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2002年盛夏,我西出阳关,去拜谒一座心目中向往久远的圣殿。在这里我用了“拜谒”这个词,因为我再也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汇来形容此时此刻我那颗虔诚与肃穆的心。
西风卷地,黄沙蔽日,满目干砺的鸣沙山麓错落有序地排列着大大小小的洞窟。它们上下五层,鳞次栉比,南北长1600多米,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
如果说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像无数颗星星散落在我们国家幅员辽阔的土地上,那么,敦煌莫高窟就是这其中最为明亮的一颗。
据“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即公元366年,至今已近二千年,最盛时期有窟室一千余龛,现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画和塑像的洞窟四百九十二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一十五身,唐宋木构建筑五座,莲花柱石和铺花地砖数千块,是一个集建筑、绘画、雕塑艺术的宝库。尤其是上个世纪初藏经洞的发现,更是震惊了世界,引得无数个高鼻子、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趋之若鹜地踏进这茫茫戈壁。
时间追溯到上个千年的开始,正在崛起的西夏王朝的铁骑从东向西滚滚而来,骠悍的士兵们厚重的皮铠早已被汗水浸透,马蹄踏起的尘沙遮天蔽日,兵器的碰撞声战马的嘶鸣声打破了戈壁滩上千年的沉寂。铁骑直逼敦煌。
莫高窟的僧人们慌了,他们要逃命,但是他们世世代代厮守的这些东西怎么办呢?他们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与分量,于是他们找了一个刚刚挖掘好但尚未完工的小小洞窟,把这些东西一件一件地藏了进去,然后把洞口用石头和泥封好,这才四散逃命。他们的命运如何呢?是葬身沙海,还是被西夏士兵的弯刀砍掉了头颅,或者是客死他乡?历史没有记载,也无从考证,反正从此他们一个都没有再回来。那些被僧人们封藏在那间小小的洞窟中的东西就这样成为了永久的秘密。恐怕当时他们谁也不会想到,这秘密一藏竟是九百多年。
1900年6月,几个负责清扫莫高窟沙砾的工匠拿着工具走进了十六号窟,他们将清扫窟内壁画上的尘埃。扫着扫着,他们发现离地仅一米高的地方有一道裂缝,通过这道裂缝他们发现这里和整个窟壁并非一体。于是他们便使劲推,一个人不行便再来一个,就这样,轰隆一声,封在洞口九百多年的石头被推倒了。这轰隆一响,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这轰隆一响,令多少才华横溢的学者为之痛哭流泪,为之倾其一生。
这简直就是一座宝库,就像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里那个藏满珠宝的山洞一样。
人们发现在这间不足七平方米的小小洞窟里,竟然藏着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等各种文物五万余件,写本中除汉文外还有各种民族文学写本,内容除大量佛经、道经、儒家经典之外,还有史籍、诗赋、小说、民间文学、地方志、户籍、账册、契据、信札、状牒等,包括从公元四世纪到公元十世纪近十个朝代的图书。从此,一门新兴的学科“敦煌学”在社会科学领域里诞生了。
举步登上连绵起伏的鸣沙山,极目四望,接天的黄沙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着黄金般的光芒。岁月如烟,几千年的时光就在这一次次的落日晚照下流逝殆尽,漫漫黄沙掩埋了多少如歌的旧事。
九百年前的那些僧人早已是灰飞烟灭,化为泥土了。但他们亲手封存在洞中的那五万件文物却依旧向人们娓娓地诉说着那辉煌无比却又催人泪下的往事,世世代代,永无休止。
二
记得幼时初读《红楼梦》时,对第一回“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这句话的理解,只浅浅地得出了时间的概念。长大后再读此句,感触颇多,尤其是这“披阅十载”四个字,里面饱含着多少艰辛与苦辣。试想一下,在北京西山脚下那座不大的小院里,曹先生写呀写呀,几百个痴男怨女的悲欢喜乐,从他的心里流入笔端,映于纸上。他的心随着书中人物的悲而悲,乐而乐。他忍受着失子之痛,裹腹之贫,一写就是十年。在这三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与他相伴的只有孤灯冷月,苦雨凄风。悠长的十年里,磨秃了多少支笔,砚尽了多少方墨,终于写就这传世之作。然而他却只用这简单的四个字将这一切都掩盖了。
这里面隐藏着多少清贫与寂寞!
