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下长寿湖区域绿色发展路径探究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mscuos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两山”理论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是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行动指南。长寿湖作为西南第一大人工湖,发展旅游20余年,主要通过开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两山”理论为指导,探索长寿湖区域“旅游提质+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路径。
  关键词:“两山”理论;旅游提质;乡村振兴;长寿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综述


  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安吉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之后的十多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两山”理论,“两山”理论内容体系逐渐丰富,成为新时期中国绿色生态发展的行动指南。国内学者针对“两山”理论的内涵和实践展开相关研究。以“两山理论”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2015—2021年共有相关文献490篇。其中,唐承财等[1]针对传统村落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基于“两山”理论与绿色发展理论,构建了保护性开发资源、创意化设计产品、绿色化服务供给、多渠道营销、多元化社区参与、三权分离管理的传统村落旅游业“六翼齐飞”绿色发展模式。何仁伟[2]基于“两山”理论,提出了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思路。张环宙等[3]从顶层设计、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等方面,总结浙江“两山”转化的实践经验及其实践特征。李倩[4]基于“两山”理论,分析徐州绿色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徐江帆[5]针对剑川县生态资源存在的问题,基于“两山”理论提出了开发剑川县生态自然观光游及生态人文体验游的路径。但关于“两山”理论在综合统筹区域生态旅游和乡村振兴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
  本文以“长寿湖区域发展规划”为实践案例,探讨“两山”理论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分析区域发展现状,提出长寿湖区域的发展思路、规划布局和产品体系,以期未国内其他同类型项目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长寿湖区域概况


  长寿湖区域规划范围主要包括长寿湖风景名胜区、长寿湖旅游度假区、长寿湖镇北部及东侧滨湖的安顺村、尖峰村、大胜村的行政村范围,共计297 km2,约占长寿区总面积的1/5。
  (一)资源
  长寿湖区域资源集中分布于湖区周边,生态资源以湖、山、林、岛、田为主,人文资源中水电文化资源等级较高,环湖周边乡村的农业资源基础良好。
  1.生态资源
  长寿湖的湖、山、岛、林、田共建一个生命共同体,其中湖泊65 km2,203座岛屿星罗棋布、散落其间,植被覆盖率较高,周边有万寿、万盛林地等,湖區周边果树、粮油作物种植面积较大,东侧山地成为一个生态屏障,护林涵水。山清水秀,植被覆盖率较高;湿地生态环境良好,吸引了鸟类、水禽等生物。长寿湖还有一定的温泉资源,具有开展温泉度假旅游的基础条件。
  2.文化资源
  长寿的寿文化源远流长,从战国时期到清朝均有寿文化的元素体现。此外,长寿还有“文星拜寿星”的典故,长寿区的寿山寿水寿文化氛围浓厚,长寿湖的巴寡妇园、长寿湖寿岛、长寿山传说等体现了当地的长寿文化。长寿湖的水电文化、红色文化、军寨文化、宗教文化、非遗文化以及农耕文化较丰富,具有一定的资源基础。
  3.农业资源
  长寿湖区域内生态良好、土地肥沃,种植了大面积的血脐、沙田柚、枇杷等水果。湖区周边乡镇分布着长寿柑橘种植示范基地、长寿血脐种植示范基地、长寿柚种植示范基地。目前,水果、水产两大产业已成为长寿农业发展的核心支柱,结合长寿区全域农业发展情况,正全力打造重庆都市城郊型农业基地。
  (二)现状
  1.有生态缺活力
  长寿湖周边生态环境优美,景观绿化较好。但是,其目前停留在初级观光阶段,缺乏游览配套项目和精品度假设施,体验性不强,以一日游为主,缺乏消费和游览活力。
  2.有资源缺产品
  长寿湖区域的文化、生态、乡村、产业和温泉度假资源丰富,但目前游览区域集中在西岸,产品以观光、垂钓、滨水休闲等为主,丰富的资源未转化成多元的旅游产品。
  3.有配套缺档次
  长寿湖区域的住宿配套设施以酒店和农家乐为主,沿湖分布。目前接待量较大的酒店有长寿湖山庄(2006年开业,2014年装修,共有85间客房)、太极岛紫竹宾馆(2009年开业,2011年装修,共计50间客房),设施较为陈旧;安顺村、响塘村的农家乐数量较多,农家乐总体品质一般,不能满足不同消费阶段的客群需求。
  4.有品牌缺效益
  长寿湖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省级风景名胜区,长寿湖主要收益为门票、特色交通(电瓶车、游艇)收入,对周边乡村的产业发展带动作用较小,产业融合不足,少数农家乐还存在创收难的问题。

