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江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腹地之一,建设好长江经济带对我国未来30年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主要论述了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论述了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总体措施,并提出了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的总体方案。本文认为,本区必须要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和战略转移,在发展产业布局的同时必须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这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最佳路径。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黄金水道
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由此可知,对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提高至国家战略。
一、长江经济带概述
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部,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上海、江苏、安徽、湖北等9省2市,总面积约205.1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总国土面积的21.4%。涉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滇中地区和黔中地区。
二、对建设长江经济带理论的思考
2014年4 月28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支撑。李克强总理在会上指出: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规律,也是很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长江横贯我国东西,连接东部沿海和广阔的西部内陆。所以,依托黄金水道打造新的经济带,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可以利用。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升级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三、长江经济带产业政策与区域合作的策略
1.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对于长江经济带,我们要纵览全局,打破行政界限,对整个区域进行全面而综合地开发。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要促进其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打破行政界限,首要的任务是进行整体规划。
首先,必须推进长三角城市带的一体化进程。目前,长江三角洲区域内交通枢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使该区域城镇群的联系日益紧密。其次,是建设“华中三角”,不断促进其一体化。我国新的区域增长极,即武汉、长沙、南昌组成的华中三角已经显现。加快这一区域增长极的形成,完善我国区域经济的空间布局,是新世纪我国区域宏观布局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措施。最后,推进“一心多极”空间结构的形成。
2.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和战略转移
我们必须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从东向西转移并行发展的伟大战略。要不断的打破地域限制,按照国务院区域协调发展要求进行规划,有效提高经济带中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将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国家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逐步消减,劳动力成本等要素价格不断攀升,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长江经济带中上游的转移已成为迫不得已。政府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推进资源依赖型产业向资源原产地集中,实现资源的就地加工,这对帮助本区域内欠发达地区的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对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逐步调整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也是一个很好的战略选择。
3.加强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是长江经济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要高度重视产业集群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避免环境的持续恶化。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政府要通过政策干预与导向,影响企业的选址以及所进入的行业,有效的控制环境恶化。通过制定环保政策,限制甚至禁止污染型企业在市区落户,并迫使那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企业进行污染处理或迁出市区,优化区域投资环境。沿江各主要城市要从战略的层面上加强彼此在环保方面的合作,特别是从产业结构优化的层面上实现协调发展,实现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4.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避免网络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各级政府要正确引导生产力布局的合理调整。要按照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布局新的产业,并据此进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引导产业园区向中心城市集聚,形成规模产业和产业集聚。在调整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长江中游经济带的承东启西的功能定位及在全国的战略地位。
按照相对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定位。要根据本区域在整个经济区和区位、资源优势来确定自身适合发展什么产业,不适合发展什么产业。要切实加强区域内产业的分工与协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加大同类别企业的重组力度,依托龙头企业引领产业经济发展。要通过兼并、破产、收购等方式,实现经济带区域优势企业的强强联合,依托龙头企业领导区域内的产业经济发展。
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意义
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所以,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能够针对区域发展中的具体的而实际的问题,力图通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其次也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区域的作用。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打造能够在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重点区域,二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
从发展战略的层次上看,建设长江经济带首先有利于更好地塑造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最为雄厚地区(没有之一),但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把一些产业转移到其他区域。其次,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梯度发展格局,缩小区域差距。长期以来,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东中西梯度发展的态势,区域之间的差距较大,不同发展梯度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性较弱,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正好可以弥补此方面的不足。第三,有利于积累发展这种横贯东西不同发展梯度的区域经济的经验,包括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与分工等诸多方面的经验,并为其他类似的经济提供参考价值。
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我国未来若干年奋斗的使命,所以需要有长远的谋划和考虑。首先,应该有一个长远的、总体安排的顶层设计。在这个规划中,需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事项作出具体的安排,包括发展的目标、重要资源的配置原则、重大工程、重点地区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其次,加强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长江是我国的一条黄金水道,但这条水道本身也受到桥梁、水利大坝、生态移民等因素的制约,在本次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此有一个整体而细致的规划,并在具体的专项规划中坐出明确的规定。最后,探索新的区域合作机制,包括税源的分配机制、产业转移的对口协商机制、政绩的考核机制等。只有建立并坚定不移地执行区域合作机制,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才可能顺利地进行。(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彭劲松.长江上游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5(4).
[2]刘云中.建设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基础和重要举措[J].中国发展观察 2012.
