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的智慧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52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幅流传已久的对联,上联是“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是“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是“谁来落实”。对联讽刺的是一些领导干部重知不重行的弊端,开会是为了聆听意见、研究问题,属于“知”的范畴,发文本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如果仅停留在纸上,没有人行动的话,这些都会成为形式主义。我们反对形式主义,就要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这一说法,是明代大儒王守仁针对当时学子重知轻行的习气提出来的。他在《传习录》一书中,彻底批判了知与行被割裂的弊端。该书以问答的形式写成,其中一个段落明确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
  王守仁的弟子徐爱问道:我并不明白“知行合一”的道理,比如,所有人都知道要孝顺父母,但有的人却做不到,可见,知与行分明是两件事。
  王守仁告诉徐爱:“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并举例说,比如疼痛,当你感受到疼痛之后,才可以说你知道什么是疼痛,否则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孝顺父母也是这么个道理,做不到孝顺的人便不知道什么是孝顺。因此,知与行是一件事,如何分得开!
  从这段对话里我们可以明白,在王守仁看来,知、行是“一”,不是“二”,不能分、也分不开,好比一枚硬币的两面,不能说正面是硬币,或者反面是硬币。换句话说,凡事只有做到了,思考过,才可以说我知道这件事的道理,即“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无独有偶,在西方文化里也有类似的说法。在犹太文化里,“知识”是一个动词,他们认为知识就是参与、探索、实践的过程,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书面知识或者道理。所以,要获得知识必须行动起来,小到亲手做一条板凳、修一台电脑,大到开一个公司、管理一個组织,都是知识。如果能把自己想做的、应该做的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就是智慧。这一点与我们“知行合一”的说法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的中国,我们提倡“知行合一”,仍然是必要的。因为现在社会里,不仅仅是领导干部,各行各业都存在这样两种行为:一种是重知轻行,整天只知道“掉书袋”,凡事不调查、不研究,总爱发表一些空洞无物的言论,从而远离了群众,远离了真理,误人又误己。比如,某些所谓的房地产专家,经常发表一些“雷人”言论误导公众,就是从理论套理论的结果。另一种是重行轻知,每天懵懵懂懂地做事,不动脑、不思考、不用心,无法获得智慧,取得真正的实效。比如,一些人在工作中处理问题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看似做了不少事情,实则未掌握事物规律,收效甚微。
  这两种行为都是要不得的。无论任何事,要想做好、做出成绩,必须依靠行动和实干;在这一过程中,只要用心,我们自然会获得真知、获得智慧;同时,这真知与智慧也将促进我们做成更多的事情。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责任编辑:宋明晏
其他文献
北京市档案馆藏有一份珍贵的老报纸——北平《解放》报第一号。北平《解放》报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创办的第一份公开机关报,这份报纸利用合法的手段公开宣传中国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在阅过一本令人叫好的书后,心情一定特别愉悦。而当我一口气读完《文化中国》,便感受到了这种愉悦。  这部由《党建》杂志社编辑、红旗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收录了云杉、陈奎元、王蒙、楼宇烈、邢贲思、金冲及、李文海、刘汉俊等专家谈论文化的40多篇大作。这些文章,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传承与未来走向做了全面梳理,对中国文化有较全面的认识,对如何建设文化中国有深层次的思考。  这来自专家的声音
1895年5月,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游历浙江天台山,从寺院的墙壁上抄得一文,题为《大补清心丸》。21年后,他又将此文收入所著的《亲历晚清45年》一书中。今天读来,大补清心丸这张“药单”虽是佛语禅意,但于平衡心境、弭除烦恼、增进健康不无裨益。  这张“药单”所提供的炮制大补清心丸的“药材”和剂量是:阴阳全体、好感足量、慎言足味、诚实一片、正直三钱、责任酌量、正义多多益善、好心肠一个、小心一点、投机清洗
文章在详细分析了Mann-Kendall秩序相关法和距平累计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研究了水土保持措施对大凌河流域的降雨、径流和输沙特性的影响变化情况,然后对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