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纵裂入路手术切除鞍区巨大肿瘤110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前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区巨大肿瘤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6月至2014年2月采用前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10例鞍区巨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咽管瘤57例;垂体腺瘤33例;下丘脑胶质瘤5例;脑膜瘤4例;其他肿瘤11例。术前核磁显示肿瘤的最大直径4.0~8.2 cm,平均4.8 cm。术后及时控制尿崩及水电解质紊乱。术后1~3个月复查内分泌及头颅MRI增强扫描。

结果

肿瘤全切除76例(69.1%),次全切20例(18.2%),部分切14例(12.7%)。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术后视力好转或者无改变97例(88.2%)。术后住院期间出现尿崩76例(69.1%);水、电解质紊乱62例(56.4%);癫痫发作7例(6.4%);右侧额叶出血肿胀(额叶挫裂伤3例;额叶血肿5例)8例(7.3%);脑梗死2例(1.8%)。术后随访3~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随访中,肿瘤复发11例,术后需长期单个或多个垂体轴激素替代治疗35例(33.0%),需长期口服药物控制尿崩23例(20.9%)。

结论

右额开颅前纵裂入路可直视下切除鞍区中线上各类巨大肿瘤。术后要及时控制尿崩及水电解质紊乱,利于早期恢复。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医务人员在缺乏科学证据而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或在某个问题上存在相互矛盾证据的情况下面临着如何决策的问题,制订共识是其解决手段之一。本文回顾2种常用的共识制订方法即德尔菲法(Delphi process)和名义小组法(nominal group technique)。德尔菲法是通过问卷收集相关专家关于给定问题的看法并进行反复评估;名义小组法是通过结构化会议收集相关专家关于给定问题的看法并进行反复评估。(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智能结构与个性教育相结合。本研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结合医学遗传学教学的现状,创新地进行多元智能立体化教学改革和实践。该教学改革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为目标,教学资源为平台,网络为依托,融入多种教学方法,动用多种教学要素,全面整合教学内容,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3个维度进行改革和实践。
结膜黑色素瘤(conjunctival melanoma,CM)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其相关死亡率为30%,在结膜恶性肿瘤中预后最差。CM由结膜上皮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来,在此之前可见相应结膜的色素性病变如原发性获得性黑变病及结膜色素痣,最常见于球结膜或角巩膜缘,也可出现于睑结膜。CM能向眼球或眼眶侵袭,并可向局部淋巴结、脑及其他器官转移。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多数CM可通过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