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中的化学》校本课程是我们与中国电影博物馆联合开发的综合实践类校本选修课程。该课程的开发源于参观电影博物馆时师生的感受,得益于社会大课堂的实施。
《电影中的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校几乎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观中国电影博物馆,参观过程中教师总会感觉学生很“兴奋”,因为这里有他们喜欢的电影,有他们追捧的明星,更有电影中许多不可思议的特技和形象逼真的道具。当学生知道,原来“人造雪”就是化学课上讲的MgSO4做成的,此时MgSO4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化学式,更是生动、鲜活和立体的一个物质。学生此时的“兴奋”情景是教师渴望的,学生此时的求知欲也正是教学中渴求的。看到这样的情景,学校化学组的老师与中国电影博物馆的老师商议,决定开发《电影中的化学》选修课,将上课地点由课堂延深到博物馆,延深到摄影棚。
在开发《电影中的化学》校本教材中,我们主要思考了以下几个维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我们依据“物质常见、电影中常现,实验室易呈现”的原则,选择了“电影的起源和发展概论” 、“揭示电影中冰的奥秘”、“揭示电影中雪的奥秘”、“电影中的烟火效果”、“电影化妆造型中血浆的制作”、“电影化妆造型中生活气氛装揭秘”、“实地参观摄影棚”、“凡士林和石膏在电影特效中的作用”、“泡沫在电影特效中的作用”和“结题——影视特技小制作”共10个专题。 教学策略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入手,结合教育学理论,选择并确定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策略本质在于为学生呈现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并以此作为学生调查和探究的出发点。“基于问题的学习”强调积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体验,强调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发现观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电影中的化学》校本课程,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问题中心:每一个专题都是一个需要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问题的产生不是以学科知识为线索,而是来源于实际电影中的需求。问题不是以性质为线索,而是以物质的应用为线索。问题往往不止一个答案,而且答案之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学科综合: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所应用的知识绝不仅仅集中在化学学科,也会涉及数学、物理、人文等多学科,需要多学科之间的综合。
制作展示: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制作作品、进行展示,以这种形式来呈现学习成果,解释、描述他们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同时,学生的作品也是评价学生成绩的主要依据。这与传统的考核有很大不同。
合作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是以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为学生持续投入到复杂的学习任务提供相互促进的动力。
这些特征决定了在《电影中的化学》校本课程实施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摒弃讲授法等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教师只是创设教学情景,明确问题,而学生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目的,以合作为手段开展活动。这一切都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基础和条件。
基于对课程特点的分析,依据教学策略的选定,我们确定《电影中的化学》教学实施主要分5个阶段完成。
阶段1:问题激发。该阶段教师的行为是: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的行为是:明确问题和目标,产生探求的渴望。
阶段2:组织学习。该阶段教师的行为是:帮助学生确定学习任务;学生的行为是:明确小组任务和分工。
阶段3:合作学习。该阶段教师的行为是:辅助学生完成任务;学生的行为是: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完成本组作品的制作。该阶段为课堂教学实施的主要阶段。
阶段4:展示作品。该阶段教师的行为是: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学生的行为是: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并对作品进行简短说明。
阶段5:分析评价。该阶段教师的行为是: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学生的行为是:自我反思、评价。
“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与教师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更接近于学生在生活、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情境。因此,这种模式可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甚至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但是,运用这种模式,教学时间和任务完成情况不好控制。我们努力让学生在《电影中的化学》校本选修课中提高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
附件:“揭示电影中冰的奥秘”教学过程的设计
阶段1:问题激发
【教师展示】电影博物馆中一个雪景的拍摄地点。电影中若干组冰天雪地的画面。
【教师引导】要想使雪景的效果表现得惟妙惟肖,冰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屋檐下悬挂的冰凌、玻璃上的冰霜和冰花更能够渲染冬天寒冷的氛围,给观众们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那这些冰又是如何制成的呢?
