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词“遍”的认知基础及用法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yw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动量词“遍”表示动作的频次,与其他常用动量词的用法既有重合又有不对称的情况,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用意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说明“遍”在语义、原形意象方面的特点,指出其用法的认知理据,并通过对“遍”所涉及对象及所称量动词特征的深入分析,为其用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另外,通过参考动词的时间性分类,考察“遍”与不同类动词的组合关系,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动量词 意象 语义特征 时间性
  动量词“遍”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动作称量词。语法学界大都认为“遍”用来计量动作行为的频次,且所称量的动词具有[ 过程]的语义特征。“遍”与其他表示频次的动量词的用法既有重合又有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留学生常常混淆“遍”与其他表示频次的动量词的用法,动量词“遍”是一个教学难点。由于语言的演变具有系统性、整合性,本文将从“遍”的语义来源和认知基础出发,进一步深入研究动量词所涉及的主要因素,即动量词所称量的动词和动词所涉及的对象的独有特征,探讨“遍”与其他动量词的区别性特点。
  一、关于古汉语中的动量词“遍”的产生及发展
  探讨动量词来源,以动量词认知原形的意象为出发点,更能说明其用法的理据性,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遍,《说文》中写作“徧”,释义为“币也。”“币,周也。从反之而币也。”段玉裁注曰:“凡物顺逆往复则周遍矣。”因此,币在古时候,常用义为“周遍”、“环绕”。《书·舜典》:“望于山川,徧于群神。”《左转·庄公二十年》:“王子颓享五大夫,乐及徧舞。”都为周遍义。而后来“遍”从动词周遍义引申为表动作从头至尾的次数,因为动量词是表动作的次数,它与动词结合得最紧密。这种用法最早见于《墨子》。例如:
  居版上,而凿其一徧,已而移版,凿一徧。
  其两端,以束轮,徧徧涂其上。
  魏晋南北朝以后“遍”作为动量词十分常见。例如:
  画眉千度拭,梳头百遍撩。
  施头千遍,求其智慧。
  舍身千遍,悉济其饿虎。
  以后“遍”的动量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在现代汉语中,对于动量词“遍”遍指义的内涵,语法学界有一种较常见的看法,即认为“遍”是表示动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
  从上述“遍”的词义演变不难看出,其本身也具有[ 过程]的语义特征。我们知道动量词皆与动词有密切联系,动量义只不过是由动词词义引申出来的一个义项,动量词是由词义引申而产生的结果,因此,每个动量词都有与其源动词相关的特点,且对其称量的动词词义、范畴也具有一定的限制,各有其功能的分布。
  二、“遍”对所称量动词涉及的对象的语义特征选择
  认知语言学认为,表义是语言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分析一种语言现象的形成及其用法时,必须先考虑语义因素。同时,语义的形成和理解有着认知的基础,这种观点已被广泛用于语法研究包括量词研究中,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里我先从“遍”所规约动词涉及的对象入手,来研究“遍”对所称量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在语义方面的选择。
  语法学界普遍认为“遍”是表示动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具有整指义。但这种较笼统的看法是很难将“遍”与其他相关量词如“回”“趟”“场”等区分开的。笔者认为动量词“遍”的遍指义具有不同类型,且类型的差别会影响其对所称量对象的语义特征选择。
  1.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是一个由多个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或是由多部分组合而成的整体,动作者对所有个体或部分依次实行该动作行为,此时,动量词“遍”的遍指义主要体现为动作对象的无遗漏性,表示该对象的成分一般为集合义或整体义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
  他们把烟台的特色美食,统统吃了一遍。
  坐着很是无聊,于是就把房间整理了一遍。
  第一个例句中“特色美食”是由多个个体组合成的集合,第二个例句中“房间”是由多部分组合而成的整体。
  2.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是一个不可分解的个体,但动作本身是一个可分解为若干步骤的过程性事件,此时,动量词“遍”的遍指义是指这些步骤依次施行,毫无遗漏。如:
