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与日本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学生体质状况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相关部门及人员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存在着形式主义现象。鉴于此。必须杜绝形式化,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关键词】形式化;提高;青少年;体质
Putting the Formal an End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the Students’ Constitution of Adolescent in Our Country Actually
CHENGCong-cong1 YANG Shun-li2
(1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Henan Zhengzhou 450044 ;
2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Henan Zhengzhou 450007 )
【Abstract】 Applying documentary method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tudents’ constitution of adolescent in our country, and hav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Japa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is that there exists formalism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So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at it must put the formal an end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the students’ constitution of adolescent in our country actually.
【Keywords】 formal, improve, adolescent,constitution
1前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翁的《少年中国说》把希望都寄托在少年身上,但是现在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降到了近20年最低水平,原因何在?从国家教育部到各地市相关部门负责人,都在找问题,查原因,但现在,这种趋势还在蔓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同时通过对中日两国政府应对学生体质下降状况的措施及具体执行情况的对比,发现固然影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却被忽略,即执行的形式化。鉴于此,笔者提出:要杜绝形式化,以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2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自1985年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18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来的多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均显示,我国中小学生部分身体素质,特别是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及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1〕。
就学生体质下降问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专家认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并非我国独有,而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有的专家则认为是教育体制的影响;有的专家从学校体育角度入手,认为是实施学校体育过程中,在多种压力的影响下,体育教师剥夺了学生的体育教育权利。具体而言,国家教育部杨贵仁司长认为:学生肺活量的下降、肥胖比例增加是学习压力导致,体育锻炼不足,也有学生自身缺乏刻苦锻炼的毅力问题,加上家长营养知识不够,也加剧了学生肥胖的发生;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特级教师杨潘顺则认为是新课程标准在淡化体育教育;南京师范大学顾渊彦教授则认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够科学、合理。可谓是众说纷纭。
其实,作者认为,除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被我们忽视了,即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质,要明确按章办事,现在有很多政策,问题是没有很好的执行〔2〕。
3 日本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其应对措施
日本在战后初期,由于物质贫乏使得国民营养不良,体质状况低下。为此,日本政府实施了全国性的增强体质的规划,进行“一天用一次煎锅运动”,提出“让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至今这些计划仍在进行中。
同时,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完善的体质测试制度和管理体系也让人叹为观止。早在明治12年(1879年)至今,日本积累了1898年以来100多年的本国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资料,特别是在1964年开始实施体力测定后,日本中小学在每年4月开学一个星期后进行体力测定,测定结果根据文部科学省的颁布的评价标准计算得分,并计入学生的健康登记册。而后,学生在分析自己不足之处的基础上,制定出自己的锻炼计划和努力目标。〔3〕。上述做法踏实有效,非常值得我国相关部门学习。
4 形式化的具体表现
4.1 对课标理念的认识不足
2001年启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出了全新的理念,也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感觉。然而较多一线体育教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只从表面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并没有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标理念提出的背景,结果造成课改中依然存在“放羊式教学”,另有一些体育教师为避嫌,提出了“科学放羊”这一名词,还美名其曰“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在课改中,很多体育教师模仿日本的“快乐体育”进行教学。但他们错误地理解了日本关于“快乐体育”的内涵。他们认为:不给学生运动量、运动强度,让学生自由地进行活动,这就是“快乐体育”,而忽视了“快乐体育”的本质,省略了学生“由苦到乐”这一重要过程的转化。结果造成他们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倾向于那些娱乐项目、个人项目及球类项目,剔除了那些可能会影响学生体育兴趣但又对学生体质有很大帮助的体育项目。这种“浅、易、轻”的做法,一方面使得体育课出现了“游戏化”倾向,违背了体育课的本质;另一方面则使学生身体承受的运动负荷很小,而过小的运动负荷,又使得学生机体得不到良性的应激反应,长期以往,学生不但不能保持原有的身体素质和体质,体质和身体素质的下降成为必然〔4〕。
