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采用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进行计量,而每期利息收入是以期初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来确定的,在实际利率确定的前提下,对摊余成本的准确理解和确认就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持有至到期投资 实际利率 摊余成本
1 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的问题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溢折价采用实际利率法予以摊销。实际利率法下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内容主要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取得、实际利率的确定、摊余成本的计算、持有期间的溢折价的摊销和利息收入的确认及其处置时损溢的处理。
在整个核算中最复杂的核算内容就是持有期间的溢折价的摊销和利息收入的确认,新准则规定每期利息收入是根据持有至到期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来计算确定的,因此在实际利率确定的前提下,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关键在于其摊余成本的计算。
新会计准则中对摊余成本的解释,是指该金融资产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①扣除已偿还的本金;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该解释过于模糊,仅从解释中,不仅不能很好的理解摊余成本的本质,而且还容易产生错误的结论。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实际业务中,一般分为到期一次还本分期付息和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两种情况。到期一次还本分期付息情况下,到期日金额等于其面值,累计摊销额为累计利息调整额。在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情况下,到期日金额是指面值还是面值和累计利息之和,不同的理解下,累计摊销额的内容也不一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理解和讲解,就成为学生学好摊余成本内容的关键。
2 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的教学体会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与案例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地学习。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投资金额确定以后,每年要进行利息收入的确认,可以考虑以下步骤:①应收货币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②利息收入(计入利润的利息)=摊余成本*实际利率。③利息调整额=上述二者之差,这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④实际利率。也可以在此部分引进详细讲述。⑤摊余成本。
关于摊余成本的说明结合案例从初始确认开始,每一年末计息,如有偿还的本金及减值损失的发生逐项介绍。
第一步:例如甲公司2005年1月1日从二级市场购入面值500000元、期限5年、票面利率6%、每年12月31日付息的乙公司债券准备持有至到期,实际支付购买价款(包括交易费用)528000元。购入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乙公司债券(成本)500000
——乙公司债券(利息调整)28000
贷:银行存款 528000
初始确认时摊余成本就是购入时的全部支出(不含已经宣告但尚未发放的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确认时,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交易费用可以理解为影响初始确认金额的因素,并且“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永远只反映债权性投资的面值,所以交易费用实际上计入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在有了“初始确认金额”之后,我们有了“当前账面价值”,因而可以计算“实际利率”,有了“实际利率”、“初始确认金额”、“到期日金额”可以进一步计算摊余成本。
也可以这样理解,此部分投资如果改变投资方向,一次性向外投资,第一年的投资额528000元,故应按528000元作为投资成本计算投资回报利息。
第二步:第一年末确认利息收入(实际利率已知为4.72%,实际教学中,也可结合案例详解实际利率的求解过程):
应收货币利息:500000*6%=30000
确认的利息收入;528000*4.72%=24922
利息调整摊销:30000-24922=5078
摊余成本;528000-5078=522922
借:应收利息 30000
贷:投资收益24922
持有至到期投资——(乙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5078
本题按年支付利息,年末按照票面利率計算应收利息,按实际利率确认利息收入,在确认利息收入的时候,需要用到“期初摊余成本”,它是上一期的期末摊余成本。2005年末的期初摊余成本根据摊余成本的计算公式没有调整因素,即为“初始确认金额”528000元。因为利息调整摊销了5078元,得出第一年末的摊余成本就是期初摊余成本扣除利息调整额后的余额,摊余成本这里是一个变量。如果债券是折价购入,这里就应在初始确认金额上再加上第一年摊销的金额。
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年收回了货币利息30000元后,其中含的利息调整额5078元,需要冲掉账面价值,因为最终的结果是要账面价值保持调整为到期时能收回的金额,即面值。
第三步:第二年末确认利息收入时,
应收的货币利息收入:500000*6%=30000
确认的利息收入:(528000-5078)*4.72%=24682
利息调整摊销:30000-24682=5318
摊余成本;(528000-5078)-5318=517604
借:应收利息 30000
贷:投资收益24682
持有至到期投资——(乙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5318
以后每年以此类推,进行计算,直到债券到期时,全部利息调整额都摊销完,账面价值既是债券面值,摊余成本也为债券面值。
摊余成本可以理解为每年对外投资实际占用的资金额,或者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即为期初摊余成本。由此引出当持有至到期投资附有可提前赎回条款的时候,期初摊余成本的调整。
