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合理的使用及建设停车基础设施,不仅可以缓解城市动静态交通压力,还有利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本文调查了济南泉城广场及其周边的停车设施建设及使用的状况,指出这一地区停车设施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管理和规划建设的角度,提出了缓解济南市商业中心区“停车难”问题的有效途径,旨在为城市商业中心区停车设施的管理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动静态交通压力,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 停车设施;停车难;周转率低;交通压力;建设与管理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济南市的经济亦得到了快速持续发展——私有车辆越来越多的进入家庭,机动车保有量的逐年增长,这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济南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对城市静态交通的关注力度比较小,停车设施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在停车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济南市迫切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停车场系统管理与规划,以缓解城市中心区“停车难”的状况,并指引城市其它地区静态交通的发展。
1 国内外停车场现状
1.1 国外停车现状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就已经开始注重停车场建设与停车管理,日本的土地成本比较高,其停车设施是向多空间,多功能,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的。美国也从50年代开始,就多次进行大规模的停车调查和研究,研究的范围非常广,基本上和停车相关的领域都有,如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的研究,相关的停车政策,城市中心区的停车与交通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中心区的停车结构规划以及停车设施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等。
1.2 国内停车现状
我国对停车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初仅仅以停车调查为主,没有相应的措施。90年代后,伴随着我国大中城市停车状况的恶化,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停车需求预测,建筑物设施配建指标,社会停车场的规划,城市中心区的停车政策及管理模式等方面。目前我国对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也开始了长期性整体性的研究,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不够成熟。
截止到2011年底,济南市的机动车保有量达131万辆,停车供需矛盾在其商业中心区——济南泉城广场及其周边体现最为突出。
2 济南泉城广场及其周边地区停车场现状
濟南泉城广场,是济南市的中心广场,集文化娱乐,绿化休闲和商业购物为一体,同时也是“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旅游区中心。广场的北侧是以芙蓉街为代表的古建筑民居老城区和济南市主要的商业购物街,南侧是以泺源大街为代表的金融区,西侧紧靠趵突泉公园,东侧分布有解放阁、黑虎泉风景区。通过对这一地区停车设施规模及运营管理现状的调查,可以看到造成中等城市“停车难”现状的缩影。
2.1 停车设施使用情况
研究调查了的泉城广场及其周边的21个停车场,共有停车泊位1791个,其分布及使用情况为:
泉城广场泉城广场分布有222个泊位,分别位于泉城广场东部(135个)和西部(87个)。东侧地下停车库为酒店停车库,所需的停车泊位随时间变化,仅在用餐高峰时段,车位紧张,周转率高达6次/天。西侧停车库分为内部停车库和收费停车库两部分,车位布置杂乱无章且收费偏高,周转率低2次/天,但是可以满足其停车需求。
泉城广场东该地段正是解放阁、黑虎泉风景区所在地,共有351个泊位,“停车难”突出集中在泉城路与天地坛交界处,贵和购物广场正位于此地。作为济南市主要的高端消费场地之一,停车需求过高,现有的停车泊位严重不足,且车位被长期占据,违章停车现象严重,周转率低。
泉城广场西泉城广场西仅有一个小型的路边停车场,共32个泊位。收费较低,车位被附近商户长期侵占,周转率低,但是除高峰时段外,供需矛盾并不突出。这与这一路段紧靠趵突泉公园,商业、金融等各类活动较少是密不可分的。
泉城广场南聚集了济南市主要的金融活动,拥有该地区最多的停车设施,约有740个泊位,但依然存在“停车难”问题。该路段东段停车设施大多被上班族长期占用,周转率仅为1.2次/天;西段的中信银行地下停车场分担了很大的停车需求,使用状况良好,出现了泊位闲置的状况。而在泺源大街中段的路边停车场,道路北侧停车泊位严重不足,与此仅有一道护栏相隔的道路南侧则停车泊位闲置。
泉城广场北是济南市人流最为繁密集的路段,主要为收费路边停车场,共有446个停车泊位。该路段人流、车流相当密集,停车位存在项目外的侵占现象,停车周转率为4次/天,“停车难”问题最为突出。
2.2 “停车难”产生的原因
“停车难”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早期的城市建设对商业中心区交通设施规划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停车设施结构单一,现有的停车设施,停车容量有限;其次,在济南市泉城广场该缺乏必要的停车诱导系统,未能形成高效的停车设施管理系统,对停车行为的组织管理能力有限,导致这一区域停车分布不均;另外,车位使用者的停车意识淡薄,项目外侵占、违章停车现象严重,导致停车周转率低,并严重阻碍了动态交通流的正常运行。
3 改善措施
