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创办于1912年,百年的沧桑,百年的积淀。百年间,哈一中的校园里始终有一颗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种子,从建成的那天起,就开始孕育,发芽,成长……
一、“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内涵
电视剧《闯关东》真实再现了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一部中国移民史,几千万历经磨难的“闯关东”人不仅在白山黑水之间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更为东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尤为可贵的是,“闯关东”孕育着、锻造着、升华着一种特殊的精神,一种伟大的精神——“闯关东精神”。这种精神包蕴着敢于与艰苦磨难进行抗争的进取精神;敢于与人生命运进行抗争的拼搏精神;及时主动倡行扶贫济困、宽容待人、无私相帮、和睦共处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也与一中精神血脉相连。
伟大的先驱者们带着一股闯劲来到了关东,在哈尔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埋头开垦,谋生决不是他们的目的,发展才是他们真正的追求。1912年首任姓王的校长,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四处募捐筹款,建立了“鲁人旅哈学校”(哈一中最早的名字),兴办学校,惠及一方,功在当时,利在千秋,这是这群闯关东人的伟大创举。从此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在北国冰城生根,中国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这里实践。
学校建立伊始,就非常重视学生的品德和学业,确立了“公、诚、勤、爱”四字作为校训。可以说学校的募捐建立过程和确立的理念,与闯关东精神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一致的:无论面对怎样的生存环境,人都应有“不灭希望和丹心豪义”。 这种理念逐步形成了“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特色,在这种办学特色的影响下,一中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个性鲜明、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精英。
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精神的传承
从“闯关东”(哈一中由鲁人旅哈同乡会募捐所建)到“夜幕下的哈尔滨”(故事以哈一中为背景)到“内图发展个性,外图供献人群”(30年代以来哈一中一贯的办学理念),再到“四为本”。从学校的历史出发,探索中华传统美德在哈一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外在表象,发掘其内在的精神实质的形成过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奋不顾身、舍生取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气节——先独善其身后兼济天下的仁者风范——勤奋、求实、奉献的当代精神。
在那些动荡的年代,一中人心系祖国,他们不畏牺牲,为哈尔滨的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哈一中有“哈尔滨黄埔军校”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彭真、冯仲云、郭沫若、钱三强、刘白羽、任仲夷、萧军等同志先后给一中师生做过报告或兼任政治课教师。以一中学生为原型的防洪纪念塔人物雕塑至今屹立在松花江畔。
近30年来,学校又涌现出了更多心系祖国前途和命运的优秀学子。他们思想先进,敢于开拓、敢于创新。是一中人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的传承者。这不是偶然,是一中办学史上的必然。这所百年老校底蕴深邃,文化厚重,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传统,是一座思想的高地,是一块英雄辈出的圣地。百年的风雨,洗礼了百年一中,代代一中人血管里流淌的都是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血液。在这种血液的滋养下,一中人必将茁壮成长,成为棵棵栋梁之材。
三、“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精神的发扬
一中“内图发展个性,外图供献人群”的办学理念需要一中人“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去传扬发展。需要把这种精神和时代相结合,与时俱进,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历史的感染。当年从山东移居到东北地区,踏上求生路的人们建立了这所学校,是闯关东人与命运抗争的豪迈气魄。秉承历史,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敬校、爱校心理,形成“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独特的思想品质。
文化的熏陶。文化气息浓厚,是开展德育宝贵的资源。通过活动带动,社团林立,活动内容多姿多彩,勤劳、刻苦、奉献成为哈一中德育体系的精神内核,辐射发扬,引导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
