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目前初中美术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笔者提出自己创新教学的理念,不仅可以挖掘学生发散思维的潜能,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符合当今初中美术课改的精神。
【关键词】
美术创新思维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517(2014)02-0055-02
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就必须要有继承和不断的创新,如果只是一味地继承而不思创新,那么人类社会就只能停滞不前,甚至有倒退的危险。所以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就必须有不断的创新精神。同样美术教育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改革,即要打破过去长期以来抑制学生创新思维的旧的教学模式,由此国家现已在全国中小学进行了大规模的课改,以此来谋求美术教育的出路和发展。
美术为何要迫不及待地进行课改呢?因为创新是美术的精神,没有创新就没有美术,美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美术史,然而长期以来许多美术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在上课时,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即采用了大量的技法演示或“满堂灌”的说教,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上课时学生只被动地接受、情绪低落、思维封闭,完成作业也能是依葫芦画瓢,所以造成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尴尬局面。久而久之,学生只有应付作业,缺乏兴趣,更谈不上对美术课的喜爱。然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有经验的的教师一改过去上课的被动局面,对学生循循善诱,积极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而不做过多的教学示范,紧紧把握教学过程中教师“疏和导”的作用。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还给了学生,让他们从容地支配,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
其实学生的思维本是十分活跃的,只要教师善于疏导,学生便会觉得思绪畅通无阻,思维异常敏捷,若此时教师再善于疏导学生动起来,也就能较顺利地完成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可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必须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长期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意识,可通过具体的作品及艺术现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在整个美术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教法上应更加自由、更灵活,尽可能地让学生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记得崔子范曾说过:“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而美术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上初中美术课没有升学压力,这就极大地解放了教师,美术教师可以放开手脚,紧跟时代的步伐,进行大胆实践和探索创新的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绘画技能指导时,我们只能教会学生基本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进行联想和想象,体会画中之趣和意境之美。譬如在《钢笔风景画》一节中,可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吸取灵感,把大自然作为表现的对象,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走出室外之前,只需教会学生一般的排线和取景方法,而具体的操作可由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位置情况和视觉效果而定,置于这种技能的灵活运用,须学生本人自己把握,没有一成不变的原则,可根据实情来定夺,多变的技能训练可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可拓展学生的创作灵感,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极大兴趣。
在教学色彩中,只能告诉学生有关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调和的基本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设色,大胆发挥、自由创造。这样学生就能将自己的个性充分展现出来。例如,我在课室内摆设了一组静物:一个苹果、两个橘子、一个陶罐。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仔细地观察,观察光源色、固定色、环境色的变化,然后又撤换背景,再让学生作细微观察,这样他们就能更加明白,即使是同一种物体,在不同时段和背景中,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因此他们在具体运用颜色时,就会大胆取用不同的色调去表现内心的冲动。这时作为教师就应及时鼓励他们大胆用色,去创造自己认为理想的画面,进而感受由此而获得的愉悦。千万不要因为学生的用色不符合自己的用色习惯而对其设色给予否定或加以约束。如果这样,学生刚刚显露的一点创新思维就会很快地被老师抹杀掉,而将学生的思维变成你的思维的翻版,从而毁了这个学生。在塑造形体时,学生可凭自己的想象,大胆地在自己的思维中驰骋。如我在教学生画一个杨桃时,因全班几十个学生的位置关系不同,画出的杨桃也就没有一个形状完全相同的,有时会因绘画的角度的独特性,而画出一个五星平面状的杨桃,这时作为教师就不能以个人的主观意志来评判这个学生画得是否合理,而要根据该生所在的具体位置来评价其绘画效果。如果只看一眼就给予否定的话,那么该学生在今后的绘画中,或许就因此而学会撒谎。所以好的教师只是起到“点”的作用,并时常鼓励学生去观察事物,去开动脑筋,让他们在实际的绘画训练中就问题去进行广泛地交流,并在交流中去发现问题,分析新情况、感受新的画面,获得新悦感,从而最终得到审美的享受。
然而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完成的作业大都是临摹的。这样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习惯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所以当设题让他们创作时,他们会说“怎么画,画什么,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实在太难了。”“还是照抄吧。”此种情况,原因之一是让学生长期临摹而缺乏想象力的训练所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墨守成规。若将来离开了书本和老师,将一事无成。所以在教学中,每一节课先不急于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去设想、比数量,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如初中第三册的《贺卡的设计》一课,我先给10分钟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已见过的贺卡的看法和感受,然后鼓励他们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设计节日或生日贺卡,材料多样形式不限。只要是能表达心中对亲人或好友的美好祝愿的节日或生日卡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提高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表现欲望。我们不但要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还要在课外加以训练,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又如有一次,我给学生设定的创作题目《快乐的星期天》,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素材收集资料,选择自己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以多种题材来表现心中的欲望。从收回的作业看,学生有极强的想象力,记得其中有一句学生画的是自己被反锁在家中学习,睁着一双大眼睛望着窗外成群自由飞翔的小鸟,有的学生则画父母双双在舞厅翩翩起舞的场面,有的画的是假日里父母双双“修长城”的兴奋面孔……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想象合理突出,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也表现出学生内心的喜怒哀乐,只要通过长期教师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然而光有创新的思维还是不够的,还须有“怀疑一切”,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对“大师级”的作品提出质疑,提倡有反叛的精神,要善于“鸡蛋里挑骨头”,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不断地得到锻炼和发展。