几千年来一代代的中国文人,在继承了灿烂的文化同时也继承了清贫与寂寞。他们以此为本,以此为荣,并心甘情愿地忍受着由此而带来的艰辛与孤独。
在我的潜意识里似乎对敦煌情有独钟,这不仅仅是因为敦煌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代名词,而是因为在她黄金般的光环里蛰伏着一批学识渊博的文化精英。
在莫高窟参观时,我们二十多位游客分为一组,随着一个讲解员到各个洞窟中观赏。在我们这群人里有一个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个子不高,身材削瘦,一头花白的头发向后梳着,身上穿的是浅灰色的中山装,好像还是“的卡布”的,这种材料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讲已经很陌生了。因为天热,他的上衣没系扣子,露着里面的圆领背心,脚上穿着一双黄绿色的解放鞋。这身装束对我这个在城市里看惯了西装革履的人来讲确实有些“另类”。老人听得很仔细,还不时地向讲解员问一些问题,等我们参观完准备到下一个景点时,老人却又回到了入口处,加入了另一批游客当中。
回到北京,我翻阅一些有关敦煌的资料,在一本杂志里看到一篇有关敦煌壁画艺术造型的论文,标题的右上角印有作者的照片。我一下子惊住了,这正是那位老人,花白的头发向后梳着,还是灰色的中山装,只不过扣子这次是直系到领口。从作者的简历中我知道了这位朴素而平凡的老人,竟是我国一名著名的敦煌学专家。
不必让我再去联想老人的寂寞与清贫,单是他那光彩照人的文字和那身朴素平凡的衣着,就已令我感动。当然受感动的还有很多年轻有为的学者。
在莫高窟为我们做讲解的是位身材细高的年轻人,英俊的外表和儒雅的举止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他浅灰色的西装上衣佩戴着标有051号讲解员的胸卡。
他叫丁小胜。从我和他简短的交谈中知道他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自愿到敦煌来,已有两年了。他白天在莫高窟做讲解员,晚上便一头扎进敦煌那浩瀚的经史海洋中。莫高窟地处大漠深处,四周除了黄沙还是黄沙。当夜幕降临,熙攘的游人逐渐离去后,可想而知这里会是一种怎样的寂静。他从一个充满喧嚣和色彩、奢华和享乐的世界里来到这样一个只有静默和荒芜的环境中,心理上是怎样承受了这巨大的反差。恐怕只有唯一的一个答案,那就是对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责任。
其实这就是一种高尚的奉献。不求索取和回报,把自己的青春、心血甚至生命全都无私地捧出。
当我用赞美的口气把这个词说出来时,丁小胜却淡淡的笑了,谈不上,谈不上,我也是受老一代敦煌学者的影响,才决定上这儿来的,这是我和敦煌的缘分。
他说得很轻松,好像这种抉择根本不值一谈。但是我可以想象这轻松的背后是怎样的一种艰难。一边是都市的繁华与舒适,一边是塞外的孤寂与艰辛;一边是亲友们的声声呼唤,一边是文化宝藏的灿烂辉煌。他选择了后者,选择了寂寞。
是啊,两千年来,敦煌的守卫者们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相互影响,相互随缘的。他们远离都市远离生活,投身到这个寂寞的世界里,直至终生。
这个世界是寂寞的,这个世界又是灿烂的。
三
国庆节的早晨,我匆匆赶到了中国现代文学馆,来参加为弘扬民族文化事业而举办的《百家讲坛》文学讲座。
一进报告厅真让我大吃一惊,原本以为空空寥寥的会场早已坐满了人,就连分会场也已是人头攒动。这中间既有白发飘动的长者,也有活泼稚气的儿童,他们在这充满了喧嚣与躁动的七天长假的第一天,从京城的四面八方踏着秋色汇聚到这里,聆听一位学者的讲演。
面对如此火爆的场景,我的心在震惊,震惊之余又觉欣慰。十几年来文化衰败的现象被这些文学爱好者们用行动诠释出了截然相反的内容。灿烂而古老的民族文化依旧在发展,就像滚滚东去的江水势不可挡。
公元前487年,68岁的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设帐讲学,当年的洙泗之上,到处书声朗朗,弦歌阵阵。二千四百九十年后,在国庆节的这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大厅里,演绎着相同的场景,台上是学者精彩绝伦的演讲,台下是如醉如痴的听众。
