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学生怕做数学作业,这是一种常见的个别现象,是一些教师不能原谅的事。教师一般会认为学生懒惰,或是不负责任的家长造成的,所以总是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不是把他们臭骂一通,就是打电话告知家长,让家长“严加管教”。要么搞一些恐吓政策,“明天再不做就不要来上学”“放学前不补好作业不许回家”等等,迫使学生不敢不把作业做完。但结果还是不能如愿,师生关系紧张,学生见了老师如老鼠遇见了猫,老师同时把发火的心情带到课堂教学中去,导致课堂的气氛也不和谐。
笔者初步调查得知,怕做数学作业的学生中,有老师认为“聪明”却不肯“用功”的学生,也有因为“底子薄”而作业做不出来的学生。那么,教师又该如何理解和对待这些问题呢?
一、“恐最后一题症”——畏难心理作祟,教师要给予个别关爱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又表现出在基础、思维及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是有高低的,一些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和理解能力差,在遇到稍难一点的题目无从下手时,心里就开始紧张,越紧张就越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以至于会产生一种畏难情绪,所以就怕做了,这种现象我将之称为“恐最后一题症”。
如果老师简单粗暴地横加指责,学生更会对攻克“难题”缺乏信心。所以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做法,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理解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并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课后把他们当做自己的朋友,常与他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学习上的优劣,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鼓励下树立解决“难题”的信心,渐渐爱上学习不怕做作业了。
笔者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几乎每次数学考试都把最后一题空在那里不做。当笔者发现这个问题后,某次检测时把试卷的难易程度作了调整,把一道不太复杂的题目放在最后,他还是没有做,而其他题目都做出来了。笔者把他单独找来,将他没有做的题目换了表述形式让他练习,他却又做出来了。这时笔者让他把作业本和试卷进行对照,他发觉这道题目和原来最后一题是一样的,竟笑了起来,说是没认真看题目,将不复杂当做复杂,所以没做。后来他遇到稍微复杂的题目都会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之后才去解答,因此渐渐学会了分析、思考的解题策略,“恐最后一题症”也就慢慢消除了。
二、“我就想玩”——惰性心理作祟,教师要及时把握提醒
小学生天生爱玩,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他们的行动往往缺乏明确的动机,容易产生满足感。他们学习目标比较低,认为课堂上学的内容都会了就可以了,做不做作业无所谓。另外,如果教师布置的作业仅仅是背公式,或大量做一些繁杂的无新意的题目,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不良感受,就不愿多思考,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惰性心理。这时就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学习不断评价、不断鼓励和长期有效督促,发现他们不做作业的苗头就要及时提醒,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在布置作业上花些工夫,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巩固性、拓展性或探索性)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他们不管我”——侥幸心理作祟,教师要负起引导责任
一个学生是否全面发展,不是看他所有的学科成绩是否都优秀,而是看他的身心是否健康,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所以不能因为孩子的成绩差或习惯不好,就过早地对孩子作出发展不利的结论。部分家长检查孩子作业时,往往随便问一下,并没有去检查、翻看孩子的作业。还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成绩差,就武断地认为自家孩子不是学习的料,所以就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
学科成绩只是一个人发展的一个方面,作为教师,要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对于家长的放松要求,教师要及时跟家长联系,同时教师自己也要负起责任,对这部分学生加强关心,进行心理疏导。另外要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帮助这部分学生改正不良习惯,实施一些积极有效的作业制度。
当然,学生怕做作业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有家长、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的原因,只要我们能够对这部分学生区别对待,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当他们有了一点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只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怕做作业的现象会有所好转,直至自觉勤奋、健康向上。
笔者初步调查得知,怕做数学作业的学生中,有老师认为“聪明”却不肯“用功”的学生,也有因为“底子薄”而作业做不出来的学生。那么,教师又该如何理解和对待这些问题呢?
一、“恐最后一题症”——畏难心理作祟,教师要给予个别关爱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又表现出在基础、思维及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是有高低的,一些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和理解能力差,在遇到稍难一点的题目无从下手时,心里就开始紧张,越紧张就越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以至于会产生一种畏难情绪,所以就怕做了,这种现象我将之称为“恐最后一题症”。
如果老师简单粗暴地横加指责,学生更会对攻克“难题”缺乏信心。所以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做法,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理解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并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课后把他们当做自己的朋友,常与他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学习上的优劣,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鼓励下树立解决“难题”的信心,渐渐爱上学习不怕做作业了。
笔者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几乎每次数学考试都把最后一题空在那里不做。当笔者发现这个问题后,某次检测时把试卷的难易程度作了调整,把一道不太复杂的题目放在最后,他还是没有做,而其他题目都做出来了。笔者把他单独找来,将他没有做的题目换了表述形式让他练习,他却又做出来了。这时笔者让他把作业本和试卷进行对照,他发觉这道题目和原来最后一题是一样的,竟笑了起来,说是没认真看题目,将不复杂当做复杂,所以没做。后来他遇到稍微复杂的题目都会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之后才去解答,因此渐渐学会了分析、思考的解题策略,“恐最后一题症”也就慢慢消除了。
二、“我就想玩”——惰性心理作祟,教师要及时把握提醒
小学生天生爱玩,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他们的行动往往缺乏明确的动机,容易产生满足感。他们学习目标比较低,认为课堂上学的内容都会了就可以了,做不做作业无所谓。另外,如果教师布置的作业仅仅是背公式,或大量做一些繁杂的无新意的题目,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不良感受,就不愿多思考,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惰性心理。这时就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学习不断评价、不断鼓励和长期有效督促,发现他们不做作业的苗头就要及时提醒,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在布置作业上花些工夫,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巩固性、拓展性或探索性)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他们不管我”——侥幸心理作祟,教师要负起引导责任
一个学生是否全面发展,不是看他所有的学科成绩是否都优秀,而是看他的身心是否健康,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所以不能因为孩子的成绩差或习惯不好,就过早地对孩子作出发展不利的结论。部分家长检查孩子作业时,往往随便问一下,并没有去检查、翻看孩子的作业。还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成绩差,就武断地认为自家孩子不是学习的料,所以就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
学科成绩只是一个人发展的一个方面,作为教师,要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对于家长的放松要求,教师要及时跟家长联系,同时教师自己也要负起责任,对这部分学生加强关心,进行心理疏导。另外要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帮助这部分学生改正不良习惯,实施一些积极有效的作业制度。
当然,学生怕做作业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有家长、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的原因,只要我们能够对这部分学生区别对待,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当他们有了一点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只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怕做作业的现象会有所好转,直至自觉勤奋、健康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