以此同时教师除了要有疏和导的经验外,还需有评价方法的改革,对学生的评价要公开、公正、合理,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而且还能让他们走出高分就好的分数误区,有利于学生个性展示和发展。其方法是:摒弃分数,采用等级制及评语法,特别是运用一些鼓励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语特别受学生们的欢迎。其实美术作业,原本就浸透了学生的各种情感意念,可能画面效果不是很好,但也可能是学生构图能力的局限,甚至是因为某些个性因素导致,教师必须用孩子的眼光,才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在看似幼拙杂乱的图形和线条中发现他们的才华,体会他们的感情,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应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耐心运用恰当的评语说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生的期望,这样做,既可以起到与学生思想交流的作用,学生也能更好地改正自己存在的错误,因为学生感到老师是关切帮助和尊重欣赏他们的。对此,本人有十分深刻的体会,记得在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天美术老师在我的图画本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好”,由此激发了我对绘画艺术的喜爱,在以后漫长的绘画日子里,每当我碰到困难时,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次老师对我的鼓励,它成了我创作的动力源泉,勇敢地去面对和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可见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的重大,所以我们教师在对待每一位学生时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时甚至说个美丽的“谎言”也未必不可,多去鼓励和赞扬他们的优点,即使是能力较差的学生,也不能随意任其放任自流,如果这样我们教师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人民教师,要知道每个学生都有他们好的一面,只要我们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就能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进而成为其进步的动力源泉,若如此,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教师自身的素质也要不断地提高,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活动,试想面对一个冷冰冰的教师,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怎敢各抒己见呢?在课堂上,教师应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有些问题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应是一名创造者,探究一个适应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敬佩,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创新思维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开发利用,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傅宏.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思想尝试.甘肃科技纵横,2005-10-28.
[2]张桂红,周姗姗.略谈创新教育思想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成才之路,2008-06-10.
针对目前初中美术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笔者提出自己创新教学的理念,不仅可以挖掘学生发散思维的潜能,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符合当今初中美术课改的精神。
【关键词】
美术创新思维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517(2014)02-0055-02
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就必须要有继承和不断的创新,如果只是一味地继承而不思创新,那么人类社会就只能停滞不前,甚至有倒退的危险。所以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就必须有不断的创新精神。同样美术教育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改革,即要打破过去长期以来抑制学生创新思维的旧的教学模式,由此国家现已在全国中小学进行了大规模的课改,以此来谋求美术教育的出路和发展。
美术为何要迫不及待地进行课改呢?因为创新是美术的精神,没有创新就没有美术,美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美术史,然而长期以来许多美术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在上课时,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即采用了大量的技法演示或“满堂灌”的说教,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上课时学生只被动地接受、情绪低落、思维封闭,完成作业也能是依葫芦画瓢,所以造成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尴尬局面。久而久之,学生只有应付作业,缺乏兴趣,更谈不上对美术课的喜爱。然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有经验的的教师一改过去上课的被动局面,对学生循循善诱,积极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而不做过多的教学示范,紧紧把握教学过程中教师“疏和导”的作用。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还给了学生,让他们从容地支配,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
其实学生的思维本是十分活跃的,只要教师善于疏导,学生便会觉得思绪畅通无阻,思维异常敏捷,若此时教师再善于疏导学生动起来,也就能较顺利地完成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可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必须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长期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意识,可通过具体的作品及艺术现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在整个美术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教法上应更加自由、更灵活,尽可能地让学生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记得崔子范曾说过:“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而美术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上初中美术课没有升学压力,这就极大地解放了教师,美术教师可以放开手脚,紧跟时代的步伐,进行大胆实践和探索创新的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绘画技能指导时,我们只能教会学生基本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进行联想和想象,体会画中之趣和意境之美。譬如在《钢笔风景画》一节中,可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吸取灵感,把大自然作为表现的对象,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走出室外之前,只需教会学生一般的排线和取景方法,而具体的操作可由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位置情况和视觉效果而定,置于这种技能的灵活运用,须学生本人自己把握,没有一成不变的原则,可根据实情来定夺,多变的技能训练可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可拓展学生的创作灵感,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极大兴趣。
