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作文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在上一轮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中,我深入到乡、村级小学165所,听课236节,访谈教师121人次,翻阅了大量的学生习作,发现一系列的问题。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些粗浅分析,并尝试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 小学作文 教学 问题和对策
一、农村地区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作文教学存在随意应付现象。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上作文课非常随意,或者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或者东拉西扯,随意更改教学内容,未能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对学生习作很少进行讲评。
2.大部分教师作文教学的方法陈旧落后。90%的农村教师沿用过去30年的作文教学方法进行作文教学,读一读习作要求,听一听范文朗读,然后就下笔写作文了。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唤起生活的体验,也缺乏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指导。
3.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低下。主要有如下问题: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用方言写作,语言极不规范,意思表达不明确;文章空洞,言之无物;词汇贫乏,无效语言堆积的现象严重,表达不生动;学生审题能力较差,普遍没有紧扣中心表达思想感情。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职业倦怠感导致教师思想消极。农村小学教师生活清贫、枯燥,由于长期坚守在条件艰苦、教学设施极其简陋的农村小学任教,渐渐淡漠了一个教育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的教师认为自己身处边远山村,教好教差一个样;有的教师认为农村孩子底子差、没见识,怎么教也赶不上城里孩子,没必要白费劲。因此,他们对于教学应付了事,面对问题熟视无睹,表现得较为麻木。
2.教师新课改理念落实不到位。由于培训活动大多是理论性的讲座,虽然通过一些培训活动,农村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理念和新教材的特点有所了解,但理解不透彻,对于如何把这些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搞好作文教学,大部分农村教师还是很模糊的,甚至出现理念和现实做法相悖的现象。
3.农村小学教师作文教学水平低。部分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规律掌握不够、认识肤浅,不了解作文与阅读、作文与积累、作文与生活体验的内在联系,没有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在作文课中写前、写中指导落实不到位,作文讲评课针对性不强,没有发挥以改促写、写后指导的作用,缺乏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写作训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4.农村学生的语言环境差。农村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用方言土语与人交流;他们的家长讲的也是方言,几乎不用普通话和他们交谈;农村教师的课堂用语也夹杂着方言,甚至有教师全程用方言进行授课。农村孩子写作文就意味着要把方言口语转化到普通话口语,再转化到书面语,这个转化对他们来说是非常艰难的,是一个严重的表达障碍。
三、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对策
1.优化环境,激发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地方政府应该多关注农村教师的工作状态,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完善图书室、阅览室等配套设施,为满足农村师生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提供应有的资源。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针对农村教育教学现状,建立健全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教学质量好的要重奖,差的要惩罚,在每一位农村教师心中树立“人人求质量”的标杆。加强城乡交流,加强校际交流,利用城市优良的师资和先进的管理提升农村教师的素质,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带动农村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
2.强化指导,加强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可操作性培训,一是加强对作文教学方法的培训。师训机构要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可操作性培训,针对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多采用示范课、汇报课等合作探究活动、理论结合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形式,通过引导农村教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讨论、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他们进行可操作性的培训,使他们真正明确新课改背景下的作文课究竟该怎么上,促使他们尽快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二是加强对常规作文教学课的指导。课堂是实施新理念、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师训机构要经常性地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听常规作文教学课。课后,要认真与执教者评课,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建议,具体指导农村教师把作文课上好。三是加强对农村学校作文教学研究的指导。师训机构要指导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立足校本,搞好作文教学研究。可以利用集体备课等常规教研工作形式,指导他们针对作文教学的难点,通过讨论、合作探究、上课、评课这种强调参与性、体验性的活动,自己解决问题,互相分享有益的经验,真正提高教师解决作文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优化农村学生的语言环境
坚持讲普通话。教师在学校里要营造“人人说普通话”的氛围,无论是课上、课下,教师都应该坚持用普通话与学生交流,耐心地纠正学生话语的不规范之处,要求学生之间尽量用普通话交谈,听到学生讲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要及时给予赞美,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普通话。多说多练普通话,使农村孩子的口语与内部语言达成一致,逐渐扫除写作表达的障碍。
五、重视习作讲评
教师的关注和鼓励,是保持学生写作兴趣的“强心针”。从低年段的坡度练笔到中高年段的习作练习,教师都应该十分重视习作讲评。每一篇习作,教师都要认真批阅,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要做到心里有数。评价要从字词抓起。“文从字顺”是第一要义,从低年段的坡度练笔开始就要夯实学生的文字基础。要多评改较差的作文。评价的时候要更多地关注写得不好的“病文”,针对不同的病因,教师要“对症下药”,用批语,动笔改一改甚至面批,改完以后再写,写了又改,直到满意为止。教师要以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帮助写作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解决写作上出现的问题,学生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和发展。
