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怀念的年画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286929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到十冬腊月,北平大街小巷就平添了一种市声,吆喝“画儿、买画儿了”。
  在早年,无论贫富,家家都要买几张年画给小孩,有钱的人家,都贴在更房、门房、下房或是护窗板上,乡间人家就把年画贴在卧房炕头上,借以点缀年景,又可以哄哄孩子。
  
  沿街叫卖年画,在清末民初的平津两地都极盛行。虽然全国各省都有这种木刻年画,可是风格俗雅,各有不同。华北地区最著名的年画产地,有天津西边的杨柳青、深州附近的武强县和山东潍坊县(现潍坊市)的杨家铺;华中则有苏州阊门的山塘路等处。
  无论南北,年画都是先用墨线画成,再刻成木板,印出来只有墨线轮廓,然后着色。杨柳青年画,都是挑选年轻女工着色,北方小姑娘多半缠足,不像南方“赤脚大仙”能够下田,既然不能到田间工作,针黹之余,给年画着色就成了她们的副业。她们着色是一人上一种颜色,以画师着好颜色的年画为样本,然后再在每张上着一种颜色,你涂红我抹绿,各用一色,不用换笔,这种分工办法涂起来速度非常快,每个人一天能涂好几百张。因为操作都是女工,杨柳青年画比较细致工巧,产量不多,价钱自然较高,而且仅在平津一带行销。至于武强、潍坊,画年画的男女都有,着色快速粗放,行销远及西南云贵广大地区。
  苏州年画,又称姑苏版年画。据康熙乙丑正科状元陆肯堂的《趋庭随笔》记载:“每年重九登高,一直到年尾大市,从仙塘路到虎丘,年画铺栉比鳞次,远地商客,争来抢购,盛极一时。”这一段文字,足证康熙时代姑苏年画的好景是如何了。光绪甲辰正科榜眼朱汝珍在他的《玉堂札记》里说:“太平天国攻陷苏州,纵火半月,虎丘一带遭劫最惨。”阊门外山塘路到虎丘,全被匪兵乱民烧掳一空,原有木刻年画版悉被劈成柴烧。而这些年画,一般人家都认为是应景点缀,年年换新,没人留心保存;文人墨客,又认为其粗俗不文,难登大雅,不屑保存,使得年画几近绝迹。到了光绪初年,民间元气渐复,苏州年画才在桃花坞又时兴起来,可是藻绘涂丹,跟乾隆年间风格迥异了。
  
  年画究竟始于何时,现在虽然已经无法详考,可是当年考古学家福开森氏藏有几张年画,经过多位考古家考证,从纸张跟颜料上看,确定是明世宗嘉靖年代的年画。其中有一张是《云台二十八将》,图纸角上印有“嘉靖四十一年王二吉制”字样的水印,其余几张墨色纸张完全不同。明朝嘉靖年代就有年画确定无疑。
  高阳齐如山先生生前对收藏兴趣极浓,他有几张康熙时期的年画,跟法国公使馆参事杜博斯(中国年画收藏家)珍藏的康熙年代的几十张年画相互印证,从印工清晰、着色精致上可断定是康熙年代的产物。
  自嘉庆以迄道光,年画大部分是由旧章原版印镌,都还不离大谱,经过发匪(太平军)蹂躏掳夺的浩劫,康熙时期的年画已荡然无存。到了同治、光绪年代,据说他们幼年都爱听宫监们讲《七侠五义》《小五义》等民间故事以及公案、说部,影响所及,年画又热闹起来。宫中虽然无处张贴,可是宫监们偷偷买进宫去托裱装订起来,供小皇上休闲时阅览。当时的年画,如智化冲霄楼盗萌单,被压在月牙刀下,艾虎借七宝刀削月牙刀救师傅,黄天霸拿一枝桃射虎,中镖倒地,布局、衣饰、神情、姿态都出自名匠手笔,刻画得传神入理。据说当时有一位年画师傅叫戴连增,卖年画竟挣下四五百亩地养老呢!
  齐如山先生有一年在萤桥河边茶座瀹茗,跟我谈到年画,他说:“年画约分七类:一是劝善惩恶的画,二是历史画,三是儿童画,四是风俗画,五是吉利庆祝画,六是俏皮歇后语画,七是戏剧画。这些年画中有些是关乎风俗习惯、影响社会人心的好题材,可惜我们的新旧学者认为是村农野老的玩意儿,没有加以重视。久而久之,自然归于淘汰,反而是外国人视其为中华国粹,想起来真令人可叹。”
  “当年日本人在南满铁路博物馆收藏有几百张,法国巴黎博物馆收藏更多,并且把它们分类。我也搜集了两百多张,可惜都没带到台湾来。”
  