在教学色彩中,只能告诉学生有关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调和的基本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设色,大胆发挥、自由创造。这样学生就能将自己的个性充分展现出来。例如,我在课室内摆设了一组静物:一个苹果、两个橘子、一个陶罐。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仔细地观察,观察光源色、固定色、环境色的变化,然后又撤换背景,再让学生作细微观察,这样他们就能更加明白,即使是同一种物体,在不同时段和背景中,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因此他们在具体运用颜色时,就会大胆取用不同的色调去表现内心的冲动。这时作为教师就应及时鼓励他们大胆用色,去创造自己认为理想的画面,进而感受由此而获得的愉悦。千万不要因为学生的用色不符合自己的用色习惯而对其设色给予否定或加以约束。如果这样,学生刚刚显露的一点创新思维就会很快地被老师抹杀掉,而将学生的思维变成你的思维的翻版,从而毁了这个学生。在塑造形体时,学生可凭自己的想象,大胆地在自己的思维中驰骋。如我在教学生画一个杨桃时,因全班几十个学生的位置关系不同,画出的杨桃也就没有一个形状完全相同的,有时会因绘画的角度的独特性,而画出一个五星平面状的杨桃,这时作为教师就不能以个人的主观意志来评判这个学生画得是否合理,而要根据该生所在的具体位置来评价其绘画效果。如果只看一眼就给予否定的话,那么该学生在今后的绘画中,或许就因此而学会撒谎。所以好的教师只是起到“点”的作用,并时常鼓励学生去观察事物,去开动脑筋,让他们在实际的绘画训练中就问题去进行广泛地交流,并在交流中去发现问题,分析新情况、感受新的画面,获得新悦感,从而最终得到审美的享受。
然而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完成的作业大都是临摹的。这样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习惯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所以当设题让他们创作时,他们会说“怎么画,画什么,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实在太难了。”“还是照抄吧。”此种情况,原因之一是让学生长期临摹而缺乏想象力的训练所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墨守成规。若将来离开了书本和老师,将一事无成。所以在教学中,每一节课先不急于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去设想、比数量,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如初中第三册的《贺卡的设计》一课,我先给10分钟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已见过的贺卡的看法和感受,然后鼓励他们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设计节日或生日贺卡,材料多样形式不限。只要是能表达心中对亲人或好友的美好祝愿的节日或生日卡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提高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表现欲望。我们不但要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还要在课外加以训练,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又如有一次,我给学生设定的创作题目《快乐的星期天》,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素材收集资料,选择自己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以多种题材来表现心中的欲望。从收回的作业看,学生有极强的想象力,记得其中有一句学生画的是自己被反锁在家中学习,睁着一双大眼睛望着窗外成群自由飞翔的小鸟,有的学生则画父母双双在舞厅翩翩起舞的场面,有的画的是假日里父母双双“修长城”的兴奋面孔……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想象合理突出,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也表现出学生内心的喜怒哀乐,只要通过长期教师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然而光有创新的思维还是不够的,还须有“怀疑一切”,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对“大师级”的作品提出质疑,提倡有反叛的精神,要善于“鸡蛋里挑骨头”,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不断地得到锻炼和发展。
以此同时教师除了要有疏和导的经验外,还需有评价方法的改革,对学生的评价要公开、公正、合理,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而且还能让他们走出高分就好的分数误区,有利于学生个性展示和发展。其方法是:摒弃分数,采用等级制及评语法,特别是运用一些鼓励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语特别受学生们的欢迎。其实美术作业,原本就浸透了学生的各种情感意念,可能画面效果不是很好,但也可能是学生构图能力的局限,甚至是因为某些个性因素导致,教师必须用孩子的眼光,才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在看似幼拙杂乱的图形和线条中发现他们的才华,体会他们的感情,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应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耐心运用恰当的评语说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生的期望,这样做,既可以起到与学生思想交流的作用,学生也能更好地改正自己存在的错误,因为学生感到老师是关切帮助和尊重欣赏他们的。对此,本人有十分深刻的体会,记得在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天美术老师在我的图画本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好”,由此激发了我对绘画艺术的喜爱,在以后漫长的绘画日子里,每当我碰到困难时,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次老师对我的鼓励,它成了我创作的动力源泉,勇敢地去面对和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可见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的重大,所以我们教师在对待每一位学生时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时甚至说个美丽的“谎言”也未必不可,多去鼓励和赞扬他们的优点,即使是能力较差的学生,也不能随意任其放任自流,如果这样我们教师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人民教师,要知道每个学生都有他们好的一面,只要我们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就能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进而成为其进步的动力源泉,若如此,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教师自身的素质也要不断地提高,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活动,试想面对一个冷冰冰的教师,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怎敢各抒己见呢?在课堂上,教师应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有些问题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应是一名创造者,探究一个适应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敬佩,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创新思维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开发利用,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傅宏.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思想尝试.甘肃科技纵横,2005-10-28.
[2]张桂红,周姗姗.略谈创新教育思想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成才之路,2008-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