  他那天回来很晚,我们一直等到半夜,饭也热了好几遍。
  这里“热”饭的过程一般是由“打开锅、加水、开火”等必要步骤组成的。
  3.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是一个不可分解的个体,动作本身也不可、不宜或无意分解为若干步骤,但这一动作与另一周遍性动作相伴随,这样,这一动作的周遍性靠与之相伴的另一周边性动作而产生。如:
  每天晚上孩子都要把这首长诗背一遍,背一遍爸爸就要陪一遍。
  这里“陪”这一动作由“遍”来称量,完全是因为和与之同时发生的动词“背”相伴随。
  三、“遍”对所称量动词的时间性的选择
  我们认为动量词“遍”对动词特性的选择,与动词的时间性有紧密联系。在这里我们将动词分类探讨。学界常见的根据语法功能划分的词类对我们的研究帮助不大。很多学者都通过动作行为之间在时间性上的差异给动词划分了范畴,如马庆株(1981)、陈平(1988)等。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郭锐(1993),他采用时体标记、时量词、时间副词等几条形式上的标准给动词在时间性上进行次范畴的划分,他认为动词的过程结构由动词表示的动作或状态的内部过程可能具有起点、终点和续段三要素构成,根据前面提到的几条形式标准把汉语动词的构成结构分为无限结构、前限结构、双限结构、后限结构和点结构五类。我们主要采用郭锐(1993)的这个动词分类系统,探讨动量词“遍”与不同动词的组合特征。
  “遍”与按时间性分类的动词类的组合关系在表格里表示比较直观,这里我们用“×”表示不能称量该类动词,“√”表示可以称量该类全部动词,“○”表示可以称量该类部分动词。
  1.“遍”与无限结构动词。由于“遍”计量动作行为的数量,要求该动作可以完成,也就是在时间上应该具有终点,所以前面提到的无限结构,即既没有起点又有没续段和终点的动词是不能用“遍”称量的,也就是郭文所划分出的无限结构动词类,如:是、等于、以为、作为,等等。如:   ×是一遍、×以为一遍
  2.“遍”与前限结构动词。前限结构动词的特点是有起点但无终点且续段很弱,大多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典型的有:知道、晓得、了解、当心等。严格来讲,这类动词无终点,一般不与具有[ 过程]的动量词“遍”组合。如:
  ×当心一遍、×知道一遍 、×晓得几遍
  但是有“认识一遍、了解一遍”的说法,但是该类说法成立是有条件的,要求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是由多个个体组成的集合,否则不成立。如:
  他把所有新来的同事都认识了一遍。
  他上台之前把讲稿又熟悉了一遍。
  3.双限结构动词有特点是有起点、有终点、有续段,分五小类,是根据起点、终点、续段的强弱不同而划分。
  动量词“遍”能与第五小类续段要素极强,起点、终点要素较强的动词相结合,如:吃、烧、搬、看、修改等。汉语中常见 “看一遍”、“修改一遍” 、“吃一遍”等,这种用法相当普遍。
  第四小类,同样续段要素极强,起点和终点要素都具有,但该类动词终点要素比第五小类要弱,一般情况下不以动量词“遍”称量,如:等、端、战斗、敲、工作等。我们一般不能说:×等一遍 、×战斗一遍、×工作一遍。但其中有的动词可以用“遍”称量,同样也要求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是由多个个体组成的集合,否则不成立。如:
  他们把二楼十六个寝室的门都敲了一遍。
  他把自己的标本和同学们的一一比较了一遍。
  第一、二、三小类虽然起点、续段和终点三个要素齐备,但续段和终点仍很弱,不能以“遍”衡量。如:
  ×相信一遍、×希望一遍、×昏迷一遍。
  4.后限结构的特点是有续段和终点,但没有起点。一般都不能用动量词“遍”衡量。如:
  ×产生一遍 ×提高一遍 ×消失一遍
  5.点结构动词的特点在于其瞬时性和变化性,表示某种性质的突变,并且在这个突变之前并不包含一个渐变的续段过程。这部分动词无续段,都不可以用“遍”来衡量。如:
  ×来一遍 ×看见一遍 ×收到一遍
  总的来说,动量词“遍”一般用来衡量过程要素和终点要素较强的动词,对动词起点、续段、终点要素的要求都极其严格。
  四、结语
  动量词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起初动量词只是由动词引申出来的,或带动词痕迹的一个义项,我们在研究动量词用法的时候也要考虑其认知原形。就动词与所涉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来说,我们在研究动量词用法的时候也要同时考察与之相关的动作对象的语义特征,现代汉语中,动量词“遍”对所称量对象的周遍性特点有较特殊的约束。若考虑将动词按时间性分类,动量词“遍”倾向于称量续段和终点要素较强的双限动词。
  参考文献
  [1]孙诒让.墨子间诂 [M]. 北京:中华书局, 2001 :560- 567.
  [2]许逸民.庾子山集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0:260.
  [3]王重民,王庆菽,向达,周一良, 启功, 曾毅公. 敦煌变文[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285.
  [4]刘世儒. 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5]王绍新. 课余丛稿[M].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0.
