作的有效性。三是要点明要求。问题设置如果没交代清楚,学生学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四是要有适当的难度,并且注意问题的层次。比如,在教学“秦岭——淮河分南北”时候,可以先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找出南北方的差异,然后从形成原因这个角度进行设问。
三、合理调控过程,促进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要求教师充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等多种角色,灵活机智地面对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让课堂始终充满智慧和情趣。那么,如何处理好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呢?
1.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小组成员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缺乏团队意识或者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技能等。当然,问题设置过难也会导致问题的产生。针对成员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教学要多方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一是创设交往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良好的交往情绪,从而主动地参与交往。例如,在学习《傍水而居》一课时,为了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我的同事陈老师在课堂上适时展示乌镇水乡的图片和护城河图片。然后出示思考题目:(1)家乡的水为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好处?(2)家乡的水存在哪些问题?(3)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做些什么?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亲身体会,感触较深,由此引起探究的兴趣,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动起来、说起来,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交往。二是改变评价方式。教师对小组合作交流的评价,除了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以外,更要注重对小组团体交往过程的评价,进而激发学生的小组荣誉感。
2.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学互动应该要有秩序。教师应该及时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方向,避免失去控制。在课堂中,教师在学生情绪激动、课堂将呈现杂乱无章时,可以用形象的体态语言调整教学节奏,或用毫不吝啬的表扬和适时提醒唤回学生,或用富有吸引力的载体转移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在教学目标规定的范畴中,学会尊重、理解、自控、合作,更有效地调动思维的积极因素,合理地参与教学过程,体验在快乐中习得知识,体验知识的不断生成。
四、做好科学评价,巩固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教学理念作为追求的目标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要及时地对学习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善于把握课堂评价的适时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疑问时,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过早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终结性评价,就会阻断了学生的探究与思索,打击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此时能合理推迟评价,就能让更多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就问题展开自由的讨论,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时教师再评价,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疏导,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中来。
2.注意把握课堂评价的全面性。即把整体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是基于小组合作成员的共同努力,必须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最大潜能,讲求整体目标达成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因此,评价内容包括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小组的合作方式、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等方面进行。如在《身边的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可把全班分为四大组,让学生分别搜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资料并要求采取适当方式进行汇报。结果,在上课时各大组表现得非常出色,汇报“行”的同学展示了很多交通工具的图片,匯报“衣”的同学甚至找到了艺术团里的道具。于是,教师评价时,可按照各组的表现,分别评给各大组以“最佳合作奖”“最佳创新奖”“最佳表演奖”等。这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7月
[2] 丁伯荣,《走进新课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3]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4] 董奇,《新课程实施中教育评价改革的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