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祁访故有感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n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怀一种热望,做什么事都有趣味。那天,冒着炎炎烈日,我们一行5人,赴山西祁县慕名访问太极拳名家顾海平先生。
  公交车驶入祁县县城,一种无以名状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近年来,祁县城建、文化建设变化很大,尤其是在保护旧城的基础上向东、向北扩建新城,这一举措使祁县旧城保存了明清古建筑(民居)的风貌,保护恢复并积淀历史文化,成为该县一大人文特色。踏着青石,寻寻觅觅,我们一行5人逶迤走向顾海平先生的家。
  古城街道皆青石铺就,两边是一座一座的明清古民居。有的民居颇具规模,是三进三出的四合庭院,高墙大院和精美的砖雕、石雕反映着当时人们生活的品质和审美的情趣,如今家家户户的后墙或侧壁上,钉有县政府颁发的铝制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牌匾。街道两边槐柏掩映,光影斑斑。人们坐在树阴下,神怡情舒,平静地打量着过往行人。
  明清时期,晋商活动频繁,主要聚集处为祁(祁县)太(太谷)平(平遥)三县,素有“金太谷,银祁县”之说。这里越靠近南大街越繁华,两边店铺林立,老字号甚多,我们要拜访的顾海平先生家的“顾椿小磨香油”也是其中之一。缓步在祁县南大街上漫行,和风微煦,整座古城颇具汉唐神韵。
  踏进顾海平先生家的大门,一阵阵清醇香味沁人肺腑。这里宅院安静,负阴抱阳,开合明朗,层次分明,尊卑有序,易承暖阳,易接地气,颇具风水。顾海平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顾海平先生9岁从父学武,20多岁时遇到王新午先生的高足申子荣先生。申先生“文革”间落难,在顾海平先生家一住就是10多年。顾海平先生德仁备至,品性纯厚,敬师如父。申子荣先生便把一生所学的太极拳精髓授予顾海平先生。顾海平先生勤学苦练,终于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在当地、周边县市及大连、杭州等地享有盛名,桃李满天下。
  我们此次来,正好遇见了从杭州远道而来向顾海平先生求艺的赵晓华女士。赵女士身材高大,骨相清奇,是练武的好坯,且颇具宜男之相,一见便甚觉亲切友好。她是顾先生的高足,之前练过不少太极拳套路,却总是不得法,不能登堂入室。后来她有缘遇见了前往杭州看望儿子的顾海平先生,被顾先生精深的太极拳功夫吸引,遂追随至今。赵女士很用功,很投入,只要是顾先生指点,她都下大工夫去修持,从基本功到拳架、到推手、到器械,样样皆学得认认真真。先生诚教,徒儿勤学,实在是难得的缘分。她对我们说:“习武修文,得下工夫练啊,要不哪能对得起先生!我离先生那么远,来一趟不容易,更得下工夫。”赵女士一笑,两颊浅浅的笑靥盛满谦恭和自信。
  顾先生得空便指导我们,我们受益匪浅。看着他花甲之年依然挺拔的身躯和满面红光的谦和的笑容,我们知道,得法的修炼及功深日久的太极拳之养生修性功效,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告别了顾海平先生及赵女士,我们再次踏上青石铺就的古街道,此时已是晚霞余晖了,古城显得更加安舒祥和。对于祁县古城,我并不陌生。近几年来,为了写一个晋商题材的长篇,我东奔西跑搜集资料,祁、太、平的大街小巷没少遛过,或与友伴,或孤身一人,或徘徊于古殿民居,或踯躅于街头市井,与白发老人攀谈,与千年古砖交流,也曾窥得几丝岁月沧桑、光阴蹉跎和人间温暖,如今,或挥手告别,或再次踏来,都像是与老朋友约会,心间总有挥之不去的一抹温暖与亲切。时光荏苒,相信这份温暖与亲切丝丝缕缕将永远牵绊我的身心,正如太极拳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髓,将成为我心底永远的陪伴。
其他文献
为了获得两级热电制冷器与实际运行环境匹配的内部结构参数和系统工作电流,引入了第三类热边界条件,建立了能反映冷、热侧介质环境扰动程度的物理模型,推导得到了表征两级热电堆
<正>先师杨文笏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师从陈式太极拳宗师陈照奎学艺,为师爷陈照奎入室弟子。先生天资聪颖,习拳刻苦,得师爷拳学之精髓,承师爷太极之衣钵,是当代著名的陈式太极
理论研究表明DC流(Direct Current flow)存在于大多数双向进气结构的脉管制冷机中。开展了10K以下多级斯特林脉管的实验研究,考察了在液氦温区斯特林脉管内直流流动对制冷机性能
基于稀磁铜铁合金低温热电偶4-273 K分度实验,对铜铁热电偶低温热电势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有别于金铁低温热电势理论的铁磁性杂质之间相互作用对低温热电势影响的观点,并对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