4.2 制度建设的缺位
4.2.1 课时安排的形式化
2005年8月19日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明确指出:“小学1~2年级每周为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为3课时,高中每周为2课时。”事实上,许多中小学的体育课“严重缩水”,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体育课不进行体育活动而是观看体育幻灯片、电视片或观看老师的讲解、示范,敷衍了事、走形式等;或者体育课干脆不上,让位于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或者到了期中、期末考试前或初三、高三体育课直接被取消。还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初三、高三的体育课,只在课程表上有所显示,却从来没有上过体育课,完全是“聋子的耳朵——摆设”〔5〕。
4.2.2 体育教学内容安排的形式化
新课标提出,实行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本校教学实际进行内容的选择,但实践中许多体育教师为避免课上出现伤害事故,不敢给学生增加运动量,甚至不按课标施教,取消自认为有危险的体育运动项目。一项调查显示:因为担心体育课学生受伤,担心家长为“宝贝”向学校提出高额索赔,半数学校收起“跳山羊”和“跳马”,99%的学校封了攀登架、爬杆爬绳和秋千,有的学校甚至不敢搞长跑运动……体育课逐渐“空壳化”、“休闲化”、“走过场”〔6〕。
4.2.3 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化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对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场地、器材、安全事故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基本上不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能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一项调查显示:以体育活动为课外娱乐的中小学生仅占21.3%,超过六成的中小学生是以看电视、玩游戏、上网、看书作为课外娱乐活动〔7〕。
4.2.4 学生作息时间的形式化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了学生每日的学习时间:小学不得超过6小时,中学不超过8小时,大学不超过10小时,学校或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增加授课时间和作业量,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但中学阶段双休日补课是家常便饭,为了不在激烈的竞争中落后,中国孩子以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代价,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8〕。以至于国务委员陈至立2009年8月13日-8月17日在湖南长沙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科报会上,呼吁所有与会人员:千万不要再给学生补课了!
4.2.5 场地、器材配备及体育经费设置的形式化
按照国家办学条件规定:中小学人均体育活动面积为3平方米,有400米跑道的学校可容纳1000名学生,可现在的学校,尤其是优质资源学校至少容纳了3000名学生,超过规定的学校学生容纳量的1倍到2倍;此外一些学校还挤占挪用甚至出租体育场地,使原本就不足的体育场地更加缺乏。
据相关调查显示:西部某省中小学人均体育经费为1-3元,北部某省15个贫困县的401所初中,平均年体育经费为5109元,其中4000元得用于学校运动会,大部分学校不能采用现有的器材上一节完整的育课,即使在东部某经济发达省北部5市的初中,98.7%的学校也没有按最低要求配备器材,南部某省会城市学校体育器材配齐的仅占17%〔9〕。
4.2.6 体育师资配备的形式化
体育教师是学校一切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是引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指路人。他们在学校中的地位及自身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但现实是:很多学校的体育师资严重不足,远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配备标准,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尚存在大量非专业的兼职体育教师,这将很难真正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4.3 评价力度不够
4.3.1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缺少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有效评价与监管
众所周知,政策制定得再周全,如果缺少监督机制和督导制度,或督导无力,那都是“白搭”。很多学校常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为了体现领导政绩,一个系统的上下部门合力欺骗上级的检查,一方面是对公布的数据显示出本校或本地区的各项指标都达标,而另一方面却是学生体质的下降。有的学校体育工作有专人管、有专人抓,但具体怎么管,怎么抓,是做表面文章,还是脚踏实地地干,对此缺少监督和督导。
4.3.2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与监管的形式化
有调查显示,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去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如果上级检查,多是造假数据〔10〕。同时,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多次修订测试指标评价得分的变化趋势上看,从1982年以来均是降低标准。这种形式上的降低也没能有效地阻止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进一步下降。
4.4 对一线体育教师培训的形式化