时间竟跨越了将近二千五百年。
当孔夫子站在滚滚东去的黄河边上感叹地喊出“逝者如斯”时,他绝对想不到在如此漫长的时光里,他的思想、他的著作、他的谈话甚至他的叹息都被后人们世世代代地传播着。这里面饱含着多少人的心血与艰辛。
翻开案头的一本《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如同翻开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一页页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记录着无数个人物的人生轨迹。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历史,传播着文化,谱写了一首首催人泪下的歌。他们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如雨的泪水,甚至是生命。整个一部二十四史里,浸透着太多的文人的鲜血。然而,他们却顽强地甚至是固执地死守在文化的阵地上,在漫长的历史接力中,一个接一个地跑完了整个生命的里程。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就这样被继承、被传播、被发扬、被光大,一代人又一代人,代代不息,代代相传。
他们就像是一群歌者,不知疲倦地唱着同一支歌。他们的歌声是那么婉转,那么浑厚,那么高亢,那么悲壮……嘹亮的歌声穿越时空在我们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随风飘扬。
他们唱出了历史,也唱出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2002年盛夏,我西出阳关,去拜谒一座心目中向往久远的圣殿。在这里我用了“拜谒”这个词,因为我再也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汇来形容此时此刻我那颗虔诚与肃穆的心。
西风卷地,黄沙蔽日,满目干砺的鸣沙山麓错落有序地排列着大大小小的洞窟。它们上下五层,鳞次栉比,南北长1600多米,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
如果说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像无数颗星星散落在我们国家幅员辽阔的土地上,那么,敦煌莫高窟就是这其中最为明亮的一颗。
据“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即公元366年,至今已近二千年,最盛时期有窟室一千余龛,现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画和塑像的洞窟四百九十二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一十五身,唐宋木构建筑五座,莲花柱石和铺花地砖数千块,是一个集建筑、绘画、雕塑艺术的宝库。尤其是上个世纪初藏经洞的发现,更是震惊了世界,引得无数个高鼻子、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趋之若鹜地踏进这茫茫戈壁。
时间追溯到上个千年的开始,正在崛起的西夏王朝的铁骑从东向西滚滚而来,骠悍的士兵们厚重的皮铠早已被汗水浸透,马蹄踏起的尘沙遮天蔽日,兵器的碰撞声战马的嘶鸣声打破了戈壁滩上千年的沉寂。铁骑直逼敦煌。
莫高窟的僧人们慌了,他们要逃命,但是他们世世代代厮守的这些东西怎么办呢?他们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与分量,于是他们找了一个刚刚挖掘好但尚未完工的小小洞窟,把这些东西一件一件地藏了进去,然后把洞口用石头和泥封好,这才四散逃命。他们的命运如何呢?是葬身沙海,还是被西夏士兵的弯刀砍掉了头颅,或者是客死他乡?历史没有记载,也无从考证,反正从此他们一个都没有再回来。那些被僧人们封藏在那间小小的洞窟中的东西就这样成为了永久的秘密。恐怕当时他们谁也不会想到,这秘密一藏竟是九百多年。
