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前侪常道:“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的大脑时刻处于思考状态,使其在课后要有疲惫感。”初听之时,忆起黑色七月,甚为叹服。可略作思索,便有几多疑虑。
一、黑色七月为非常时期,大不同于高一、高二;若要保持这种状态,非极强的学习动机不可,特别是内源性动机。而在笔者所在的这样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内源性动机普遍缺乏。
二、内源性动机的缺乏,加之如此高强度的思考,则可能导致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下降,产生逃避心理;进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三、从生理上讲,大脑长时间的兴奋状态是较难保持的,若思考强度过大并且思考连贯性较强,则会导致略一分神之后思路便难以跟上,课堂效果不佳。另外,长时间的兴奋状态之后,必然会出现长时间的大脑抑制状态。现行的课程安排模式,无法使大脑抑制得到释放。
基于上述疑虑,后辈不禁想到:课堂教学之中,是否也可“留白”。
此处“留白”,包括思考空间和时间的“留白”。思考的空间指思考的空间性,空间的“留白”可以是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思考的时间则指思考的有效性,在学生认知同化新知识时,允许其有足够的时间回忆原有知识和同化新知识。
此外,从主动性角度看,我们又可以将“留白”分为“主动性留白”和“被动性留白”。“主动性留白”指教师有意识的留白,“被动性留白”指教师无意识的留白。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于“留白”是否是有意为之的,是否做到了心中有数。
从必要性角度看,还可以将“留白”分为“必选性留白”和“可选性留白”。“必选性留白”是就教学目标而言是必须留白的,不留白就会造成教学目标的无法落实;“可选性留白”是就教学目标而言,是可留可不留的,不留白不会造成教学目标的无法落实。
从上面的几个角度出发,浅谈个人教学过程中“留白”的一些体会。
一、留白的空间和时间
1.留白空间的设计
我将它分为两种模式。
其一、定好空间,即先规定好一个框架,然后讲其中的部分,其余部分“留白”。例如,我在讲解课文的写作手法时,经常出现学生无处着手的情况。因此,我将课文的鉴赏分为字、词、句、篇等级别进行理解。字、词,其理解重点是音形义;句,其理解的重点是修辞和句法;篇,其理解包括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的特点、主题表达上的特点、语言的特点等方面。以此,规定好框架,定好空间。在讲解之时,我则强调“在什么方面,其特点是……”,其余空间则留白。
其二、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空间”,进行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我的导语设计方面大多是利用了这一点。另外,在这一点上,了解这个“空间”的大小就显得相对重要。我在一堂作文课的导语设计上就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其“是非观”进行了一番讨论。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一个小偷偷了一个人的东西之后,被千夫所指,因为它侵害了他人的利益;一个公交车司机由于自身疏忽没有让一位乘客下车,而当乘客要求下车时,却遭到了众人的指责。同样的利益受到侵害,而众人的指责对象却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导语当堂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其留白之处,学生自我延伸拓展,举出其生活中的其他例子。
2.留白时间的设计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当中,常常出现学生无法回答问题的情况;其原因有很多,其中就包括由于对留白空间的掌握不到位而造成学生无处着手之类的原因。此外,还包括留白的时间不充分和过多等原因。
在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上,大致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态度,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教学过程中,我们的重点在于程序性知识,其中又以认知技能为重点难点。所以,当我设计教学目标时就可以适当地将“留白”的时间向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目标倾斜,如上面将鉴赏分字词句篇级别的事例。我们在设计这样的空间框架时,由于对于框架的理解涉及认知策略,所以就要注意其留白的时间,以便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同化这些知识。另外,在态度的教学目标设计上,我一般追求水到渠成。即虽有设计,却不强求落实,依情况而定。
二、留白的主动性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留白不大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心中有数。有时候,我们就会很难发觉我们的教学事件已经有了留白。此时,我们如果又重新留白,则可能会造成留白的空间不明确、时间不充分等情况。例如,我们在面对一个问题进行引导、追问时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使学生如坠云里雾里一般。
三、留白的必要性
这个问题首先涉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其留白肯定是必要的,反之,则是可选性的。
另外,还涉及课堂学生的学习情绪。留白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思考。但是,如果当时由于其他一些因素,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好。而此时还硬性留白,则会造成思维的中断,不利学习。
