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现在江苏省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校本课程的教学成为学校教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成为校本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通过开放性的学习和自主性的研究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的团队活动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树立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培养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校本课程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52-01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
高中的信息技术的培养目标大体分为“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四个主题组成。通过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的素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二、研究性学习在校本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中是学生处于主题地位,决定“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中扮演着“导游”领路者的身份,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辅助的教学作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个性发展。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必备的几个条件
1.硬件环境
学校的机房的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是保障学生查阅资料的前提保障,学校的图书馆的图书配备也是学生查阅资料的重要来源,这些是研究性学习硬件环境的前提保障。
2.师资的配备
现在的教师,不在是传统教育下的专一型教师,而是需要复合型的教师,需要教师广阔的知识面,需要充分地调动教师的参与性,激发教师的潜在的能力,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型向研究性转变,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求,在研究性学习中指导学生选题的方向和研究方向,并指导学生对研究做出正确的评价。
3.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与传统的教学课程是不同的,它需要建立在课堂课程的基础上,以各个学科的知识为基础,扩展到各个学科,但是要重在实践性的学习与调查,因此课程的开设要紧密联系现实,反映现实,需要建立一种以各科教学为基础,以专题研究课程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这样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4.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要具有学校的特色
每个学校的情况是各有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性活动,也是学校校本课程得到真正发挥的一个重要体现。
四、发挥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1.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
网络现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互联网的最根本的作用是资源共享,研究性学习的硬件前提是网络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搜索信息,而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使学生掌握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而研究性学习正式要求学生正确的把握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灵活的运用信息技术搜索信息,处理信息,使信息技术自然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工具,这样信息技术的课程变成为学生所掌握的一项基本的技能。
2.学生在研究中建立协作关系
信息技术就是提供了一种交流的平台,同时,在研究性学习的构成当中对资料的处理也是需要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软件进行整理和编辑。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团队的意识,合作的精神,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品格。
3.网络环境使学生得到个性的培养
信息技术是网络发展下应运产生,它的产生,网络可以让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所要了解的知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学生的自主参与与学习,这样每个人对研究的内容所学的知识是不同的,这在传统的教学课堂当中集体授课的方式下是实现不了的,只有在信息技术课堂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是个性发展的平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网络上信息进行分析,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进行指导,进而学生的个性方向在学习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4.网络信息技术促进研究性学习
网络上信息十分丰富,知识面相对课堂上的教学层面要广博,学生根据信息技术课的基础,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逐步养成对信息的研究,长时间的积累养成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方法和方式,变被动的研究性学习为主动学习,坚持下去,学生的信息素养将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才会得到真正的实现,这样信息技术的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才会得到真正的发挥。
总之,信息技术的教学是我们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项基础教学,也是未来教学的需要,为了适应未来的教育,我们要坚持做好信息技术的教育,使信息技术的教育推向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使信息技术的教育得到一个崭新的提升,在发展推行信息化的社会,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的寻求,探索发展一条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的道路,这样,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将会成为现实,素质教育的实现也是指日可待,为了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未来需要的人才,我们将不断的提高信息技术的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为教育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 校本课程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52-01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
高中的信息技术的培养目标大体分为“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四个主题组成。通过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的素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二、研究性学习在校本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中是学生处于主题地位,决定“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中扮演着“导游”领路者的身份,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辅助的教学作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个性发展。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必备的几个条件
1.硬件环境
学校的机房的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是保障学生查阅资料的前提保障,学校的图书馆的图书配备也是学生查阅资料的重要来源,这些是研究性学习硬件环境的前提保障。
2.师资的配备
现在的教师,不在是传统教育下的专一型教师,而是需要复合型的教师,需要教师广阔的知识面,需要充分地调动教师的参与性,激发教师的潜在的能力,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型向研究性转变,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求,在研究性学习中指导学生选题的方向和研究方向,并指导学生对研究做出正确的评价。
3.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与传统的教学课程是不同的,它需要建立在课堂课程的基础上,以各个学科的知识为基础,扩展到各个学科,但是要重在实践性的学习与调查,因此课程的开设要紧密联系现实,反映现实,需要建立一种以各科教学为基础,以专题研究课程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这样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4.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要具有学校的特色
每个学校的情况是各有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性活动,也是学校校本课程得到真正发挥的一个重要体现。
四、发挥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1.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
网络现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互联网的最根本的作用是资源共享,研究性学习的硬件前提是网络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搜索信息,而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使学生掌握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而研究性学习正式要求学生正确的把握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灵活的运用信息技术搜索信息,处理信息,使信息技术自然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工具,这样信息技术的课程变成为学生所掌握的一项基本的技能。
2.学生在研究中建立协作关系
信息技术就是提供了一种交流的平台,同时,在研究性学习的构成当中对资料的处理也是需要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软件进行整理和编辑。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团队的意识,合作的精神,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品格。
3.网络环境使学生得到个性的培养
信息技术是网络发展下应运产生,它的产生,网络可以让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所要了解的知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学生的自主参与与学习,这样每个人对研究的内容所学的知识是不同的,这在传统的教学课堂当中集体授课的方式下是实现不了的,只有在信息技术课堂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是个性发展的平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网络上信息进行分析,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进行指导,进而学生的个性方向在学习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4.网络信息技术促进研究性学习
网络上信息十分丰富,知识面相对课堂上的教学层面要广博,学生根据信息技术课的基础,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逐步养成对信息的研究,长时间的积累养成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方法和方式,变被动的研究性学习为主动学习,坚持下去,学生的信息素养将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才会得到真正的实现,这样信息技术的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才会得到真正的发挥。
总之,信息技术的教学是我们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项基础教学,也是未来教学的需要,为了适应未来的教育,我们要坚持做好信息技术的教育,使信息技术的教育推向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使信息技术的教育得到一个崭新的提升,在发展推行信息化的社会,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的寻求,探索发展一条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的道路,这样,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将会成为现实,素质教育的实现也是指日可待,为了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未来需要的人才,我们将不断的提高信息技术的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为教育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