三、长寿湖绿色发展路径


  (一)发展思路
  长寿湖区域应统筹区域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要求,从旅游层面来讲,环湖构建多元产品体系,引进高端度假设施,促进旅游提质;从乡村层面来讲,推动环湖周边乡镇产业发展,实现区域联动发展。在大保护的前提下,推动旅游转型升级,释放周边乡村资源和空间价值,统筹旅游和乡村高质量发展,为游客和乡村居民创造高品质生活,最终实现长寿湖区域整体升级。

  (二)旅游提质规划
  1.旅游招手
  要利用环湖公路升级的发展机遇,打破西岸公园的游览空间限制,以“理岸”“亮岛”的思路整体提升公路以内的游览序列,以点串线打造长寿湖度假目的地的品质游览区域,未来作为长寿湖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用旅游的品牌吸引游客到来。   2.村镇待客
  要严格遵守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要求,针对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内度假生活配套设施不足的现状,依托环湖公路以外的村镇空间,串联休闲节点、乡村资源、产业资源,整体提升长寿湖的度假生活品质和氛围,给游客提供多元、舒适的旅游配套设施。
  3.涵养保护
  要加強长寿湖库尾区域的生态保护,提升长寿湖生态涵养功能,强化生态修复和水源保护,完善生态补偿和后期管护机制,在生态保护前提下,适度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振兴规划
  1.农业产业提质
  要围绕渔业、果蔬产业,打出长寿湖两大农业产业名片,依托区域以初具规模和品牌效益的农业产业基础,进行农业产业提质,利用科学化、标准化的技术进行规模化示范种植,从而引领整个区域的农业产业升级。
  2.旅游产业带动
  以长寿湖景区为招手,以市场为导向,联动周边村落发展高端旅游度假产品,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往“村”里走,拉动消费,实现经济增长。针对目前以开农家乐为主的参与方式,制定标准,搭建平台,使各农家乐良性竞争、价值提升、品牌效益突出,让村民切切实实得到利益。
  3.美丽乡村建设
  通过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乡村旅游、乡村产业振兴为导向,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将区域“一镇、十村”分别构建成一个国家级特色小镇,10个国家级美丽乡村,形成长寿湖新型城乡格局。

四、实施路径


  长寿湖旅游开发公司牵头进行开发,各村集体整合区域内各民居、土地、林地、农田等资源,开展旅游项目、特色乡村农家乐,号召农户参与产业发展,通过一定形式入股新型经营主体,取得股份权利,从而增加收入,实现区域产业发展。首先,将长寿湖区域各级财政投入资金、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有资金、社会资本等,按照规定和政策要求,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户持有的股金,集中投入各类经营主体,村民享有股份权利。其次,由政府牵头,组织长寿湖区域的农民自愿将个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集体资产股权、住房财产权,还包括生产经营设施、大中型农机具、技术、技艺等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协商或评估折价后投资入股经营主体,农民作为股东,享有股份权利,进而增加自身综合收入。