一是民主的校园
哈一中学生思想活跃、社会适应能力强。在课题实施中,积极引进学生民主管理的参与机制。立足学校学生代表大会和团员代表大会,积极进行挖掘,不断拓展内涵,引导学生面对自己、面对竞争、面对发展、面对社会,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做自强的人,做乐群的人。“双代会”以竞聘上岗的机制,公开选拔学生干部,学生会还设立了学生权益部,负责接受学生的申诉问题,我们将“校长答代表问”作为重要议事日程,学生代表的每一个提案都能得到校长的直接答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学校设立“学生校长助理”,他们定期组织召开学生民主管理座谈会,宣传学校政策,收集学生意见;定期参加校长办公会议,参与学校有关重大问题的决策。这些举措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培养“天下事胸中有”的意识。
二是乐善的校园
开展敬老活动,强化传统美德教育。为将传统美德发扬光大,1994年成立爱心社、2000年成立“青春辉映夕阳红” 敬老志愿服务队等,推出系列特色化的“情感服务”活动。曾得到原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赵勇以及省市领导好评。CCTV播出了“青春辉映夕阳红”敬老志愿服务活动专题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共筑“爱心工程”,增强社会责任感。成立感恩爱心基金,在校内,做到帮助本校后进生和家庭贫困生;长期为离退休老师送温暖;对任课老师送关心;学生干部捐药献爱心。在校外,组织公益劳动和社会服务;倡导为家长献爱心,尤其是与农村学校结对子,开展帮贫助学活动,开展每年建立一个爱心书库的“共创明天活动”,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深入到农村小学、中学,与那里的孩子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农村的情况,体会农民生活,一中学子,在学习生活实践中,把自己与他人、自然、社会连接了起来,在奉献中彰显大爱。
爱心在这里升华。2008年成立爱心基金协会,两年多不断践行爱心,为汶川与玉树大地震,师生为灾区捐款数万元,收到中国扶贫基金协会寄回的48封感谢信;2010年学校成立慈善基金会,师生捐款达五万余元,保证了弱有所学,贫困有所保。把乐善好施、扶贫帮困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发扬。
三是多彩的校园
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推进课题研究。借鉴北大的社团建设模式,进行规划,提出“五个一”的发展模式,即:“一个学生社团、一个教研组、一个指导教师、一个研究性课题、一个赞助单位”。学校共有记者团、文学社、爱心社、广播站、古今经纬社等学生社团十三个,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新课程改革的延伸、办学特色的体现,各学生社团积极参与到课改中来,担当先锋。如:古今经纬社两年来进行了历史学科主题式系列研究,活动中他们横贯中西,纵览古今,共有十名同学开设专题讲座六场,讲述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人物,成为校园新的风景。“文学社”成立了第一个专题研究组,选定萧红作品《呼兰河传》的研究方向,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查阅资料、实地考察,最后参加“哈市推进素质教学大赛”专场展示,得到了专家一致好评。探讨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产生了有关呼兰旅游业发展的设想,建议呼兰区领导抓住时机修复和开发旅游资源。学生们在发展个性过程中贡献着人群。
以主题教育活动为依托,推进课题研究。学习,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设计德育活动时,注重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不怕艰苦、不怕困难,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与学生的成长和成材相结合。体现了活动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更注重的是体现时代性与延续性。立足校内,举办校园运动会,举办校园艺术节、举办校园歌手大奖赛,团员学生代表大会,举办体育节;走入社会,举办学生雪花冬令营(哈市唯一),坚持近20年的军训活动,开展了11年的春游活动,举办了10届的磨砺训练营,还有起步8年的“青春辉映夕阳红”敬老志愿活动等,帮助学生树立了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艰苦条件下舍己为人的精神,同时,充分体现了一中学生蓬勃活力、自主精神和团队风范。
四是文化的校园
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的播出,不仅使哈一中走向全国,而且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学生陈屿以母校为背景写的小说,让一中成为了哈尔滨的文化景点,也成为了冰城一张新的文化名片。校报《灿星》传承历史、校刊《远方》书写时代。师生同台,诵读诗文,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彰显一中人文特色。这些成果,不仅是师生进行的传统文化传承有效载体,还是百年名校积淀一笔厚重的文化资源。
而今,哈一中宛如一株参天古木,虽历尽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在“内图发展个性,外图供献人群”的先进办学理念的指引下,这所省内闻名的老牌“名校”,将打造百年一中的又一个新辉煌。