[3]汤鹏飞.长江经济带产业集群与区域合作研究[J].时代经贸 2007.11.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黄金水道
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由此可知,对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提高至国家战略。
一、长江经济带概述
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部,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上海、江苏、安徽、湖北等9省2市,总面积约205.1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总国土面积的21.4%。涉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滇中地区和黔中地区。
二、对建设长江经济带理论的思考
2014年4 月28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支撑。李克强总理在会上指出: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规律,也是很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长江横贯我国东西,连接东部沿海和广阔的西部内陆。所以,依托黄金水道打造新的经济带,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可以利用。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升级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三、长江经济带产业政策与区域合作的策略
1.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对于长江经济带,我们要纵览全局,打破行政界限,对整个区域进行全面而综合地开发。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要促进其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打破行政界限,首要的任务是进行整体规划。
首先,必须推进长三角城市带的一体化进程。目前,长江三角洲区域内交通枢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使该区域城镇群的联系日益紧密。其次,是建设“华中三角”,不断促进其一体化。我国新的区域增长极,即武汉、长沙、南昌组成的华中三角已经显现。加快这一区域增长极的形成,完善我国区域经济的空间布局,是新世纪我国区域宏观布局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措施。最后,推进“一心多极”空间结构的形成。
2.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和战略转移
我们必须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从东向西转移并行发展的伟大战略。要不断的打破地域限制,按照国务院区域协调发展要求进行规划,有效提高经济带中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将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国家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逐步消减,劳动力成本等要素价格不断攀升,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长江经济带中上游的转移已成为迫不得已。政府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推进资源依赖型产业向资源原产地集中,实现资源的就地加工,这对帮助本区域内欠发达地区的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对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逐步调整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也是一个很好的战略选择。
3.加强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是长江经济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要高度重视产业集群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避免环境的持续恶化。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政府要通过政策干预与导向,影响企业的选址以及所进入的行业,有效的控制环境恶化。通过制定环保政策,限制甚至禁止污染型企业在市区落户,并迫使那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企业进行污染处理或迁出市区,优化区域投资环境。沿江各主要城市要从战略的层面上加强彼此在环保方面的合作,特别是从产业结构优化的层面上实现协调发展,实现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4.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避免网络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各级政府要正确引导生产力布局的合理调整。要按照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布局新的产业,并据此进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引导产业园区向中心城市集聚,形成规模产业和产业集聚。在调整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长江中游经济带的承东启西的功能定位及在全国的战略地位。
按照相对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定位。要根据本区域在整个经济区和区位、资源优势来确定自身适合发展什么产业,不适合发展什么产业。要切实加强区域内产业的分工与协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加大同类别企业的重组力度,依托龙头企业引领产业经济发展。要通过兼并、破产、收购等方式,实现经济带区域优势企业的强强联合,依托龙头企业领导区域内的产业经济发展。
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意义
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所以,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能够针对区域发展中的具体的而实际的问题,力图通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其次也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区域的作用。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打造能够在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重点区域,二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
从发展战略的层次上看,建设长江经济带首先有利于更好地塑造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最为雄厚地区(没有之一),但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把一些产业转移到其他区域。其次,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梯度发展格局,缩小区域差距。长期以来,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东中西梯度发展的态势,区域之间的差距较大,不同发展梯度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性较弱,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正好可以弥补此方面的不足。第三,有利于积累发展这种横贯东西不同发展梯度的区域经济的经验,包括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与分工等诸多方面的经验,并为其他类似的经济提供参考价值。
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我国未来若干年奋斗的使命,所以需要有长远的谋划和考虑。首先,应该有一个长远的、总体安排的顶层设计。在这个规划中,需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事项作出具体的安排,包括发展的目标、重要资源的配置原则、重大工程、重点地区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其次,加强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长江是我国的一条黄金水道,但这条水道本身也受到桥梁、水利大坝、生态移民等因素的制约,在本次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此有一个整体而细致的规划,并在具体的专项规划中坐出明确的规定。最后,探索新的区域合作机制,包括税源的分配机制、产业转移的对口协商机制、政绩的考核机制等。只有建立并坚定不移地执行区域合作机制,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才可能顺利地进行。(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彭劲松.长江上游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5(4).
[2]刘云中.建设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基础和重要举措[J].中国发展观察 2012.
[3]汤鹏飞.长江经济带产业集群与区域合作研究[J].时代经贸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