五、效益分析


  第一,长寿湖区域绿色发展的模式,将带动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业和休闲农业,吸引人口、提升地价,形成长寿城市副中心,与长寿城区形成双核辐射,带动之间的产业大道沿线村镇经济增长。第二,通过旅游项目引爆,通过游客量的估算,经过15年发展,年游客接待量1 200万人次;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旅游氛围可以使周边地价升值、度假置业人口增多。第三,环湖打造多个旅游休闲项目和乡村度假项目,如日光公园、月光公园、水上运动公园、国际垂钓公园、中央健康活力公园等,有利于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打造宜居宜游的综合区域。第四,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进一步加强长寿湖的污染源防治、饮用水保护、生态屏障、监管能力等方面建设,提升区域内22个村的环境、风貌,并强化农业产业提质和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唐承财,郑倩倩,王晓迪,等.基于两山理论的传统村落旅游业绿色发展模 式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2):203-208.
  [2] 何仁伟.“两山”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0(6):98-99.
  [3] 张环宙,沈旭炜,李寒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浙江实践与转化路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1(1):120-125.
  [4] 李倩.基于“两山”理论的徐州绿色乡村旅游发展路径[J].当代旅游,2021(7):22-25.
  [5] 徐江帆.两山理论下滇西北县域生态旅游开发问题研究[J].当代旅游,2021(11):66-69.
其他文献
摘 要:互联网的发展促进教育技术的进步,智慧树平台应运而生,基于该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法逐渐发挥出其优势,结合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和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教学等方法可以解决传统教学现存的问题。文章以旅游英语课程为例,分析如何利用智慧树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关键
摘 要:在文旅融合的当下,旅游演艺市场逐渐拓宽,产品不断丰富,也促使旅游产业转型发展。宜春《明月千古情》是依托宜春特色文化所创作的旅游演藝产品,不仅为当地旅游业增加新动力,也成为江西文化新地标。本文以宜春《明月千古情》旅游演艺产品为研究对象,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和实地考察,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改进优化策略。  关键词:游客感知;明月千古情;旅游演艺产品;宜春  中图分类号:
摘 要: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凸显出其应用价值,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既可以促进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经济价值,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旅游开发;文旅融合;甘肃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在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升的背景下,旅游消费在当代人们的消费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本文对市面上旅行软件的内容特质进行统一性概括,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在旅游软件开发上能做出何种创新,以扩大旅游软件的实用性与受众面。  关键词:旅游App;创新;互联网+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F49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山东政法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tour by’线上旅游服务”(S20
[摘 要]在人工智能(AI)开始广泛应用于酒店、餐饮和在线旅行商等服务企业的背景下,AI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服务失败。如何通过自身能力进行服务补救以实现保留顾客的目标,成为AI服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聚焦于AI服务补救,转换传统的“智商”提升思路,从“情商”角度探索共情回复的补救效果。研究采用4个情景实验进行假设检验:实验1A首先验证主效应;实验1B采用了不同的AI与顾客的交互方式和服务失败类
[摘 要]在借鉴相关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从模式与强度两方面构建季节性测度框架,运用单指标面板数据聚类分析、线性规划等方法,探讨我国自驾游(跨市)市场季节性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同一类型省份季节性曲线形态具有较高相似性,与其他分类存在明显差异性,且异同点主要体现在峰值的强度、时间范围及波动情况;模式与强度是表征季节性的关键要素,二者相互关联,共同决定着季节性水平。总体上,我国自驾游市场具有“淡季过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城市设计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历史街区要实现活化与升级,需因地制宜,从所在城市自身寻找合适“催化剂”、提供反应条件,进一步引导更大范围的区域“活化”。本文以合肥老十字街区、台儿庄古城、上海新天地与太平桥地区以及旧金山“渔人码头”片区为例,运用文献调查、对比研究、结果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探究“触媒理论”在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中的可行性及局限性,以期能够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供参考。
旅行书写(travel writing),也作“旅行写作”,是以旅行作为其生产与书写的前提和条件,并以多种写作形式出现,如游记、日记、文学作品等。旅行书写、民族志和旅游民族志反映了对“他者”与“异地”的不同维度的文化表达,为理解现代游历和阐释旅游体验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一、旅行书写:一种旅行话语的意义延伸  1. 西方的旅行书写:真实性与主体性的关照  从中世纪马可·波罗浪漫文学叙事开始,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