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举世瞩目的火热之势在每一所校园中迅猛推进,学校便理所当然地成了课改的中心和主阵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呢?
笔者认为,立足学校文化成长起来的特色学校才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好学校。建设学校文化就是形成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应是文化的、内涵的、品质的,是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因此,立足校本文化,才能建设特色学校,才能建设一流学校。
提升学校显性文化品质,实现学校的外显特色
重庆市北碚区王朴中学校由红岩英烈王朴为革命而创办,地处国家级花木之乡,长年坚持错位发展,以科技创新教育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学校长年坚持办学理念,以“一腔忠义九州魂”为文化主题,重视校园环境的改造,注重人文景观的营造,扩大校园绿化面积,更新教室和功能室内部布局,力求“融校园、家园、花园、乐园为一园,集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于一身”,努力营造“一草一木都能说话,一砖一瓦皆可育人”的充满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
学校强力打造三大主题式教育园区,加快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一是建设以王朴烈士塑像为核心的“革命精神昭示主题园”;二是建设以“科技之星”钢雕、“薪火相传,开创未来”浮雕和科技文化长廊为核心的“现代文明成果主题园”;三是建设以静观蟠扎、园艺精粹为核心的“静观特色文化主题园”,展示深厚的人文底蕴,彰显浓郁的育人环境。同时,学校建设了桂花树阵、楠木树阵等几个绿化阵地,美化了教学厅门厅,建设了王朴中学荣誉墙,装点了楼道字画和楼层主题字牌,加强了教室文化和寝室文化的建设,建设了“德”字主题墙等,命名了志达楼、正本楼、滕王阁、思甜楼、骏朗轩、兰蕾亭等,以本校师生的字画和花木精品装点其间,从可视、可闻、可感等多个角度使学校处处蕴藏着教育资源,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让学校每个角落都发挥教育作用。
丰富学校隐性文化内涵,凸显特色学校的内涵特色
以校园精神为原动力,指引特色学校的发展方向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学校秉承革命传统,弘扬“红岩精神”,深度挖掘了在“红岩精神”深刻影响下的“王朴精神”,铸就了学校的校园精神。“王朴精神”是爱党爱国、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追求真理、献身人民的革命精神,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勇往直前、宁死不屈的拼搏精神。学校号召全校师生继承先烈的革命传统,把理想和现实的学习、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激发了全校师生巨大热情,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有了这样坚定的校园精神,学校特色发展就有了方向。
以校本课程为突破口,明确特色学校的建设路径 学校结合学校历史,依托静观地域文化优势,努力撰写以革命英烈、科技创新、佛道文学、花木文化、民俗文化、人物传记等为内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诸如《王朴精神》《王朴鸿文苑》等。学校努力整合课程资源,形成一个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课堂、学校、社会相连,开放、多重、立体的课程体系。建立了鑫峰园林、怡胜园林、缙云山森林公园等多个社会实践基地,成立了“月亮花”文学社等多个学生社团。
以特色活动为立足点,推动特色学校的全面发展 学校以“绿叶”校园广播站,《月亮花》校刊为阵地,以各类学生社团为主体,以各类文娱艺术节、科技活动节和运动会为载体,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细胞,多渠道、多层面、多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社团活动的多样化和丰富性,更广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趣,锻炼学生多种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总之,要实现课程改革,就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学校文化,必须建立立足学校文化的特色学校,所以,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相互促进和协同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体系,打造新课程背景下的特色学校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愿望,更是当前新课改实施与成功的关键。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王朴中学校)
笔者认为,立足学校文化成长起来的特色学校才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好学校。建设学校文化就是形成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应是文化的、内涵的、品质的,是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因此,立足校本文化,才能建设特色学校,才能建设一流学校。
提升学校显性文化品质,实现学校的外显特色
重庆市北碚区王朴中学校由红岩英烈王朴为革命而创办,地处国家级花木之乡,长年坚持错位发展,以科技创新教育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学校长年坚持办学理念,以“一腔忠义九州魂”为文化主题,重视校园环境的改造,注重人文景观的营造,扩大校园绿化面积,更新教室和功能室内部布局,力求“融校园、家园、花园、乐园为一园,集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于一身”,努力营造“一草一木都能说话,一砖一瓦皆可育人”的充满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
学校强力打造三大主题式教育园区,加快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一是建设以王朴烈士塑像为核心的“革命精神昭示主题园”;二是建设以“科技之星”钢雕、“薪火相传,开创未来”浮雕和科技文化长廊为核心的“现代文明成果主题园”;三是建设以静观蟠扎、园艺精粹为核心的“静观特色文化主题园”,展示深厚的人文底蕴,彰显浓郁的育人环境。同时,学校建设了桂花树阵、楠木树阵等几个绿化阵地,美化了教学厅门厅,建设了王朴中学荣誉墙,装点了楼道字画和楼层主题字牌,加强了教室文化和寝室文化的建设,建设了“德”字主题墙等,命名了志达楼、正本楼、滕王阁、思甜楼、骏朗轩、兰蕾亭等,以本校师生的字画和花木精品装点其间,从可视、可闻、可感等多个角度使学校处处蕴藏着教育资源,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让学校每个角落都发挥教育作用。
丰富学校隐性文化内涵,凸显特色学校的内涵特色
以校园精神为原动力,指引特色学校的发展方向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学校秉承革命传统,弘扬“红岩精神”,深度挖掘了在“红岩精神”深刻影响下的“王朴精神”,铸就了学校的校园精神。“王朴精神”是爱党爱国、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追求真理、献身人民的革命精神,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勇往直前、宁死不屈的拼搏精神。学校号召全校师生继承先烈的革命传统,把理想和现实的学习、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激发了全校师生巨大热情,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有了这样坚定的校园精神,学校特色发展就有了方向。
以校本课程为突破口,明确特色学校的建设路径 学校结合学校历史,依托静观地域文化优势,努力撰写以革命英烈、科技创新、佛道文学、花木文化、民俗文化、人物传记等为内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诸如《王朴精神》《王朴鸿文苑》等。学校努力整合课程资源,形成一个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课堂、学校、社会相连,开放、多重、立体的课程体系。建立了鑫峰园林、怡胜园林、缙云山森林公园等多个社会实践基地,成立了“月亮花”文学社等多个学生社团。
以特色活动为立足点,推动特色学校的全面发展 学校以“绿叶”校园广播站,《月亮花》校刊为阵地,以各类学生社团为主体,以各类文娱艺术节、科技活动节和运动会为载体,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细胞,多渠道、多层面、多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社团活动的多样化和丰富性,更广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趣,锻炼学生多种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总之,要实现课程改革,就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学校文化,必须建立立足学校文化的特色学校,所以,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相互促进和协同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体系,打造新课程背景下的特色学校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愿望,更是当前新课改实施与成功的关键。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王朴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