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布鲁姆文学经典观探赜

来源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_v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罗德·布鲁姆以《西方正典》开启捍卫和重构文学经典的征程.借助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批评四要素(作品、作家、读者和世界)框架,可以清晰窥得布鲁姆文学经典观要义:经典作品需兼具民族性、陌生性和审美性;超越前人影响,进行创造性误读方可成就伟大作家;经典传承有赖于精英文学向大众化阅读转向;伟大作家的经典作品经由读者大众与现实世界贯通,构建了布鲁姆的经典世界.布鲁姆虽未刻意考量社会因素,却在文学实践中参与着经典世界的重构与历史文化传承,成为英语文学界时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其他文献
泉州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是趋势.利用融媒体传播快捷、互动参与性强等诸多优势,探索融媒体背景下泉州技艺类非遗与文创的融合有助于推动非遗的创新转化、促进非遗传承.针对泉州技艺类非遗与文创融合的不足,提出融媒体背景下泉州技艺类非遗与文创的嵌入式、衍生式和体验式的融合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优良传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党的革命事业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保障.鄂豫皖苏区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紧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学校教育为平台,结合社会宣传渠道,辅以多样化政治教育形式,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始终红旗不倒的重要原因,也是大别山精神形成的根本原因.对民主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进行梳理和继承,可为今天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马克思批判了“抽象的人”,进而提出了“现实的个人”,此概念指客观存在有生命的人,他们进行生产,具有意识并处于特定的交互方式当中.分工反映着生产力,其有自然分工、自发分工及自觉分工三个阶段.人的生存发展需要是进行分工的根本原因,人是影响分工模式的关键要素.自然分工满足了人的生存需要,自发分工限制和压迫了人,人的全面解放需要在自觉分工中实现.“现实的个人”与分工的关系对当代发展具有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