一线的体育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作为最了解学生情况的人,却因受所处教学环境的影响,相对缺少课改意识。为提高他们对课改的理解程度,国家往往采取逐层对他们进行培训的方式。但往往是培训时间较短,仅为一周;同时,培训教师为我国或各地市相关领域专家,然而很多专家已多年不接触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了,所以,他们的培训能否解决一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实际问题本身就是个问题。这种培训难以满足一线体育教师的需求,对真正提高他们对课改的认知水平意义相对较小。
4.5 体育观摩课的表演化趋势
体育观摩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线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知程度。但在课改中发现,很多体育教师上的观摩课,只是从形式上迎合新课标的需求,而不考虑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很多人在看完体育观摩课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假”、“太假了”!因为生活中场地、器材几乎不可能这么完备;体育教师也不会如此精心地准备这么一节课;学生也不会这么配合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然而很多学校就是用这样的表演欺骗了检查部门,欺骗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5 结语
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过程中,执行的形式化是一个主要原因。鉴于此,希望相关部门在落实国家政策时,能够把学生长久利益放在首位,杜绝一切形式化倾向,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教育部办公厅. 教体艺厅函〔2005〕6号)〔Z〕. 2005年11月7日.
〔2〕增进青少年体质座谈会发言摘要〔J〕.体育与科学, 2007;28(2):3-6.
〔3〕夏书红.日本学校体育的特点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07:P65-68.
〔4〕邓伟锋.由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反思体育课程与教学〔J〕.江苏教育,2007;7-8 :106-107.
〔5〕何志文,陈玮君.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思考(之一)——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调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6):13-16.
〔6〕朱玉芳.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J〕.体育学刊,2006;13(3):141-144.
〔7〕古维秋.从学生体质下降反思我国学校体育教育〔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2):90-92.
〔8〕李敏,张大超.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对策研究〔C〕.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主编.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探索——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五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选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18-122.
〔9〕陈艳飞,刘成.再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5):42-45.
〔10〕王慧丽.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142-144.
【关键词】形式化;提高;青少年;体质
Putting the Formal an End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the Students’ Constitution of Adolescent in Our Country Actually
CHENGCong-cong1 YANG Shun-li2
(1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Henan Zhengzhou 450044 ;
2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Henan Zhengzhou 450007 )
【Abstract】 Applying documentary method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tudents’ constitution of adolescent in our country, and hav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Japa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is that there exists formalism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So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at it must put the formal an end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the students’ constitution of adolescent in our country actually.
【Keywords】 formal, improve, adolescent,constitution
1前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翁的《少年中国说》把希望都寄托在少年身上,但是现在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降到了近20年最低水平,原因何在?从国家教育部到各地市相关部门负责人,都在找问题,查原因,但现在,这种趋势还在蔓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同时通过对中日两国政府应对学生体质下降状况的措施及具体执行情况的对比,发现固然影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却被忽略,即执行的形式化。鉴于此,笔者提出:要杜绝形式化,以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2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自1985年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18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来的多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均显示,我国中小学生部分身体素质,特别是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及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1〕。
