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到生时是熟时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Waken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档案】
  潘莉萍,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中小学学科教改带头人,任教于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曾荣获江苏省中职语文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五四杯”中学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大赛特等奖、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语文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一等奖。
  她的教学,于平实精致中见内涵,在行云流水中显张力。她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致力于在作者的世界——“文本”与学生的世界——“心灵”之间构筑桥梁。过程的衔接、问题的设计、语言的组织、精神的契合都融合了诗意的栖居。
  郑板桥晚年时画《竹石图》,题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作画如此,教学何尝不如此?
  回顾自己站上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讲台的时间,不长也不短,十有余年。想着当初师范毕业时怀着“不误人子弟”的自警走进校园,在经历了初为人师的紧张和兴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在知不足的苦闷、思无果的彷徨、遇良师的欣喜、获成果的幸福中循环着自己的教学生涯。
  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了“思考”对一位教师的重要。事先有思,行而有序;事中有思,行而不迷;事后有思,行而有得。事先而思,思学生思教材;事中有思,思预设思生成;事后而思,思成败思得失。一个会思考的教师,才可能构筑一个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课堂。
  一、素朴的语文课,大道至简
  “大道至简”是后人根据老子的哲学思想总结出来的,意思是“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正如人们所说:一门技术或一门学问,弄得很深奥是因为没有看穿实质,搞得很复杂是因为没有抓住程序的关键。语文教学正是如此,教师给得越多,学生接受的可能就越少。语文课应该追求素朴简约之美。
  语文课一如摄影,是一门做减法的艺术。在摄影艺术中,拍摄者要减去一切与表现主题无关的元素。这听上去很简单,操作起来却实在不易,因为在减去时必须要考虑各元素之间的潜在联系,表面看是减去一个元素,实际却要用来增加精神的内涵。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说的是写文章,其实适用一切艺术,语文教学是艺术,也当如此!减什么呢?可以减课堂的形式,可以减教学的内容,可以减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切,服从于一堂课到底想要“教什么”及准备让学生“学什么”。
  如在教学《诗经·静女》一诗时,依据教材和学情,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将这一课教学设计为“一题引佳境,渐进得精髓”。“一题引佳境”即指用一道填空题串联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读诗、解意、思考、归纳。这道填空是“( )的 为( )的 用( )的方法写( )的 诗”。所谓“渐进得精髓”是指,教师将这道填空题再分解成四道小题,一一探讨完成,课堂教学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层层深入渐得诗歌精妙之处:诗歌采用的艺术手法、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诗经》中此类爱情诗的特点等等。
  再如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教学,我们大可以用梁漱溟先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本书中的一段话来架构整个课堂,梁先生认为,人一生要解决好三大问题,一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小说中琼西最后恢复了健康正是解决好了这三个问题的结果。带领学生,立足文本,品味重点词句,从而深刻体会,人一生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人和自己内心的问题”。长文短教,大音希声,见微知著。
  做“减法”的课堂不胜枚举,如《不自由,毋宁死》的教学,抓住关键段落,以朗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层层递进,让学生习得作为演讲稿这一特殊议论文的范式,引导学生体会演讲的说服力、感染力,在实践中提升演讲水平;《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关键设问词句,引出几幅“湘江秋景图”,从而生发出作者万丈豪情;《在马克思墓前讲话》的教学,扣住马克思的两大贡献,引导学生关注马克思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和人生价值,通过恩格斯叙逝世、议发现、评贡献、追哀悼、抒怀念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叙述、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的融合;《化装舞会》的教学,通过解题引出文本描写的两场化装舞会:一是父母组织的那场,呈现的是贵族与富人的奢华,一场则是女仆导演并演出的,表达的是穷人的生活,进而把握文本的对比手法,由此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钩玄提要,等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少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多学”,教师“少教”,注重的是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自然的语文课,大巧不工
  《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王弼注曰:“大巧因自然而成器,不造为异端,故曰拙也。”也就是说,“大巧”之所以为“大巧”,其核心和本质在于遵循了自然规律,保持事物本来的面貌和状态,而不是人为地破坏事物固有的属性。一堂语文课,恰恰应当追求“自然”,这自然,一方面是指追求语文课的本源、规律,另一方面是指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自然随心。