1900年6月,几个负责清扫莫高窟沙砾的工匠拿着工具走进了十六号窟,他们将清扫窟内壁画上的尘埃。扫着扫着,他们发现离地仅一米高的地方有一道裂缝,通过这道裂缝他们发现这里和整个窟壁并非一体。于是他们便使劲推,一个人不行便再来一个,就这样,轰隆一声,封在洞口九百多年的石头被推倒了。这轰隆一响,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这轰隆一响,令多少才华横溢的学者为之痛哭流泪,为之倾其一生。
这简直就是一座宝库,就像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里那个藏满珠宝的山洞一样。
人们发现在这间不足七平方米的小小洞窟里,竟然藏着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等各种文物五万余件,写本中除汉文外还有各种民族文学写本,内容除大量佛经、道经、儒家经典之外,还有史籍、诗赋、小说、民间文学、地方志、户籍、账册、契据、信札、状牒等,包括从公元四世纪到公元十世纪近十个朝代的图书。从此,一门新兴的学科“敦煌学”在社会科学领域里诞生了。
举步登上连绵起伏的鸣沙山,极目四望,接天的黄沙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着黄金般的光芒。岁月如烟,几千年的时光就在这一次次的落日晚照下流逝殆尽,漫漫黄沙掩埋了多少如歌的旧事。
九百年前的那些僧人早已是灰飞烟灭,化为泥土了。但他们亲手封存在洞中的那五万件文物却依旧向人们娓娓地诉说着那辉煌无比却又催人泪下的往事,世世代代,永无休止。
二
记得幼时初读《红楼梦》时,对第一回“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这句话的理解,只浅浅地得出了时间的概念。长大后再读此句,感触颇多,尤其是这“披阅十载”四个字,里面饱含着多少艰辛与苦辣。试想一下,在北京西山脚下那座不大的小院里,曹先生写呀写呀,几百个痴男怨女的悲欢喜乐,从他的心里流入笔端,映于纸上。他的心随着书中人物的悲而悲,乐而乐。他忍受着失子之痛,裹腹之贫,一写就是十年。在这三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与他相伴的只有孤灯冷月,苦雨凄风。悠长的十年里,磨秃了多少支笔,砚尽了多少方墨,终于写就这传世之作。然而他却只用这简单的四个字将这一切都掩盖了。
这里面隐藏着多少清贫与寂寞!
几千年来一代代的中国文人,在继承了灿烂的文化同时也继承了清贫与寂寞。他们以此为本,以此为荣,并心甘情愿地忍受着由此而带来的艰辛与孤独。
在我的潜意识里似乎对敦煌情有独钟,这不仅仅是因为敦煌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代名词,而是因为在她黄金般的光环里蛰伏着一批学识渊博的文化精英。
在莫高窟参观时,我们二十多位游客分为一组,随着一个讲解员到各个洞窟中观赏。在我们这群人里有一个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个子不高,身材削瘦,一头花白的头发向后梳着,身上穿的是浅灰色的中山装,好像还是“的卡布”的,这种材料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讲已经很陌生了。因为天热,他的上衣没系扣子,露着里面的圆领背心,脚上穿着一双黄绿色的解放鞋。这身装束对我这个在城市里看惯了西装革履的人来讲确实有些“另类”。老人听得很仔细,还不时地向讲解员问一些问题,等我们参观完准备到下一个景点时,老人却又回到了入口处,加入了另一批游客当中。
回到北京,我翻阅一些有关敦煌的资料,在一本杂志里看到一篇有关敦煌壁画艺术造型的论文,标题的右上角印有作者的照片。我一下子惊住了,这正是那位老人,花白的头发向后梳着,还是灰色的中山装,只不过扣子这次是直系到领口。从作者的简历中我知道了这位朴素而平凡的老人,竟是我国一名著名的敦煌学专家。
不必让我再去联想老人的寂寞与清贫,单是他那光彩照人的文字和那身朴素平凡的衣着,就已令我感动。当然受感动的还有很多年轻有为的学者。
在莫高窟为我们做讲解的是位身材细高的年轻人,英俊的外表和儒雅的举止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他浅灰色的西装上衣佩戴着标有051号讲解员的胸卡。