就学生体质下降问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专家认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并非我国独有,而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有的专家则认为是教育体制的影响;有的专家从学校体育角度入手,认为是实施学校体育过程中,在多种压力的影响下,体育教师剥夺了学生的体育教育权利。具体而言,国家教育部杨贵仁司长认为:学生肺活量的下降、肥胖比例增加是学习压力导致,体育锻炼不足,也有学生自身缺乏刻苦锻炼的毅力问题,加上家长营养知识不够,也加剧了学生肥胖的发生;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特级教师杨潘顺则认为是新课程标准在淡化体育教育;南京师范大学顾渊彦教授则认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够科学、合理。可谓是众说纷纭。
其实,作者认为,除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被我们忽视了,即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质,要明确按章办事,现在有很多政策,问题是没有很好的执行〔2〕。
3 日本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其应对措施
日本在战后初期,由于物质贫乏使得国民营养不良,体质状况低下。为此,日本政府实施了全国性的增强体质的规划,进行“一天用一次煎锅运动”,提出“让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至今这些计划仍在进行中。
同时,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完善的体质测试制度和管理体系也让人叹为观止。早在明治12年(1879年)至今,日本积累了1898年以来100多年的本国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资料,特别是在1964年开始实施体力测定后,日本中小学在每年4月开学一个星期后进行体力测定,测定结果根据文部科学省的颁布的评价标准计算得分,并计入学生的健康登记册。而后,学生在分析自己不足之处的基础上,制定出自己的锻炼计划和努力目标。〔3〕。上述做法踏实有效,非常值得我国相关部门学习。
4 形式化的具体表现
4.1 对课标理念的认识不足
2001年启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出了全新的理念,也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感觉。然而较多一线体育教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只从表面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并没有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标理念提出的背景,结果造成课改中依然存在“放羊式教学”,另有一些体育教师为避嫌,提出了“科学放羊”这一名词,还美名其曰“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在课改中,很多体育教师模仿日本的“快乐体育”进行教学。但他们错误地理解了日本关于“快乐体育”的内涵。他们认为:不给学生运动量、运动强度,让学生自由地进行活动,这就是“快乐体育”,而忽视了“快乐体育”的本质,省略了学生“由苦到乐”这一重要过程的转化。结果造成他们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倾向于那些娱乐项目、个人项目及球类项目,剔除了那些可能会影响学生体育兴趣但又对学生体质有很大帮助的体育项目。这种“浅、易、轻”的做法,一方面使得体育课出现了“游戏化”倾向,违背了体育课的本质;另一方面则使学生身体承受的运动负荷很小,而过小的运动负荷,又使得学生机体得不到良性的应激反应,长期以往,学生不但不能保持原有的身体素质和体质,体质和身体素质的下降成为必然〔4〕。
4.2 制度建设的缺位
4.2.1 课时安排的形式化
2005年8月19日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明确指出:“小学1~2年级每周为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为3课时,高中每周为2课时。”事实上,许多中小学的体育课“严重缩水”,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体育课不进行体育活动而是观看体育幻灯片、电视片或观看老师的讲解、示范,敷衍了事、走形式等;或者体育课干脆不上,让位于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或者到了期中、期末考试前或初三、高三体育课直接被取消。还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初三、高三的体育课,只在课程表上有所显示,却从来没有上过体育课,完全是“聋子的耳朵——摆设”〔5〕。
4.2.2 体育教学内容安排的形式化
新课标提出,实行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本校教学实际进行内容的选择,但实践中许多体育教师为避免课上出现伤害事故,不敢给学生增加运动量,甚至不按课标施教,取消自认为有危险的体育运动项目。一项调查显示:因为担心体育课学生受伤,担心家长为“宝贝”向学校提出高额索赔,半数学校收起“跳山羊”和“跳马”,99%的学校封了攀登架、爬杆爬绳和秋千,有的学校甚至不敢搞长跑运动……体育课逐渐“空壳化”、“休闲化”、“走过场”〔6〕。
4.2.3 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化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对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场地、器材、安全事故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基本上不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能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一项调查显示:以体育活动为课外娱乐的中小学生仅占21.3%,超过六成的中小学生是以看电视、玩游戏、上网、看书作为课外娱乐活动〔7〕。
4.2.4 学生作息时间的形式化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了学生每日的学习时间:小学不得超过6小时,中学不超过8小时,大学不超过10小时,学校或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增加授课时间和作业量,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但中学阶段双休日补课是家常便饭,为了不在激烈的竞争中落后,中国孩子以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代价,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8〕。以至于国务委员陈至立2009年8月13日-8月17日在湖南长沙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科报会上,呼吁所有与会人员:千万不要再给学生补课了!