  [6]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7]许慎.说文解字 [M].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43-129.
  [8]杜预.春秋左传集解 [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 175- 244.
  [9]阮员.十三 经 注疏·尚 书 [M]. 北京: 中华 书局,1979 . 126.
  [10]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J] .中国语文, 1993(6) : 410-419.
  [1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289.
其他文献
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第十九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活动,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获得特等奖第一名。反思这节课之所以脱颖而出,我觉得是因为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真实的语文活动中,让学习变得自主而高效。  一、突围:任务驱动式语文活动摆脱备课困境  根据要求,此次赛课要上起始课。在市里选拔时,我按常态的第一课时设计,凭着过硬的基本功和亲切的师
廖金文《我与祖国共成长》  廖金文  1966年生于四川仁壽。四川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铁二局摄影协会会员,数百幅图片散见于各级报刊。  现于中铁二局物资公司从事企业宣传文化工作。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理念和编写体例方面,较以往的教材有很大变化。在阅读领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阅读练习系统的设计也随之体现了其独特性。笔者将从阅读能力测评指标的分布、阅读方法、阅读策略、文体知识的体现、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与指导,以及综合学习特征的彰显等方面对阅读练习系统进行多维度分析。  一、全面关注阅读过程  阅读练习的设计目的在于针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测,同时指向阅读能力的提
摘要:文章首先对情境作文的概念进行了梳理,之后,从概念出发,让其引领我们去设置情境、比较情境、升格情境,切实营建情境的“活力因子”,时刻做到“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  关键词:情境写作 情境作文  引言  《2014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公布,语文增加情境写作。情境写作,于2014年北京中考时“走”入了我们的视野。如此,情境写作就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与注意。因此,情境作文就更需要我们切实地加以
摘要:茶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也渗透到了文学作品中,唐代出现了大量茶诗,对我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主要对唐代茶诗中用到的意象以及诗人构造意境的艺术手法进行研究,理解诗人如何以茶入诗,以此构造诗人需要展示的意境。  关键词:意象 造境 唐代 茶诗  引言  喝茶品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各代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唐代以前出现的茶诗较少,但唐代以前漫长的茶文化为唐代茶诗的兴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以给人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寓言的故事性、哲理性及教育性特点,都是基于形象生动的故事载体生发的,没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道理就没有一个安身的地方。  寓言故事简单有趣而内涵深刻,是辅助学生学习语言、发掘生活道理的关键内容。统编本教材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一个寓言故事单元,四篇文章四则寓言——《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美丽的鹿角》《池子与河流》
学习四川谐剧,对我而言是宝贵的经验。我还记得正式比赛前,我的节目排在最后彩排。彩排后,老师与导演一致认为节目过长,效果打了折扣,于是我和老师开始紧张的删改工作。没有哪次演出比那次更让我意识到挑战的艰巨性。要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消化三分之二的调度变动,并且保证台词不能说错,好与字幕机对上。直到上台前,我也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完成一一然而台上表演的那六分钟是我最接近一名好演员的时刻。我真的忘记了自己的演
我国对外汉语学科建设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已走过四十多年历程,在教学教法、教材和教师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颇为丰硕。然而,当前我国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主宰地位,听力课、口语课、写作课和阅读课等的教学设计与综合课雷同;教学缺乏科学系统的安排,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不平衡等。对对外汉语学科教师主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和技能等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优秀青年川剧表演艺术家。8岁登台,至今从事川剧表演艺术已有35个年头。师承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巧茹,工旦角。表演生动、大气,于豪放中见细腻,在柔美中见潇洒;唱腔、声韵如吞珠吐玉、委婉动听。其代表作品有新编经典折戏《马克白夫人》《三口岔》《阴阳河》,大幕戏《欲海狂潮》《目连之母》《卓文君>等,折子戏《别洞观景》《盗仙草》《金山寺》等。  文化底蕴丰厚的川剧如同众多剧种一样,有如一个艺术“魔方”,只要
摘要:女性一直是多丽丝·莱辛作品中最为活跃的形象。莱辛在她的短篇小说《屋顶丽人》中,从不同视角向我们讲述了一位无名的新时代女性, 在面对三个极力想引起她注意的男性时,以别样的“呐喊”方式捍卫自己的女性权利的故事。小说虽短小精悍,却蕴藏了莱辛的新女性主义独立意识,饱含了莱辛对两性关系、阶级关系以及女性话语权的审视和深思。  关键词:女性主义 两性关系 女性话语权  引言  有着“英国文坛常青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