  旧时的北平,每年一过腊八,画棚子就都搭起来了,都在东四、西单、鼓楼前一带。其中西单牌楼一处是同懋增、同懋祥两家南纸店搭的,生意兴旺时,晚上点燃两只打汽灯,光亮胜过白昼。样张画挂五层,要哪一张,立刻有人在画案格子里抽取,有条有理。据说这种方法是从旧式衙门里案卷房学的。北平有位小说家叫耿小的,他的小说里歇后语最多,从画棚子搭起来那天他就去里面溜达,凡是有歇后语的年画,他就买回来,作为写作的资料,而且运用得当、俏皮。
  现在栖迟海陬,想起当年残冬岁尾逛画棚子、灯下看画的情形,已经是半甲子以前的事了,现在给儿孙辈讲讲说说已经变成老人说古了。
  (选自《老乡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其他文献
玄霜催授衣,开炉却新寒  授衣制度,古已有之。《诗经》有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大儒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九月霜降始寒,而蚕绩之功亦成,故授人以衣,使御寒也。”  农历九月为授衣之时,因此也称“授衣月”。在唐代,国子监的太学生“每岁九月有授衣假”。这是让学生回家置办冬衣的假期,最长可达15天,类似于今天学校里的寒假。唐代官员也能享受“授衣假”。张籍有诗云:“初当授衣假,无吏挽门铃。”李颀也
摘要:在红枣果园间作不同牧草,测定产草量以及对果园小环境的影响,与清耕区进行比较分析,为红枣果林行间种草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红枣林行间套种草木犀、大叶苜蓿、苏丹草、一年生黑麦草的干草产量为9 198.3、8 775.3、14 331.75、7 576.8 kg/hm2;与清耕区相比,生草区的地温与空气温度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得到提高;土壤全量养分发生变化,有机质含量得到有效提高,间作豆科牧草
甘肃省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与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于2016年1月20日至3月20日联合举办“康有为书法艺术展”,展出其书法精品46件。这次康有为书法作品的集中展出在省级博物馆尚属首次,机缘十分难得。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戊戌变法”后易号更生,晚年自号天游化人,世称南海先生。康有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  康有为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先驱,
丁零零、丁零零……  “下课了,死党。”一下课,林娇娇就跑到我面前,张嘴说道:“张大小姐,上节课的东西我没听懂!阳光的前面填什么啊?”我上节课听得也半生不熟的,就稀里糊涂地说:“‘晴朗地’吧。”  “不对,‘晴朗地’阳光听着有点儿别扭。应该是‘火辣地’阳光!”  “‘火辣地’阳光明显不对嘛!”  “那你說呢?”  ……  我们两个就这样七嘴八舌地吵了起来。  这时,救星——学霸金笛兴致勃勃地跑了过
小刺猬阿泰感到很孤独,因为小朋友们都不愿意和它一起玩。  小兔子说:“虽然你心地善良、举止优雅,但你浑身都是刺儿,大家怕被你刺到!把你的刺收起来,小朋友就會来找你玩了。”阿泰听了小兔子的话,把刺收起来,果然得到了很多很多的朋友。
2015年11月至12月苏州博物馆举办了《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策展人别出心裁,将展馆的二楼书画厅北厅以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1525-1590年)的书斋“天籁阁”命名。馆方介绍说,“仇英在此斋客居的时间最久,是他临摹前辈名家的绝佳所在,此次展出的《临宋人画》等佳作均出自此书斋”。确实,根据清代吴升所撰《大观录》,画家仇英晚年曾经客居项家很长一段时间。不过,根据徐邦达先生的考证,仇英于15
摘要:旨在提出1种新的具有高灵敏度、特异性抗黄芪甲苷(AST)单克隆抗体的纯化方法,从而为制备具有类似活性基团的其他天然化合物的亲和层析树脂方法提供参考。用AST与环氧活化琼脂糖6B(EAS6B)偶联制备的免疫亲和柱从小鼠腹水中纯化抗AST的高敏单克隆抗体(mAbs),与用G-葡聚糖凝胶从小鼠腹水中纯化的抗AST单克隆抗体进行比较,通过间接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间接竞争ELISA比较2种
江南可采莲  20世纪50年代,四川成都扬子山汉墓曾出土一件绘有莲池图景的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图》,此后,新都、德阳、彭州等地又陆续发现了数方绘有莲池图景的画像砖。这些造型古拙、线条质朴的文物,将目前所知以莲入画的年代上溯至汉代。  《弋射收获图》整个画面分成上下两部分,分别描绘了“莲池弋射”与“稻田收获”两个劳作场景。位于上方的“弋射图”中,右侧是一个水面开阔的莲池,莲花盛开,莲蓬挺立,莲叶浮于
高古莲曲  翻开中国艺术史,我们会发现,以莲点缀器物,或以莲为器形、以莲纹为装饰,发端于先秦,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不同的时代有着迥异的审美情趣,需要不同的装饰风格与时代精神相适应。春秋战国时期,莲纹多是作为器物主纹,庄重而瑰丽;魏晋时期,器物上的莲花形象流畅潇洒、清瘦飘逸;隋唐时期,瓷器和金银器上的莲花形态丰腴、线条饱满;宋代的莲花形象则素淡清雅;明清时期,器物上的莲纹繁缛精巧、美艳夺目。  早在
圣诞节前夕的平安夜,一个温馨的家庭里,丈夫韩尔茂刚刚升职为银行经理,妻子娜拉甜美可爱,圣诞树、苹果、圣诞帽……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玩偶之家》的舞台上一派喜庆而温馨的氛围。然而,音乐、舞美、灯光都在提醒观众危险的存在。那些树,枝節横生,头戴大楼模型的银行职员柯洛泰,正在动摇着这个看似和谐的家庭的根基。  或许这个家根本没有根基。一封信让自负、讲究体面的韩尔茂得知妻子娜拉多年前为自己治病疗养借下大笔钱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