  我们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课,虽然姓“职”,但它首先依然是语文的教育,它本质上是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又具体落实为言语人格教育。不管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人格养成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完整、独立、健全的人格,需要语文课。在职业教育中语文是一个窗口,一个年轻人精神、人格培养的明亮窗口。语文教学中所培育的,诸如独立健全的思想、完整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储备等,将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语文是激发一个人求知的永动机,让学生不仅能够“生存”,更学会“生活”,有精神内涵的生活。而我们培养的人才在专业技能上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包括语文课在内的公共基础课所涵养的底蕴所决定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其实还承担着母语教育的重任。母语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丢掉母语,我们将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它面向民族本身,关乎民族生存,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在明白了语文教育的本原之后,我们的语文课,自然会上出语文味儿,而非别的什么德育课、创业教育课之类。如我在教湖南作家刘丹的《寻觅楚风》一文时,把课堂设计为三个层次:品楚风之内涵,悲楚风之不存,唤楚风之复传。条理也许清晰,思想也许鲜明,却总感觉缺了什么,缺什么?那就是“语文”在哪里?这是一堂完整的真真正正的语文课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堂课需要重新来架构,以“语文性”为根本,走进文本,寻觅文本中的“语文性”,探骊得珠,走出将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的误区。再如教《荀子·劝学》这样的文章,就要追求“文”与“言”的深度融合,去追求文言教学中“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的和谐之美。
  自然的语文课,还应该是一堂摒弃了所有浮华形式和作秀套路的语文课,紧扣文本,教师的讲述力求朴实而切中肯綮,教师的引导力显简明而清晰,课堂的讨论要点总是放在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处,放在学生容易混淆处。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的美,做到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三、成长的语文课,发荣滋长
  明代高攀龙《讲义·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四者之入于心,如木之于地,根深柢固,故能发荣滋长,畅茂荣达而生色也。”荣,草类开花或谷类结穗;滋长,生长。指草木繁茂生长,比喻茁壮成长。
  这里的“成长”,指向的不是一时一课的“知识”,而是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要做到这三点,我们唯有“破”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从职教实际出发,研究我们中职语文课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两大问题,从而创造职教语文自己的经验和教学模式,使之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用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来丰富语文教育。也就是说,为了学生的成长,我们要做一个用语文来教学生的老师,而非只是教学生语文的老师。
  这里我特别想提一下我一直以来对学生的三个“唤醒”,一是用教师爱语文的心唤醒学生对语文的爱。爱上语文,才会相信语文中所蕴含的人世间我们所追求的一切真善美,才会潜移默化为自己的精神构成,打好终身学习、终身精神发展的底子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二是用教师“用语文来教学生”的智慧唤醒学生“用语文来生活”的智慧。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是有智慧的,能随时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教育素材,用语文来教学生。这样,学生的智慧才能被唤醒,学生才会学会用语文来生活,人生处处有“语文”,语文成了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部分。三是教师要用全新的评价机制唤醒学生心灵中的成功感,这点对中职学生尤为重要。“成功感”之于中职生,是“稀缺资源”,而“成功感”恰恰又是一个人茁壮成长的必需。所以,要给“成功”一个最切合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定位,重视学生的差异,正视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切入语文学习的不同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给学生创造“成功”被唤醒的机会,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一个被唤醒的学生,他的潜力是不可预计的,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发展中,他的成长也是不可估量的。
  对于“成长的语文课”我还有一层意思要表达。《礼记·学记》中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思想,“教学相长”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长”,二是教师的“教”与教师自己的“学”相长。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除了追求学生的“成长”,也要追求教师自己的成长。张荣伟老师曾经说过:“一个没有理想的老师,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处于职业倦怠期的教师,不可能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一个有知识而无智慧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富有灵性的学生;而一个没有教育良知的教师,根本不配教师这个称谓。”所以说,成长课堂,“成长”的是学生,也应是教师。
  “画到生时是熟时”,人们都明白它寓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艺术追求的三个阶段:生、熟、生。郑板桥说画竹有三重境界——眼中有竹、胸中有竹、胸中无竹。用在语文教学这个道理也再合适不过,眼中有语文、胸中有语文的我,正走在语文教学从“生”到“熟”的追求之路上,期待有一天,能够达到第三重境界。我将不懈追求、努力。
