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马路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普遍的一种现象,但你听说过“中国式过马路”吗?近来,“中国式过马路”这一话题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随即又涌现许多形形色色的“中国式××”。先来说说“中国式过马路”吧。
“中国式过马路”——原系网民对行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调侃。“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与红绿灯无关”;“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过马路,就没有车敢撞我们”……红灯行,绿灯更行!(参看《齐鲁晚报》2012年11月6日)
原来,“中国式过马路”是指国人在过马路时无视红绿灯,只要人多就一起“组团”穿过。有人认为这是行人规则意识淡薄、素质差的表现,也有人觉得这应归责于交通信号灯的红灯时间太长,还有人分析这是行人“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导致的。
网友顺着“中国式过马路”这一思路,称翻越马路护栏是“中国式跨栏”,称汽车强行变道是“中国式并线”,称逆行造成的堵车是“中国式堵车”。一时间,“中国式”成了最热的流行词,不少社会问题或陋习,似乎都可以贴上“中国式”的标签。
起初,“中国式”多用于人们日常行为习惯或处事方面。如:
上学或者放学时间,全国各地小学门口,家长们开着二轮、三轮、四轮等各式交通工具,将自家的孩子亲手送进学校或是迎出校园,以实现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无缝对接”,这是“中国式接送孩子”的特质。(《中国青年报》2012年10月30日)
后来,“中国式”又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更深的层面。如:
从“离婚是个政治问题,必须有单位证明”到“闪婚闪离”,中国式婚姻由稳定变易碎,面临着一场新的危机。(《生命时报》2012年11月6日)
其实,“中国式”并不是一个新造词。早在2004年就有沈严执导的电视剧《中国式离婚》登上荧屏,2005年又播出了《中国式结婚》,两部电视剧都是对中国人婚姻的深度探讨。从语言学角度看,“中国式”是一个由类后缀“式”构成的加缀式合成词,我们熟知的有新式、广式、火箭式、捷克式等,词语本身没有褒义或贬义的感情色彩。但现在流行的“中国式”充满了戏谑、嘲讽,甚至批判的意味,这是语用过程中临时赋予词语的意义。
事实上,随着“中国式××”使用频率的增加,使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表达的感情色彩也在变化。请看下面的例子:
莫言的获奖,会让中国作家和文学更有自信与世界对话。莫言在近三十年写作中,致力于形成中国式叙事。(《光明日报》2012年11月4日)
上述几例“中国式”并无消极色彩,倒是传达出积极赞扬的情绪。
由“中国式”很容易联想到“中国特色”。“中国式叙事”可以说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中国式过马路”是不是也可以戏谑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过马路”呢?一方面,形式上,合成词“中国式”比词组“具有中国特色的”更简洁,这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另一方面,意义上,“特色”本身是一个带有褒义色彩的词语,不宜用于表达消极意义的现象。
“中国式过马路”——原系网民对行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调侃。“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与红绿灯无关”;“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过马路,就没有车敢撞我们”……红灯行,绿灯更行!(参看《齐鲁晚报》2012年11月6日)
原来,“中国式过马路”是指国人在过马路时无视红绿灯,只要人多就一起“组团”穿过。有人认为这是行人规则意识淡薄、素质差的表现,也有人觉得这应归责于交通信号灯的红灯时间太长,还有人分析这是行人“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导致的。
网友顺着“中国式过马路”这一思路,称翻越马路护栏是“中国式跨栏”,称汽车强行变道是“中国式并线”,称逆行造成的堵车是“中国式堵车”。一时间,“中国式”成了最热的流行词,不少社会问题或陋习,似乎都可以贴上“中国式”的标签。
起初,“中国式”多用于人们日常行为习惯或处事方面。如:
上学或者放学时间,全国各地小学门口,家长们开着二轮、三轮、四轮等各式交通工具,将自家的孩子亲手送进学校或是迎出校园,以实现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无缝对接”,这是“中国式接送孩子”的特质。(《中国青年报》2012年10月30日)
后来,“中国式”又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更深的层面。如:
从“离婚是个政治问题,必须有单位证明”到“闪婚闪离”,中国式婚姻由稳定变易碎,面临着一场新的危机。(《生命时报》2012年11月6日)
其实,“中国式”并不是一个新造词。早在2004年就有沈严执导的电视剧《中国式离婚》登上荧屏,2005年又播出了《中国式结婚》,两部电视剧都是对中国人婚姻的深度探讨。从语言学角度看,“中国式”是一个由类后缀“式”构成的加缀式合成词,我们熟知的有新式、广式、火箭式、捷克式等,词语本身没有褒义或贬义的感情色彩。但现在流行的“中国式”充满了戏谑、嘲讽,甚至批判的意味,这是语用过程中临时赋予词语的意义。
事实上,随着“中国式××”使用频率的增加,使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表达的感情色彩也在变化。请看下面的例子:
莫言的获奖,会让中国作家和文学更有自信与世界对话。莫言在近三十年写作中,致力于形成中国式叙事。(《光明日报》2012年11月4日)
上述几例“中国式”并无消极色彩,倒是传达出积极赞扬的情绪。
由“中国式”很容易联想到“中国特色”。“中国式叙事”可以说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中国式过马路”是不是也可以戏谑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过马路”呢?一方面,形式上,合成词“中国式”比词组“具有中国特色的”更简洁,这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另一方面,意义上,“特色”本身是一个带有褒义色彩的词语,不宜用于表达消极意义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