“停车难”问题的日益恶化,已经越来越多的危及到城市的社会、经济、交通事业的发展,从管理部门的角度讲,应把解决“停车难”问题提升到事关民生、事关社会和谐的高度来对待、来解决。
>更新现有的停车设施的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的停车诱导系统,引导停车分布;
>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引导公民出行,倡导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小汽车的出行率;
>采取财政吸引投资等措施,加强对停车场的建设与管理,使停车问题产业化、市场化。
针对济南市“停车难”现状,近期最重要的就是整合现有资源,扩大停车设施容量并提高停车周转率,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停车压力;远期则要以城市总体发展为导向,重视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及其建设管理。。
济南泉城广场作为济南市商业金融活动的中心,各种服务设施相互关联,泊位使用者大都会在同一行程内光临多个目的地,但其各独立场所之间相对独立,不同场所需要的停车泊位数量随着时间、天气甚至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建设多功能、大容量的停车设施迫在眉睫,其中建筑结构的立体化及建筑功能的多元化(如,共享式停车场,源自美国的共享理念和技术)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角度上来讲,在城市建设者采取相应措施,弱化城市中心效应,分散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流,从根源上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同时,交通规划部门应及时采集有效的停车场建设的基本数据,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立科学、详细的停车场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指导停车场的建设,坚持以“智能发展”的为理念,高科技为手段,强化停车设施的科研力度,设计出符合人性化要求的、多选择性的交通方式。
小结
停车设施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及其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到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及城市形象的塑造。本文对济南市泉城广场及其周边停车设施的规模及其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深入分析了“停车难”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对济南市城市中心区停车设施的规范化使用及建设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史密斯,《共享式停车场设计与管理》王莹译
[2] 王静霞,《我国大城市停车问题与对策》(城市车辆)2001-1
[3] 左天福,邹申,《缓解上海“停车难”问题的思考》上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4月
[4] 王爱忠《横衡水市停车现状分析及停车场建设发展对策》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 停车设施;停车难;周转率低;交通压力;建设与管理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济南市的经济亦得到了快速持续发展——私有车辆越来越多的进入家庭,机动车保有量的逐年增长,这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济南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对城市静态交通的关注力度比较小,停车设施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在停车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济南市迫切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停车场系统管理与规划,以缓解城市中心区“停车难”的状况,并指引城市其它地区静态交通的发展。
1 国内外停车场现状
1.1 国外停车现状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就已经开始注重停车场建设与停车管理,日本的土地成本比较高,其停车设施是向多空间,多功能,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的。美国也从50年代开始,就多次进行大规模的停车调查和研究,研究的范围非常广,基本上和停车相关的领域都有,如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的研究,相关的停车政策,城市中心区的停车与交通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中心区的停车结构规划以及停车设施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等。
1.2 国内停车现状
我国对停车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初仅仅以停车调查为主,没有相应的措施。90年代后,伴随着我国大中城市停车状况的恶化,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停车需求预测,建筑物设施配建指标,社会停车场的规划,城市中心区的停车政策及管理模式等方面。目前我国对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也开始了长期性整体性的研究,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不够成熟。
截止到2011年底,济南市的机动车保有量达131万辆,停车供需矛盾在其商业中心区——济南泉城广场及其周边体现最为突出。