其他文献
【摘 要】服务社会、检验专业能力是目前五年制高职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的短板,结合系部实行专本衔接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对“展馆展示设计项目实训”课程改革的地位与作用、专业基础、改革基础、校企合作基础进行详细分析,开展“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展现成果”的项目团队教学模式改革,在检验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对于培养五年制高职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眼界和独立思考能力具有很好
职业达人王海东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是自己的顽强意志力,对工作的一腔热情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后天的刻苦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不会比有天赋的人差,也许天赋能助人轻松成功,但只要不怕苦、不怕累,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卓越技能。   人生路有千萬条,找到那条最适合自己的路,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更是抉择的能力和担当。
【摘 要】模拟教学是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平台,是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基于“园校共同体深度合作”的实践背景,探索构建校内校外、线上线下、“1 N”的园校共同体深度合作实践形式,通过学习——在感知中体味、实践——在练习中提高、反思——在思考中提升三大策略增强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模拟教学的实效,促进其专业成长,实现与职业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高速发展,现代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又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职责。在新形势下,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始终基于大学生学习和发展需求的视角,运用多元、科学、合理的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枷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学生将来的逐步成
实践表明,职业学校需要“请进来、走出去”,打破传统的“闭门”办学模式,让“合作”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常态。  “合作”是共赢的,这是前提和基础。当且仅当合作方找到共同的价值取向时,合作才有存在的意义,才能发挥“1 1>2”的溢出效應。合作必须是积极的,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多出人才则是这种合作的最高追求。  “合作”是全面的。这是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多样性所决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一个包含专业(群
【摘 要】近年来,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的部分文化课教师立足于江苏省职味英语名师工作室,在学校“宽基础、多模块、阶梯式”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中,通过分析学生需求、优化课程设置、精选课程内容、推动课堂变革、组建教学团队等实际行动,充分发挥了文化课教师的能量,成为课程建设的生力军。  【关键词】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师;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
【关键词】专业建设改革;“一平台”;“两载体”;“三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4-0079-02  一、地质专业建设改革“一平台”  当下,地质行业面临的困境越来越突出,传统地质专业学生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地质技能大赛应运而生,为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风向标,构建了地质专业建设的工学结合的“一平台”,即形
赵文平: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系统最优化的观点,将教学系统视为诸要素关系的优化。中职学校活力课堂的实现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目标整合化。从三维目标出发,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共同发展。或者按照德国职业教育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观,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共同作为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技
“数字”改变职教。“改变”是教育观念的改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更是运用“数字”工具的教师素质的改变。  今年年初,在开展“与校园信息化对话”专题活动时,学校给老师出了一个命题:一位普通教师到底能够走多远?我们提出三个关键点:一是你看得有多远?二是你学得有多远?三是你做得有多远?  首先,为了理解“看得远”问题,我们请大家看“3D(三维)打印机”。它能把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数字”网络结合起来进行
【摘 要】根据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理论对五年制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进行项目教学实验探究,以真实的职业情境和工作逻辑建构学习领域课程框架、设定项目教学活动,同时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学习领域;建筑工程技术;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4-0059-03  【作者简介】董静,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