责任编辑/齐欣
一、“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内涵
电视剧《闯关东》真实再现了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一部中国移民史,几千万历经磨难的“闯关东”人不仅在白山黑水之间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更为东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尤为可贵的是,“闯关东”孕育着、锻造着、升华着一种特殊的精神,一种伟大的精神——“闯关东精神”。这种精神包蕴着敢于与艰苦磨难进行抗争的进取精神;敢于与人生命运进行抗争的拼搏精神;及时主动倡行扶贫济困、宽容待人、无私相帮、和睦共处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也与一中精神血脉相连。
伟大的先驱者们带着一股闯劲来到了关东,在哈尔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埋头开垦,谋生决不是他们的目的,发展才是他们真正的追求。1912年首任姓王的校长,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四处募捐筹款,建立了“鲁人旅哈学校”(哈一中最早的名字),兴办学校,惠及一方,功在当时,利在千秋,这是这群闯关东人的伟大创举。从此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在北国冰城生根,中国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这里实践。
学校建立伊始,就非常重视学生的品德和学业,确立了“公、诚、勤、爱”四字作为校训。可以说学校的募捐建立过程和确立的理念,与闯关东精神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一致的:无论面对怎样的生存环境,人都应有“不灭希望和丹心豪义”。 这种理念逐步形成了“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特色,在这种办学特色的影响下,一中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个性鲜明、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精英。
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精神的传承
从“闯关东”(哈一中由鲁人旅哈同乡会募捐所建)到“夜幕下的哈尔滨”(故事以哈一中为背景)到“内图发展个性,外图供献人群”(30年代以来哈一中一贯的办学理念),再到“四为本”。从学校的历史出发,探索中华传统美德在哈一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外在表象,发掘其内在的精神实质的形成过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奋不顾身、舍生取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气节——先独善其身后兼济天下的仁者风范——勤奋、求实、奉献的当代精神。
在那些动荡的年代,一中人心系祖国,他们不畏牺牲,为哈尔滨的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哈一中有“哈尔滨黄埔军校”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彭真、冯仲云、郭沫若、钱三强、刘白羽、任仲夷、萧军等同志先后给一中师生做过报告或兼任政治课教师。以一中学生为原型的防洪纪念塔人物雕塑至今屹立在松花江畔。
近30年来,学校又涌现出了更多心系祖国前途和命运的优秀学子。他们思想先进,敢于开拓、敢于创新。是一中人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的传承者。这不是偶然,是一中办学史上的必然。这所百年老校底蕴深邃,文化厚重,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传统,是一座思想的高地,是一块英雄辈出的圣地。百年的风雨,洗礼了百年一中,代代一中人血管里流淌的都是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血液。在这种血液的滋养下,一中人必将茁壮成长,成为棵棵栋梁之材。
三、“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精神的发扬
一中“内图发展个性,外图供献人群”的办学理念需要一中人“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去传扬发展。需要把这种精神和时代相结合,与时俱进,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历史的感染。当年从山东移居到东北地区,踏上求生路的人们建立了这所学校,是闯关东人与命运抗争的豪迈气魄。秉承历史,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敬校、爱校心理,形成“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独特的思想品质。
文化的熏陶。文化气息浓厚,是开展德育宝贵的资源。通过活动带动,社团林立,活动内容多姿多彩,勤劳、刻苦、奉献成为哈一中德育体系的精神内核,辐射发扬,引导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
一是民主的校园