第四步:持有至到期投资发行方提前赎回时摊余成本的调整
持有至到期投资如果是附有可提前赎回条款的债券,企业在预计发行债券公司将部分赎回债券时,应调整期初摊余成本,并将摊余成本调整额计入当期损益。期初摊余成本调整额可按如下公式计算:期初调整后的摊余成本=当期收回债券本金的现值+当期利息的现值+以后期间利息的现值+剩余债券本金的现值。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摊余成本强调的就是对外投资实际的占用额。
假如在第三年期初,预计乙公司将于年末收回200000元本金,则需要调整摊余成本如下;
①以第三年初为计算时点,分别查1期、6%,2期、6%,3期、6%的复利现值系数,计算出未来3期应收货币利息的现值、年末收回200000元的现值和到期剩余300000元余值的现值。②摊余成本调整额=期初调整前摊余成本-期初调整后摊余成本。③将摊余成本调整额计入当期损益,冲减投资收益。
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
第五步: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时摊余成本的调整
持有至到期投资因为是按账面摊余成本列示其价值,按新准则规定,当有客观证据表明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了减值的,应当将其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资产负债表日,应按减值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持有至到期投资,若其价值又得到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但是,转回后的的账面价值不应当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的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
实际教学中,后两部分是分属于不同的教学任务中,可针对大纲安排进行讲解。
3 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其中关于摊余成本的问题是比较容易出现误读的情况,以上仅是针对一次还本分期付息债权投资的理解,关于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债券的账面价值和到期值的差异,还需给予准确的解释。对于投资者而言,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即期初摊余成本;对于债券发行方而言,期初摊余成本意味着自己实际承担着多少债务。对于双方来说,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不一致时,表面上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即根据面值乘以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或应付利息,本身并不是双方实际得到的收益或承担的费用,而用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摊销比较客观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运动规律自身的要求。
作者简介:白雪梅 女 蒙族 1963年3月25日出生,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副教授、硕士、高级会计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学
关键词:持有至到期投资 实际利率 摊余成本
1 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的问题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溢折价采用实际利率法予以摊销。实际利率法下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内容主要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取得、实际利率的确定、摊余成本的计算、持有期间的溢折价的摊销和利息收入的确认及其处置时损溢的处理。
在整个核算中最复杂的核算内容就是持有期间的溢折价的摊销和利息收入的确认,新准则规定每期利息收入是根据持有至到期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来计算确定的,因此在实际利率确定的前提下,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关键在于其摊余成本的计算。
新会计准则中对摊余成本的解释,是指该金融资产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①扣除已偿还的本金;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该解释过于模糊,仅从解释中,不仅不能很好的理解摊余成本的本质,而且还容易产生错误的结论。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实际业务中,一般分为到期一次还本分期付息和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两种情况。到期一次还本分期付息情况下,到期日金额等于其面值,累计摊销额为累计利息调整额。在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情况下,到期日金额是指面值还是面值和累计利息之和,不同的理解下,累计摊销额的内容也不一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理解和讲解,就成为学生学好摊余成本内容的关键。
2 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的教学体会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与案例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地学习。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投资金额确定以后,每年要进行利息收入的确认,可以考虑以下步骤:①应收货币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②利息收入(计入利润的利息)=摊余成本*实际利率。③利息调整额=上述二者之差,这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④实际利率。也可以在此部分引进详细讲述。⑤摊余成本。
关于摊余成本的说明结合案例从初始确认开始,每一年末计息,如有偿还的本金及减值损失的发生逐项介绍。
