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写《泳经》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g_t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志游遍江河湖海
  2010年退休后,罗大海决定加入冬泳队伍。罗大海本来就会游泳,天天下水后,泳技见长。他当过兵,有的是毅力,耐力在同伴中也是最好的,让他欣喜的是,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他一下子减掉18斤体重。
  罗大海从此喜欢上了冬泳,还经常跟着一些冬泳的老大哥们赴各地参加比赛。参加冬泳后,他每天都在冬泳网上发表一篇日记,与泳友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悟。让罗大海没想到的是,他洒脱奔放的文笔、闪耀着思想火花的人生感悟引来众多网友点赞,版主把他的许多文章设为精华,这给了他继续写下去的信心。
  2012年12月,罗大海跟随泳友到河南三门峡参加黄河冬泳比赛。赛后,参观当地的《道德经》教育基地。游览过程中,他突发奇想,能不能写一本《泳经》,把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地貌、历史典故和冬泳结合起来,给全国的冬泳人写点真正可读的东西?
  回到家,他郑重写下了一份遗嘱,表达了自己逐梦的决心。
  与毛泽东诗词共泳
  畅游计划确定后,罗大海开始了他的圆梦之旅。出发前,他在冬泳网上公布了出征计划,第一个冬泳的目标是西南的澜沧江水系和金沙江水系。2012年11月底,罗大海来到了金沙江畔。
  罗大海军人出身,对用兵如神的毛泽东十分崇拜,他出征计划中的一项就是与毛泽东诗词共泳,这个计划得到了许多同龄泳友的支持。在金沙江畔,三名当地泳友陪罗大海在江水里畅游。大家集体放声朗诵毛泽东七律《长征》,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朗诵声中,用体能和意志向冰冷的江水发起挑战。
  游完金沙江,转战大渡河。在当地泳友的陪同下,罗大海参观了当年红军勇渡大渡河的纪念地,并在河中畅游。每游一处,罗大海都会把当地的风土人情,自己冬泳中的心得体会,与当地泳友联欢的故事、花絮,写成日记发到冬泳网上。他“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壮举引来网友的赞叹,有90后泳友说:“太厉害了,这个年龄竟有如此大的决心,佩服!”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2012年12月初,罗大海来到毛泽东的家乡湖南,在长沙橘子洲头,和当地泳友下水畅游。游罢,集体高歌《大海航行靠舵手》《东方红》等经典歌曲,歌声振林樾,豪气冲霄汉。在武汉,罗大海在当年毛泽东横渡长江的地方,和当地十多名泳友完成了横渡长江的壮举。
  让家人担忧的是,罗大海的计划越来越疯狂。游过长江后,他又来到了青海,想在黄河上游挑战自己。家人打电话劝他放弃这个计划,罗大海笑着安慰家人,一是他做好了体能和技术上的准备,二是他有红军长征般坚强的意志,为了自己的梦想,他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就这样,在家人的牵挂中,罗大海完成了青海之行,在母亲河里,灵魂再度得到了净化。
  2015年2月18日,罗大海以超强的意志和体能,完成了六大水系的畅游计划,足迹遍及东北、西南、中部、东南等地,而他的冬泳日记也成了冬泳人争相阅读的精神食粮。
  500篇日记成就《泳经》
  2015年春节后,罗大海将他在东南水系冬泳的日记与前期日记进行整合,为《泳经》的出版做精心准备。
  起初,罗大海对自己能否写成《泳经》也犯嘀咕。然而,当他游遍国内后,已经可以用亲身经历挥洒自如地写出真情实感了。他在日记中所写的冬泳伙伴们的故事,尤其感人,以下是其中一则:
  2015年正月初七,惊悉泳友“粗腿大姐”患病离世,我异常震惊。这位“粗腿大姐”,腿真的很粗,却是一位十分爱美的大姐。参加游泳比赛,她如果知道自己获奖,一定会换上旗袍上台领奖、走秀,一展风采。这个愿望,后来还真的实现了。“粗腿大姐”对人十分真诚。有一次,我游泳时从海里上来晚了。当时,游泳包放在开水房里,好心的泳友怕别人拿去,就锁到了柜子里。没有更换的衣服,我全身只穿着泳裤,不知如何回家。正在尴尬的时候,大姐塞给我20元钱,让我打的回了家。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十分爱美、心灵也很美的大姐,却在2014年年末的一天突然离世了。离世时,“粗腿大姐”留下一句遗嘱:不要把她离世的消息告诉任何一个冬泳人。因为她坚信,冬泳能使人长命百岁。这位“粗腿大姐”至死都爱着冬泳,维护着冬泳的声誉。
  罗大海不但在日记中穿插一些冬泳人的故事,还详细地向大家、尤其是同龄人讲述自己对冬泳与养生的感悟。
  如今,罗大海撰写的《泳经》即将出版。对于这部书的前景,他说:“有人喜欢看,我高兴;没人喜欢看,我也不烦恼。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后人一定会喜欢!”