2 济南泉城广场及其周边地区停车场现状
濟南泉城广场,是济南市的中心广场,集文化娱乐,绿化休闲和商业购物为一体,同时也是“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旅游区中心。广场的北侧是以芙蓉街为代表的古建筑民居老城区和济南市主要的商业购物街,南侧是以泺源大街为代表的金融区,西侧紧靠趵突泉公园,东侧分布有解放阁、黑虎泉风景区。通过对这一地区停车设施规模及运营管理现状的调查,可以看到造成中等城市“停车难”现状的缩影。
2.1 停车设施使用情况
研究调查了的泉城广场及其周边的21个停车场,共有停车泊位1791个,其分布及使用情况为:
泉城广场泉城广场分布有222个泊位,分别位于泉城广场东部(135个)和西部(87个)。东侧地下停车库为酒店停车库,所需的停车泊位随时间变化,仅在用餐高峰时段,车位紧张,周转率高达6次/天。西侧停车库分为内部停车库和收费停车库两部分,车位布置杂乱无章且收费偏高,周转率低2次/天,但是可以满足其停车需求。
泉城广场东该地段正是解放阁、黑虎泉风景区所在地,共有351个泊位,“停车难”突出集中在泉城路与天地坛交界处,贵和购物广场正位于此地。作为济南市主要的高端消费场地之一,停车需求过高,现有的停车泊位严重不足,且车位被长期占据,违章停车现象严重,周转率低。
泉城广场西泉城广场西仅有一个小型的路边停车场,共32个泊位。收费较低,车位被附近商户长期侵占,周转率低,但是除高峰时段外,供需矛盾并不突出。这与这一路段紧靠趵突泉公园,商业、金融等各类活动较少是密不可分的。
泉城广场南聚集了济南市主要的金融活动,拥有该地区最多的停车设施,约有740个泊位,但依然存在“停车难”问题。该路段东段停车设施大多被上班族长期占用,周转率仅为1.2次/天;西段的中信银行地下停车场分担了很大的停车需求,使用状况良好,出现了泊位闲置的状况。而在泺源大街中段的路边停车场,道路北侧停车泊位严重不足,与此仅有一道护栏相隔的道路南侧则停车泊位闲置。
泉城广场北是济南市人流最为繁密集的路段,主要为收费路边停车场,共有446个停车泊位。该路段人流、车流相当密集,停车位存在项目外的侵占现象,停车周转率为4次/天,“停车难”问题最为突出。
2.2 “停车难”产生的原因
“停车难”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早期的城市建设对商业中心区交通设施规划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停车设施结构单一,现有的停车设施,停车容量有限;其次,在济南市泉城广场该缺乏必要的停车诱导系统,未能形成高效的停车设施管理系统,对停车行为的组织管理能力有限,导致这一区域停车分布不均;另外,车位使用者的停车意识淡薄,项目外侵占、违章停车现象严重,导致停车周转率低,并严重阻碍了动态交通流的正常运行。
3 改善措施
“停车难”问题的日益恶化,已经越来越多的危及到城市的社会、经济、交通事业的发展,从管理部门的角度讲,应把解决“停车难”问题提升到事关民生、事关社会和谐的高度来对待、来解决。
>更新现有的停车设施的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的停车诱导系统,引导停车分布;
>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引导公民出行,倡导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小汽车的出行率;
>采取财政吸引投资等措施,加强对停车场的建设与管理,使停车问题产业化、市场化。
针对济南市“停车难”现状,近期最重要的就是整合现有资源,扩大停车设施容量并提高停车周转率,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停车压力;远期则要以城市总体发展为导向,重视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及其建设管理。。
济南泉城广场作为济南市商业金融活动的中心,各种服务设施相互关联,泊位使用者大都会在同一行程内光临多个目的地,但其各独立场所之间相对独立,不同场所需要的停车泊位数量随着时间、天气甚至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建设多功能、大容量的停车设施迫在眉睫,其中建筑结构的立体化及建筑功能的多元化(如,共享式停车场,源自美国的共享理念和技术)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角度上来讲,在城市建设者采取相应措施,弱化城市中心效应,分散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流,从根源上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同时,交通规划部门应及时采集有效的停车场建设的基本数据,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立科学、详细的停车场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指导停车场的建设,坚持以“智能发展”的为理念,高科技为手段,强化停车设施的科研力度,设计出符合人性化要求的、多选择性的交通方式。
小结
停车设施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及其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到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及城市形象的塑造。本文对济南市泉城广场及其周边停车设施的规模及其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深入分析了“停车难”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对济南市城市中心区停车设施的规范化使用及建设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史密斯,《共享式停车场设计与管理》王莹译
[2] 王静霞,《我国大城市停车问题与对策》(城市车辆)2001-1
[3] 左天福,邹申,《缓解上海“停车难”问题的思考》上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4月
[4] 王爱忠《横衡水市停车现状分析及停车场建设发展对策》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