第一步:例如甲公司2005年1月1日从二级市场购入面值500000元、期限5年、票面利率6%、每年12月31日付息的乙公司债券准备持有至到期,实际支付购买价款(包括交易费用)528000元。购入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乙公司债券(成本)500000
——乙公司债券(利息调整)28000
贷:银行存款 528000
初始确认时摊余成本就是购入时的全部支出(不含已经宣告但尚未发放的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确认时,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交易费用可以理解为影响初始确认金额的因素,并且“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永远只反映债权性投资的面值,所以交易费用实际上计入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在有了“初始确认金额”之后,我们有了“当前账面价值”,因而可以计算“实际利率”,有了“实际利率”、“初始确认金额”、“到期日金额”可以进一步计算摊余成本。
也可以这样理解,此部分投资如果改变投资方向,一次性向外投资,第一年的投资额528000元,故应按528000元作为投资成本计算投资回报利息。
第二步:第一年末确认利息收入(实际利率已知为4.72%,实际教学中,也可结合案例详解实际利率的求解过程):
应收货币利息:500000*6%=30000
确认的利息收入;528000*4.72%=24922
利息调整摊销:30000-24922=5078
摊余成本;528000-5078=522922
借:应收利息 30000
贷:投资收益24922
持有至到期投资——(乙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5078
本题按年支付利息,年末按照票面利率計算应收利息,按实际利率确认利息收入,在确认利息收入的时候,需要用到“期初摊余成本”,它是上一期的期末摊余成本。2005年末的期初摊余成本根据摊余成本的计算公式没有调整因素,即为“初始确认金额”528000元。因为利息调整摊销了5078元,得出第一年末的摊余成本就是期初摊余成本扣除利息调整额后的余额,摊余成本这里是一个变量。如果债券是折价购入,这里就应在初始确认金额上再加上第一年摊销的金额。
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年收回了货币利息30000元后,其中含的利息调整额5078元,需要冲掉账面价值,因为最终的结果是要账面价值保持调整为到期时能收回的金额,即面值。
第三步:第二年末确认利息收入时,
应收的货币利息收入:500000*6%=30000
确认的利息收入:(528000-5078)*4.72%=24682
利息调整摊销:30000-24682=5318
摊余成本;(528000-5078)-5318=517604
借:应收利息 30000
贷:投资收益24682
持有至到期投资——(乙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5318
以后每年以此类推,进行计算,直到债券到期时,全部利息调整额都摊销完,账面价值既是债券面值,摊余成本也为债券面值。
摊余成本可以理解为每年对外投资实际占用的资金额,或者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即为期初摊余成本。由此引出当持有至到期投资附有可提前赎回条款的时候,期初摊余成本的调整。
第四步:持有至到期投资发行方提前赎回时摊余成本的调整
持有至到期投资如果是附有可提前赎回条款的债券,企业在预计发行债券公司将部分赎回债券时,应调整期初摊余成本,并将摊余成本调整额计入当期损益。期初摊余成本调整额可按如下公式计算:期初调整后的摊余成本=当期收回债券本金的现值+当期利息的现值+以后期间利息的现值+剩余债券本金的现值。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摊余成本强调的就是对外投资实际的占用额。
假如在第三年期初,预计乙公司将于年末收回200000元本金,则需要调整摊余成本如下;
①以第三年初为计算时点,分别查1期、6%,2期、6%,3期、6%的复利现值系数,计算出未来3期应收货币利息的现值、年末收回200000元的现值和到期剩余300000元余值的现值。②摊余成本调整额=期初调整前摊余成本-期初调整后摊余成本。③将摊余成本调整额计入当期损益,冲减投资收益。
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
第五步: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时摊余成本的调整
持有至到期投资因为是按账面摊余成本列示其价值,按新准则规定,当有客观证据表明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了减值的,应当将其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资产负债表日,应按减值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持有至到期投资,若其价值又得到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但是,转回后的的账面价值不应当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的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
实际教学中,后两部分是分属于不同的教学任务中,可针对大纲安排进行讲解。
3 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其中关于摊余成本的问题是比较容易出现误读的情况,以上仅是针对一次还本分期付息债权投资的理解,关于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债券的账面价值和到期值的差异,还需给予准确的解释。对于投资者而言,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即期初摊余成本;对于债券发行方而言,期初摊余成本意味着自己实际承担着多少债务。对于双方来说,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不一致时,表面上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即根据面值乘以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或应付利息,本身并不是双方实际得到的收益或承担的费用,而用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摊销比较客观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运动规律自身的要求。
作者简介:白雪梅 女 蒙族 1963年3月25日出生,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副教授、硕士、高级会计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