其他文献
退休之后,如果还有个工作岗位“虚位以待”,对于那些身体条件尚好、精力充沛又热爱事业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件非常开心的事儿。但有些老年人继续发挥余热,却把自己“热”倒了。心理专家建议,老年人走上新岗位,一定要调整好心理状态,要明白继续工作的意义所在,千万不要让发挥余热成为自己的精神负担。  挑重担挑成负担  林先生是一家企业的中层干部。一年前退休时,他被原单位返聘,依然在原来的岗位上工作。熟悉的岗位,
酝酿多年的“以房养老”开局不利、应者寥寥,但这不意味着作为最大资产的房子在老人那里真的成为“不动产”,无法变现了。现实中,随着房产税、遗产税的逼近,以及老年人观念的转变、外部条件的成熟,不少老年人不再“守着聚宝盆啃窝头”,而是以老年人特有的智慧,在自己的生活品质、儿女的面子、财产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多种方式处置好房产,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让老年生活亮丽起来。  70岁住上了大别墅  七十多岁
做了社区志愿者后,我听到居民对电梯抱怨不断。他们也多次向物业反映情况,物业总是以仍在联系厂家为由推脱。  社区领导让我去调查一下。电梯频繁闹病,实在是不可忽视的事情。我一次次地深入到社区,与居民交谈,对电梯进行“把脉问诊”。经过仔细排查,我用三句成语概括了“病因”。  一是电梯质量被人“偷梁换柱”。在买房时,很多居民不懂电梯,开发商提供的合同上往往只有“使用优质电梯”一类含糊的词语,导致电梯品牌不
今年85岁的唐影是广西桂林的抗癌明星。他耳不聋、眼不花,平时喜欢上网、练书法,到现在走路依然腰杆笔直,给癌友们做报告从来不用扩音器。不过唐影交给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做好癌友们的“癌政委”。  面对癌症彰显大将风度  55岁的一天,唐影正在沙发上坐着,突然觉得嘴里咸咸的,一吐发现全是血,到医院打了止血针才止住。第二天,医生为他做了骨髓穿刺,三家医院的会诊结果是,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俗称血癌),最多
前些日子遇见一位以前的同事。这位同事的母亲83岁,住进养老院已经有三年时间。同事去养老院看望母亲时,在大厅看见一个奇怪的场景,当时两个老人扭打在一起,一问原因,是71岁与69岁的老头为了争抢65岁的女性,言语不合就发生了一场肉搏战,可谓越老斗志越旺盛。  帅老头成了王子  最近日本老年人已经进入养老院恋爱时代。在我住的小区,已经住入养老院的岛居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因为他妻子还居住在我们的小区(他们之
八十多岁的父亲,自从得了老年痴呆症后,出门总迷路。有一次,他竟走丢了一天一夜,把我们全家人都急坏了。  从那之后,为了防止父亲再次走丢,我给父亲印了张写有简单病情、家庭住址和联络电话的小卡片,让他随身携带。可父亲说啥也不愿意,觉得丢人。每次我给他塞进口袋里,他都会偷偷取出来。要是给他戴在脖子上,他会暴跳如雷。  前阵子,妹妹从外地回家看望父亲,我跟她说了此事。她灵机一动,说要给父亲制作一张特别霸气
很多人退休后迷上看电视剧,甚至开始“追剧”。谈到“老电视迷”,大家都会想到健康问题。但除了健康,电视类型也需要挑选。  悲情片触景伤情、抑制肠胃。在看电视剧时,不可避免地会看到一些悲剧,也有很多女性老人喜爱悲情的剧情。但健康专家不建议老年人看过多的悲剧,因为中医认为情绪与脾胃相关,脾主胃,对于老年人来说,思虑悲伤会降低食欲,对肠胃功能有抑制作用。而且,悲剧看多了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容易增加患抑郁症
一位古稀老人,用一台气泵、一杆气枪、一把电烙铁、几张三合板,竟烙烫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卷。老人名叫荆潮,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今年75岁。  烙画,也称烫画、火笔画,据说始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烙画不仅有中国传统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谈起自己的经历,老人说他身上有两个“基因”:一是从小爱画画,二是当了30年电焊工。画画,带
丧偶之后,想找个新老伴儿,本无可厚非。但很多老年朋友在这方面没有把握好火候,与子女闹僵了。人们习惯把责任推给子女一方,什么不关心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啦,什么子女两眼盯在财产上,不愿别人进来分一杯羹啦……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据我了解,有很大一部分再婚老人,之所以让子女不能接受,并不是不能接受再婚的要求和事实,而是不能接受他们再婚的速度。  我在乡镇住的时候,有一位刚退休的女教师因病去世,她丈夫本来非常
“老”不等于不好  年龄这把标尺,有点像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皮尺,也分为两面:一面是社会的刻度,一面是内心的刻度。  年龄的社会刻度至少有两种功能,一种是管理的功能,它决定我们何时退休,何时拿养老金,何时享受公交免票……在年龄这把标尺的管理功能上,社会为“老”定下了统一的刻度。社会刻度的另一种功能,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影响和塑造,比如“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对老年人该如何生活的一种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