4.2.5 场地、器材配备及体育经费设置的形式化
按照国家办学条件规定:中小学人均体育活动面积为3平方米,有400米跑道的学校可容纳1000名学生,可现在的学校,尤其是优质资源学校至少容纳了3000名学生,超过规定的学校学生容纳量的1倍到2倍;此外一些学校还挤占挪用甚至出租体育场地,使原本就不足的体育场地更加缺乏。
据相关调查显示:西部某省中小学人均体育经费为1-3元,北部某省15个贫困县的401所初中,平均年体育经费为5109元,其中4000元得用于学校运动会,大部分学校不能采用现有的器材上一节完整的育课,即使在东部某经济发达省北部5市的初中,98.7%的学校也没有按最低要求配备器材,南部某省会城市学校体育器材配齐的仅占17%〔9〕。
4.2.6 体育师资配备的形式化
体育教师是学校一切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是引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指路人。他们在学校中的地位及自身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但现实是:很多学校的体育师资严重不足,远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配备标准,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尚存在大量非专业的兼职体育教师,这将很难真正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4.3 评价力度不够
4.3.1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缺少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有效评价与监管
众所周知,政策制定得再周全,如果缺少监督机制和督导制度,或督导无力,那都是“白搭”。很多学校常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为了体现领导政绩,一个系统的上下部门合力欺骗上级的检查,一方面是对公布的数据显示出本校或本地区的各项指标都达标,而另一方面却是学生体质的下降。有的学校体育工作有专人管、有专人抓,但具体怎么管,怎么抓,是做表面文章,还是脚踏实地地干,对此缺少监督和督导。
4.3.2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与监管的形式化
有调查显示,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去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如果上级检查,多是造假数据〔10〕。同时,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多次修订测试指标评价得分的变化趋势上看,从1982年以来均是降低标准。这种形式上的降低也没能有效地阻止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进一步下降。
4.4 对一线体育教师培训的形式化
一线的体育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作为最了解学生情况的人,却因受所处教学环境的影响,相对缺少课改意识。为提高他们对课改的理解程度,国家往往采取逐层对他们进行培训的方式。但往往是培训时间较短,仅为一周;同时,培训教师为我国或各地市相关领域专家,然而很多专家已多年不接触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了,所以,他们的培训能否解决一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实际问题本身就是个问题。这种培训难以满足一线体育教师的需求,对真正提高他们对课改的认知水平意义相对较小。
4.5 体育观摩课的表演化趋势
体育观摩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线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知程度。但在课改中发现,很多体育教师上的观摩课,只是从形式上迎合新课标的需求,而不考虑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很多人在看完体育观摩课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假”、“太假了”!因为生活中场地、器材几乎不可能这么完备;体育教师也不会如此精心地准备这么一节课;学生也不会这么配合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然而很多学校就是用这样的表演欺骗了检查部门,欺骗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5 结语
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过程中,执行的形式化是一个主要原因。鉴于此,希望相关部门在落实国家政策时,能够把学生长久利益放在首位,杜绝一切形式化倾向,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教育部办公厅. 教体艺厅函〔2005〕6号)〔Z〕. 2005年11月7日.
〔2〕增进青少年体质座谈会发言摘要〔J〕.体育与科学, 2007;28(2):3-6.
〔3〕夏书红.日本学校体育的特点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07:P65-68.
〔4〕邓伟锋.由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反思体育课程与教学〔J〕.江苏教育,2007;7-8 :106-107.
〔5〕何志文,陈玮君.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思考(之一)——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调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6):13-16.
〔6〕朱玉芳.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J〕.体育学刊,2006;13(3):141-144.
〔7〕古维秋.从学生体质下降反思我国学校体育教育〔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2):90-92.
〔8〕李敏,张大超.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对策研究〔C〕.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主编.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探索——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五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选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18-122.
〔9〕陈艳飞,刘成.再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5):42-45.
〔10〕王慧丽.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