哈一中学生思想活跃、社会适应能力强。在课题实施中,积极引进学生民主管理的参与机制。立足学校学生代表大会和团员代表大会,积极进行挖掘,不断拓展内涵,引导学生面对自己、面对竞争、面对发展、面对社会,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做自强的人,做乐群的人。“双代会”以竞聘上岗的机制,公开选拔学生干部,学生会还设立了学生权益部,负责接受学生的申诉问题,我们将“校长答代表问”作为重要议事日程,学生代表的每一个提案都能得到校长的直接答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学校设立“学生校长助理”,他们定期组织召开学生民主管理座谈会,宣传学校政策,收集学生意见;定期参加校长办公会议,参与学校有关重大问题的决策。这些举措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培养“天下事胸中有”的意识。
二是乐善的校园
开展敬老活动,强化传统美德教育。为将传统美德发扬光大,1994年成立爱心社、2000年成立“青春辉映夕阳红” 敬老志愿服务队等,推出系列特色化的“情感服务”活动。曾得到原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赵勇以及省市领导好评。CCTV播出了“青春辉映夕阳红”敬老志愿服务活动专题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共筑“爱心工程”,增强社会责任感。成立感恩爱心基金,在校内,做到帮助本校后进生和家庭贫困生;长期为离退休老师送温暖;对任课老师送关心;学生干部捐药献爱心。在校外,组织公益劳动和社会服务;倡导为家长献爱心,尤其是与农村学校结对子,开展帮贫助学活动,开展每年建立一个爱心书库的“共创明天活动”,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深入到农村小学、中学,与那里的孩子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农村的情况,体会农民生活,一中学子,在学习生活实践中,把自己与他人、自然、社会连接了起来,在奉献中彰显大爱。
爱心在这里升华。2008年成立爱心基金协会,两年多不断践行爱心,为汶川与玉树大地震,师生为灾区捐款数万元,收到中国扶贫基金协会寄回的48封感谢信;2010年学校成立慈善基金会,师生捐款达五万余元,保证了弱有所学,贫困有所保。把乐善好施、扶贫帮困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发扬。
三是多彩的校园
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推进课题研究。借鉴北大的社团建设模式,进行规划,提出“五个一”的发展模式,即:“一个学生社团、一个教研组、一个指导教师、一个研究性课题、一个赞助单位”。学校共有记者团、文学社、爱心社、广播站、古今经纬社等学生社团十三个,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新课程改革的延伸、办学特色的体现,各学生社团积极参与到课改中来,担当先锋。如:古今经纬社两年来进行了历史学科主题式系列研究,活动中他们横贯中西,纵览古今,共有十名同学开设专题讲座六场,讲述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人物,成为校园新的风景。“文学社”成立了第一个专题研究组,选定萧红作品《呼兰河传》的研究方向,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查阅资料、实地考察,最后参加“哈市推进素质教学大赛”专场展示,得到了专家一致好评。探讨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产生了有关呼兰旅游业发展的设想,建议呼兰区领导抓住时机修复和开发旅游资源。学生们在发展个性过程中贡献着人群。
以主题教育活动为依托,推进课题研究。学习,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设计德育活动时,注重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不怕艰苦、不怕困难,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与学生的成长和成材相结合。体现了活动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更注重的是体现时代性与延续性。立足校内,举办校园运动会,举办校园艺术节、举办校园歌手大奖赛,团员学生代表大会,举办体育节;走入社会,举办学生雪花冬令营(哈市唯一),坚持近20年的军训活动,开展了11年的春游活动,举办了10届的磨砺训练营,还有起步8年的“青春辉映夕阳红”敬老志愿活动等,帮助学生树立了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艰苦条件下舍己为人的精神,同时,充分体现了一中学生蓬勃活力、自主精神和团队风范。
四是文化的校园
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的播出,不仅使哈一中走向全国,而且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学生陈屿以母校为背景写的小说,让一中成为了哈尔滨的文化景点,也成为了冰城一张新的文化名片。校报《灿星》传承历史、校刊《远方》书写时代。师生同台,诵读诗文,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彰显一中人文特色。这些成果,不仅是师生进行的传统文化传承有效载体,还是百年名校积淀一笔厚重的文化资源。
而今,哈一中宛如一株参天古木,虽历尽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在“内图发展个性,外图供献人群”的先进办学理念的指引下,这所省内闻名的老牌“名校”,将打造百年一中的又一个新辉煌。
责任编辑/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