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安徽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_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历史新课标要求加强学生历史证据意识的培养,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和作用日益突显,并已逐渐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常态。但是,笔者发现在史料教学的中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对初步梳理了史料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中学历史 史料教学 思考
  引言
  史料教学,是将史料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之一。鉴于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需要,史料教学日益受到教师的重视和青睐,“史料实证”“论从史出”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课堂运用,甚至达到了无史料不教学的地步。但是,在史料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许多问题,本文试就史料的运用及教学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一、史料的甄别
  史料教学对历史学科意义重大,然而有些教师却忽视了对史料的甄别,甚至以讹传讹,导致史料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同时,如果不对来源复杂的史料进行鉴别分析,就很容易把学生带入误区,史料教学也就会有名无实。
  梁启超先生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提到:“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由此可以说,史料甄别是史料教学的第一道阀门,引用的史料有问题,就不会是真正的史料教学,就谈不上“论从史出”,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
  历史教学离不开史料,而史料的运用则离不开甄别。我国著名学者陈寅恪曾说,“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史料最小之一部,欲借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适可以真了解”。这就要求历史老师在选用史料时一定要严格地检验,绝不可使用那些错误的野史逸闻和连专家也无法考证的结论。只有将经过严格检验的可信史料运用于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史料教学的价值。同时,为了增加史料的信度,还应该注明史料的出处,因为“出处是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载着历史信息,准确标明出处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该段史料的来源、作者,有助于学习者深入理解,更可以传递科学而严谨的历史学治学精神。”
  二、史料的选择
  在甄别史料之后,重点在于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选择适合的内容运用于历史教学中,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脱离学情,效果不佳
  选择符合学情的史料是进行史料教学的前提。在日常教研活动中笔者发现,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虽然引用了大量的史料,但所引用的史料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认知范围。例如,有些老师在中国古代史学习中选择大量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对于文言文基础还很薄弱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无异于天书,根本读不懂,最后只能是历史教师一边翻译一边解读,久而久之,学生对史料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产生对老师的依赖。这种脱离学情的史料教学往往导致史料教学流于形式,只是让课堂教学看起来“高大上”而已,致使史料教学沦为空谈,“论从史出”更无从说起。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进行史料教学时,一定要牢记史料选择的出发点就是学情分析,要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选取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史料,这样才会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发挥史料教学应有的作用。
  2.过多过滥,喧宾夺主
  笔者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常常看到,由于教师没有对课用史料进行针对性的挑选,结果造成引用过多甚至内容重复,史料教学变成了教师强行驱动,学生对史料应接不暇,只能走马观花地阅读并在教师“引导”下获得规定“答案”。更有甚者,由于选择的史料过多,致使既定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笔者认为,教师在选择史料前要通读教材,然后在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再寻找史料。选择史料时应宜精不宜多,否则就会出现希望面面俱到结果却只能泛泛而谈的情况。例如,有关曹操评价的史料可谓众说纷纭、举不胜举,但只要选择有冲突性的两则典型史料来激起学生寻求历史真实的念头即可,否则,即使用整堂课也无法说完整史家对于曹操的评价。
  3.求新求奇,随意性大
  史料的作用是说明历史现象、解释历史问题、引发读者思考。但是,有些教师选择史料时一味地求新求奇,有的教师大量使用虚拟人物“张三”“李四”和“王五”,有的教师甚至将史料编为短剧、故事、小品等,此类做法不仅无法取得史料教学应有的效果,还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严肃性。
  笔者认为,只有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性史料,才能使史料真正服务于教学。在课堂时间有限、网络资源丰富的状况下,教师一定要依据课标确定主题,挖掘课题的内涵与外延,精选史料,杜绝非典型性史料,否则学生依据这类非本质甚至有缺陷的史料进行历史分析,会严重影响“论从史出”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涉及政治性问题的史料,要以权威性的结论作为史料解读的指导原则,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这些精选的史料学习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素养。
  三、史料的运用
  史料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把恰当史料合理地运用于历史教学。史料运用得当,会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运用不当,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1.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选择史料往往有一种倾向,即利用史料来证明教材的观点。这样一来,史料不过是教科书内容的一种附加品,这是史料教学的大忌。笔者认为,在进行史料教学时,不能简单地将史料作为证明历史结论的工具,而应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就在其文章《理解历史》中指出:“学校的历史教学,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探究的过程,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历史的实际情况发展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
  2.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在史料教學中通过大量史料为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的历史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通过史料教学来还原真实的历史情景从而促使学生生成丰富的历史情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就失去了史料教学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了。因此,笔者认为,史料教学应在求真的基础上进一步求善、求美,无论我们对历史作怎样的解释,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必须永远放在第一位。
  综上所述,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史料教学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常态,尽管其中充满着困境与挑战,但毕竟代表着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正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可能存在的失误或错误,努力寻找对策,不断完善我们的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刘晓兵,苗颖.浅谈史料引用应注意的三个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2009(7).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生物染料、99Tcm-硫胶体及2种方法联合探测前哨淋巴结(SLN)的临床效果.方法 71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年龄(55.18±11.79,34~85)岁,采用生物染料(亚甲蓝、isosulfan bl
<正>近日,齐河县人大常委会实行"四项联系"推进人大工作。一是实施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联系乡镇人大制度,促进乡镇人大工作,推动乡镇人大代表工作实效化;二是实施县人大常委会
在现阶段的土木建筑中,混凝土材料对于土木工程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在开展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需要增强对于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重视。土木建筑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了土木建
目的 探讨β射线对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细胞效应. 方法 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牛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接受0、1.25、2.5、5.0、10、40、Gy β射线后,以四唑盐(MTT)比色实验评价剂量-效应关系,用划痕实验研究β射线对两种细胞增殖的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经0、2.5、5.0、10、20 Gy照射后,进行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和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DNA倍体及凋亡率分析. 结果 血管内
目的探讨99Tcm-4,9-二氮-3,3,10,10-四甲基十二烷-2,11-二酮肟(HL91)显像、CT、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断(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测定
为了获取用户空间位置,实现通信容量倍增的目的,采用时空DOA矩阵方法,并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改进算法——时空虚拟DOA矩阵方法。做了60多次Monte-Carlo仿真实验,获得时空DOA矩阵
中国共产党要注重执政方式的转变。坚持科学执政。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的研究,完善党的执政体体制和机制;坚持民主执政。不断丰富民主形式,健全民主制度,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