他叫丁小胜。从我和他简短的交谈中知道他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自愿到敦煌来,已有两年了。他白天在莫高窟做讲解员,晚上便一头扎进敦煌那浩瀚的经史海洋中。莫高窟地处大漠深处,四周除了黄沙还是黄沙。当夜幕降临,熙攘的游人逐渐离去后,可想而知这里会是一种怎样的寂静。他从一个充满喧嚣和色彩、奢华和享乐的世界里来到这样一个只有静默和荒芜的环境中,心理上是怎样承受了这巨大的反差。恐怕只有唯一的一个答案,那就是对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责任。
其实这就是一种高尚的奉献。不求索取和回报,把自己的青春、心血甚至生命全都无私地捧出。
当我用赞美的口气把这个词说出来时,丁小胜却淡淡的笑了,谈不上,谈不上,我也是受老一代敦煌学者的影响,才决定上这儿来的,这是我和敦煌的缘分。
他说得很轻松,好像这种抉择根本不值一谈。但是我可以想象这轻松的背后是怎样的一种艰难。一边是都市的繁华与舒适,一边是塞外的孤寂与艰辛;一边是亲友们的声声呼唤,一边是文化宝藏的灿烂辉煌。他选择了后者,选择了寂寞。
是啊,两千年来,敦煌的守卫者们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相互影响,相互随缘的。他们远离都市远离生活,投身到这个寂寞的世界里,直至终生。
这个世界是寂寞的,这个世界又是灿烂的。
三
国庆节的早晨,我匆匆赶到了中国现代文学馆,来参加为弘扬民族文化事业而举办的《百家讲坛》文学讲座。
一进报告厅真让我大吃一惊,原本以为空空寥寥的会场早已坐满了人,就连分会场也已是人头攒动。这中间既有白发飘动的长者,也有活泼稚气的儿童,他们在这充满了喧嚣与躁动的七天长假的第一天,从京城的四面八方踏着秋色汇聚到这里,聆听一位学者的讲演。
面对如此火爆的场景,我的心在震惊,震惊之余又觉欣慰。十几年来文化衰败的现象被这些文学爱好者们用行动诠释出了截然相反的内容。灿烂而古老的民族文化依旧在发展,就像滚滚东去的江水势不可挡。
公元前487年,68岁的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设帐讲学,当年的洙泗之上,到处书声朗朗,弦歌阵阵。二千四百九十年后,在国庆节的这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大厅里,演绎着相同的场景,台上是学者精彩绝伦的演讲,台下是如醉如痴的听众。
时间竟跨越了将近二千五百年。
当孔夫子站在滚滚东去的黄河边上感叹地喊出“逝者如斯”时,他绝对想不到在如此漫长的时光里,他的思想、他的著作、他的谈话甚至他的叹息都被后人们世世代代地传播着。这里面饱含着多少人的心血与艰辛。
翻开案头的一本《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如同翻开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一页页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记录着无数个人物的人生轨迹。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历史,传播着文化,谱写了一首首催人泪下的歌。他们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如雨的泪水,甚至是生命。整个一部二十四史里,浸透着太多的文人的鲜血。然而,他们却顽强地甚至是固执地死守在文化的阵地上,在漫长的历史接力中,一个接一个地跑完了整个生命的里程。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就这样被继承、被传播、被发扬、被光大,一代人又一代人,代代不息,代代相传。
他们就像是一群歌者,不知疲倦地唱着同一支歌。他们的歌声是那么婉转,那么浑厚,那么高亢,那么悲壮……嘹亮的歌声穿越时空在我们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随风飘扬。
他们唱出了历史,也唱出了中华民族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