上述所言,是后辈的一点思考。望方家指正。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梧田高中)
一、黑色七月为非常时期,大不同于高一、高二;若要保持这种状态,非极强的学习动机不可,特别是内源性动机。而在笔者所在的这样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内源性动机普遍缺乏。
二、内源性动机的缺乏,加之如此高强度的思考,则可能导致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下降,产生逃避心理;进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三、从生理上讲,大脑长时间的兴奋状态是较难保持的,若思考强度过大并且思考连贯性较强,则会导致略一分神之后思路便难以跟上,课堂效果不佳。另外,长时间的兴奋状态之后,必然会出现长时间的大脑抑制状态。现行的课程安排模式,无法使大脑抑制得到释放。
基于上述疑虑,后辈不禁想到:课堂教学之中,是否也可“留白”。
此处“留白”,包括思考空间和时间的“留白”。思考的空间指思考的空间性,空间的“留白”可以是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思考的时间则指思考的有效性,在学生认知同化新知识时,允许其有足够的时间回忆原有知识和同化新知识。
此外,从主动性角度看,我们又可以将“留白”分为“主动性留白”和“被动性留白”。“主动性留白”指教师有意识的留白,“被动性留白”指教师无意识的留白。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于“留白”是否是有意为之的,是否做到了心中有数。
从必要性角度看,还可以将“留白”分为“必选性留白”和“可选性留白”。“必选性留白”是就教学目标而言是必须留白的,不留白就会造成教学目标的无法落实;“可选性留白”是就教学目标而言,是可留可不留的,不留白不会造成教学目标的无法落实。
从上面的几个角度出发,浅谈个人教学过程中“留白”的一些体会。
一、留白的空间和时间
1.留白空间的设计
我将它分为两种模式。
其一、定好空间,即先规定好一个框架,然后讲其中的部分,其余部分“留白”。例如,我在讲解课文的写作手法时,经常出现学生无处着手的情况。因此,我将课文的鉴赏分为字、词、句、篇等级别进行理解。字、词,其理解重点是音形义;句,其理解的重点是修辞和句法;篇,其理解包括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的特点、主题表达上的特点、语言的特点等方面。以此,规定好框架,定好空间。在讲解之时,我则强调“在什么方面,其特点是……”,其余空间则留白。
其二、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空间”,进行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我的导语设计方面大多是利用了这一点。另外,在这一点上,了解这个“空间”的大小就显得相对重要。我在一堂作文课的导语设计上就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其“是非观”进行了一番讨论。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一个小偷偷了一个人的东西之后,被千夫所指,因为它侵害了他人的利益;一个公交车司机由于自身疏忽没有让一位乘客下车,而当乘客要求下车时,却遭到了众人的指责。同样的利益受到侵害,而众人的指责对象却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导语当堂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其留白之处,学生自我延伸拓展,举出其生活中的其他例子。
2.留白时间的设计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当中,常常出现学生无法回答问题的情况;其原因有很多,其中就包括由于对留白空间的掌握不到位而造成学生无处着手之类的原因。此外,还包括留白的时间不充分和过多等原因。
在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上,大致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态度,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教学过程中,我们的重点在于程序性知识,其中又以认知技能为重点难点。所以,当我设计教学目标时就可以适当地将“留白”的时间向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目标倾斜,如上面将鉴赏分字词句篇级别的事例。我们在设计这样的空间框架时,由于对于框架的理解涉及认知策略,所以就要注意其留白的时间,以便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同化这些知识。另外,在态度的教学目标设计上,我一般追求水到渠成。即虽有设计,却不强求落实,依情况而定。
二、留白的主动性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留白不大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心中有数。有时候,我们就会很难发觉我们的教学事件已经有了留白。此时,我们如果又重新留白,则可能会造成留白的空间不明确、时间不充分等情况。例如,我们在面对一个问题进行引导、追问时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使学生如坠云里雾里一般。
三、留白的必要性
这个问题首先涉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其留白肯定是必要的,反之,则是可选性的。
另外,还涉及课堂学生的学习情绪。留白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思考。但是,如果当时由于其他一些因素,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好。而此时还硬性留白,则会造成思维的中断,不利学习。
上述所言,是后辈的一点思考。望方家指正。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梧田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