评价要多作纵向比较,少作横向比较。只要是学生认真写出来的文章,就应该充分肯定;只要学生的习作稍有进步,就要及时鼓励。这样激发学生不断写作的主动性,培养持久的写作兴趣,写作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关键词:农村 小学作文 教学 问题和对策
一、农村地区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作文教学存在随意应付现象。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上作文课非常随意,或者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或者东拉西扯,随意更改教学内容,未能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对学生习作很少进行讲评。
2.大部分教师作文教学的方法陈旧落后。90%的农村教师沿用过去30年的作文教学方法进行作文教学,读一读习作要求,听一听范文朗读,然后就下笔写作文了。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唤起生活的体验,也缺乏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指导。
3.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低下。主要有如下问题: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用方言写作,语言极不规范,意思表达不明确;文章空洞,言之无物;词汇贫乏,无效语言堆积的现象严重,表达不生动;学生审题能力较差,普遍没有紧扣中心表达思想感情。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职业倦怠感导致教师思想消极。农村小学教师生活清贫、枯燥,由于长期坚守在条件艰苦、教学设施极其简陋的农村小学任教,渐渐淡漠了一个教育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的教师认为自己身处边远山村,教好教差一个样;有的教师认为农村孩子底子差、没见识,怎么教也赶不上城里孩子,没必要白费劲。因此,他们对于教学应付了事,面对问题熟视无睹,表现得较为麻木。
2.教师新课改理念落实不到位。由于培训活动大多是理论性的讲座,虽然通过一些培训活动,农村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理念和新教材的特点有所了解,但理解不透彻,对于如何把这些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搞好作文教学,大部分农村教师还是很模糊的,甚至出现理念和现实做法相悖的现象。
3.农村小学教师作文教学水平低。部分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规律掌握不够、认识肤浅,不了解作文与阅读、作文与积累、作文与生活体验的内在联系,没有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在作文课中写前、写中指导落实不到位,作文讲评课针对性不强,没有发挥以改促写、写后指导的作用,缺乏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写作训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4.农村学生的语言环境差。农村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用方言土语与人交流;他们的家长讲的也是方言,几乎不用普通话和他们交谈;农村教师的课堂用语也夹杂着方言,甚至有教师全程用方言进行授课。农村孩子写作文就意味着要把方言口语转化到普通话口语,再转化到书面语,这个转化对他们来说是非常艰难的,是一个严重的表达障碍。
三、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对策
1.优化环境,激发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地方政府应该多关注农村教师的工作状态,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完善图书室、阅览室等配套设施,为满足农村师生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提供应有的资源。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针对农村教育教学现状,建立健全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教学质量好的要重奖,差的要惩罚,在每一位农村教师心中树立“人人求质量”的标杆。加强城乡交流,加强校际交流,利用城市优良的师资和先进的管理提升农村教师的素质,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带动农村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
2.强化指导,加强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可操作性培训,一是加强对作文教学方法的培训。师训机构要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可操作性培训,针对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多采用示范课、汇报课等合作探究活动、理论结合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形式,通过引导农村教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讨论、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他们进行可操作性的培训,使他们真正明确新课改背景下的作文课究竟该怎么上,促使他们尽快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二是加强对常规作文教学课的指导。课堂是实施新理念、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师训机构要经常性地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听常规作文教学课。课后,要认真与执教者评课,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建议,具体指导农村教师把作文课上好。三是加强对农村学校作文教学研究的指导。师训机构要指导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立足校本,搞好作文教学研究。可以利用集体备课等常规教研工作形式,指导他们针对作文教学的难点,通过讨论、合作探究、上课、评课这种强调参与性、体验性的活动,自己解决问题,互相分享有益的经验,真正提高教师解决作文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优化农村学生的语言环境
坚持讲普通话。教师在学校里要营造“人人说普通话”的氛围,无论是课上、课下,教师都应该坚持用普通话与学生交流,耐心地纠正学生话语的不规范之处,要求学生之间尽量用普通话交谈,听到学生讲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要及时给予赞美,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普通话。多说多练普通话,使农村孩子的口语与内部语言达成一致,逐渐扫除写作表达的障碍。
五、重视习作讲评
教师的关注和鼓励,是保持学生写作兴趣的“强心针”。从低年段的坡度练笔到中高年段的习作练习,教师都应该十分重视习作讲评。每一篇习作,教师都要认真批阅,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要做到心里有数。评价要从字词抓起。“文从字顺”是第一要义,从低年段的坡度练笔开始就要夯实学生的文字基础。要多评改较差的作文。评价的时候要更多地关注写得不好的“病文”,针对不同的病因,教师要“对症下药”,用批语,动笔改一改甚至面批,改完以后再写,写了又改,直到满意为止。教师要以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帮助写作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解决写作上出现的问题,学生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和发展。
评价要多作纵向比较,少作横向比较。只要是学生认真写出来的文章,就应该充分肯定;只要学生的习作稍有进步,就要及时鼓励。这样激发学生不断写作的主动性,培养持久的写作兴趣,写作水平才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