(学生倾听,看图。)
阶段2:组织学习
【教师引导提问】既然雪是由许许多多的小冰晶粘合在一起的,为什么雪看起来是白色不透明的,而冰是透明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冰和雪在外形结构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在制作冰和雪的场景时,用的材料也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场景的冰的效果,也要采用不同的制作方法。你们已经查到了若干种制作冰场景的方案,下面就让我们分组试一试,然后再判断你的作品适合制作哪些冰的场景,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及时沟通你遇到的问题。
阶段3:合作学习
【学生实践】根据方案和实验室提供的原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
【学生活动】记录制作过程中用到的化学物质;探讨在制作过程中应用到的性质。
阶段4:展示作品
【学生活动】小组间展示与交流。
阶段5:分析评价
【学生总结】总结运用化学原理制作的电影中几种冰的效果,如滴水冰凌或冰柱、浮冰或浮雪、水塘里漂浮的薄冰、玻璃窗上的霜、玻璃窗上的冰花、车辆上积一层薄冰。
阶段6:课的结束,任务布置
【课后拓展】留心观察你周围的物质,找找看还有没有可以用来做冰的材料。■
《电影中的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校几乎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观中国电影博物馆,参观过程中教师总会感觉学生很“兴奋”,因为这里有他们喜欢的电影,有他们追捧的明星,更有电影中许多不可思议的特技和形象逼真的道具。当学生知道,原来“人造雪”就是化学课上讲的MgSO4做成的,此时MgSO4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化学式,更是生动、鲜活和立体的一个物质。学生此时的“兴奋”情景是教师渴望的,学生此时的求知欲也正是教学中渴求的。看到这样的情景,学校化学组的老师与中国电影博物馆的老师商议,决定开发《电影中的化学》选修课,将上课地点由课堂延深到博物馆,延深到摄影棚。
在开发《电影中的化学》校本教材中,我们主要思考了以下几个维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我们依据“物质常见、电影中常现,实验室易呈现”的原则,选择了“电影的起源和发展概论” 、“揭示电影中冰的奥秘”、“揭示电影中雪的奥秘”、“电影中的烟火效果”、“电影化妆造型中血浆的制作”、“电影化妆造型中生活气氛装揭秘”、“实地参观摄影棚”、“凡士林和石膏在电影特效中的作用”、“泡沫在电影特效中的作用”和“结题——影视特技小制作”共10个专题。 教学策略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入手,结合教育学理论,选择并确定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策略本质在于为学生呈现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并以此作为学生调查和探究的出发点。“基于问题的学习”强调积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体验,强调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发现观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电影中的化学》校本课程,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问题中心:每一个专题都是一个需要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问题的产生不是以学科知识为线索,而是来源于实际电影中的需求。问题不是以性质为线索,而是以物质的应用为线索。问题往往不止一个答案,而且答案之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学科综合: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所应用的知识绝不仅仅集中在化学学科,也会涉及数学、物理、人文等多学科,需要多学科之间的综合。
制作展示: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制作作品、进行展示,以这种形式来呈现学习成果,解释、描述他们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同时,学生的作品也是评价学生成绩的主要依据。这与传统的考核有很大不同。
合作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是以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为学生持续投入到复杂的学习任务提供相互促进的动力。
这些特征决定了在《电影中的化学》校本课程实施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摒弃讲授法等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教师只是创设教学情景,明确问题,而学生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目的,以合作为手段开展活动。这一切都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基础和条件。
基于对课程特点的分析,依据教学策略的选定,我们确定《电影中的化学》教学实施主要分5个阶段完成。
阶段1:问题激发。该阶段教师的行为是: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的行为是:明确问题和目标,产生探求的渴望。
阶段2:组织学习。该阶段教师的行为是:帮助学生确定学习任务;学生的行为是:明确小组任务和分工。
阶段3:合作学习。该阶段教师的行为是:辅助学生完成任务;学生的行为是: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完成本组作品的制作。该阶段为课堂教学实施的主要阶段。
阶段4:展示作品。该阶段教师的行为是: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学生的行为是: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并对作品进行简短说明。
阶段5:分析评价。该阶段教师的行为是: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学生的行为是:自我反思、评价。
“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与教师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更接近于学生在生活、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情境。因此,这种模式可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甚至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但是,运用这种模式,教学时间和任务完成情况不好控制。我们努力让学生在《电影中的化学》校本选修课中提高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
附件:“揭示电影中冰的奥秘”教学过程的设计
阶段1:问题激发
【教师展示】电影博物馆中一个雪景的拍摄地点。电影中若干组冰天雪地的画面。
【教师引导】要想使雪景的效果表现得惟妙惟肖,冰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屋檐下悬挂的冰凌、玻璃上的冰霜和冰花更能够渲染冬天寒冷的氛围,给观众们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那这些冰又是如何制成的呢?
(学生倾听,看图。)
阶段2:组织学习
【教师引导提问】既然雪是由许许多多的小冰晶粘合在一起的,为什么雪看起来是白色不透明的,而冰是透明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冰和雪在外形结构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在制作冰和雪的场景时,用的材料也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场景的冰的效果,也要采用不同的制作方法。你们已经查到了若干种制作冰场景的方案,下面就让我们分组试一试,然后再判断你的作品适合制作哪些冰的场景,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及时沟通你遇到的问题。
阶段3:合作学习
【学生实践】根据方案和实验室提供的原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
【学生活动】记录制作过程中用到的化学物质;探讨在制作过程中应用到的性质。
阶段4:展示作品
【学生活动】小组间展示与交流。
阶段5:分析评价
【学生总结】总结运用化学原理制作的电影中几种冰的效果,如滴水冰凌或冰柱、浮冰或浮雪、水塘里漂浮的薄冰、玻璃窗上的霜、玻璃窗上的冰花、车辆上积一层薄冰。
阶段6:课的结束,任务布置
【课后拓展】留心观察你周围的物质,找找看还有没有可以用来做冰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