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是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课堂师生互动生成”理论对自己的应用教学实践过程进行反思而形成的。对自己参加听评课活动时所反映出的四个问题逐一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生成教学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a)-0019-01
在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师生互动生成式教学”这一课题。应该说一直以来我对这个内容都有些困惑,很多人都认为“英语就是背的东西,到底怎么样才能生成呢?”对此,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近期,我着重学习了叶澜教授的教育理论,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我要学”的课堂理念。在这种教学目标的带动下,我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达到互动生成的教学效果。因此,从本学期开始我就开始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摸索着如何能达到课堂上的互动生成,并参加了英语教研组针对这一课题的听评课活动。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思索着我在教学中的困惑,尤其是如何互动生成提高课堂有效性这方面。在听评课的过程中,针对我所设计的课程中出现的问题,组内的老师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基于这些意见建议以及一直以来自己针对这一课题的摸索和反思,我想谈一些个人粗浅的观点。
1 内容死板,没有生成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在平时课堂活动中Pair Work很重要,因为我校学生基础较低,Pair Work这种活动简单易做,而且还有小组加分环节,学生很爱站起来说,就算是基础较差的孩子也会在其他同学帮助下举手发言。这样在课上大部分孩子都得到了练习和知识的巩固,小组合作使基础弱的学生也都参与进来了。但是我也发现了问题,就是学生所练的对话内容是死的,学生虽然因为加分有一定积极性,但是对于所说的内容都是根据老师所给的提示说出来的,学生的对话内容如出一辙毫无新意。这部分知识不是根据自己需要生成的,就没有达到生成教学的目的。
针对此问题我觉得还是在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要大胆放开手,不要过于小心,总怕学生不会,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只要放手学生就有展示的空间,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小组互动流于形式
为了达到互动生成的效果,老师会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首先的一个问题就是该如何分组,有的小组分配不平均,或都强或都弱,就不能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了。还有就是老师上课很容易把小组合作的时间限制的很死,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时间。有时学生刚开始进入状态老师就喊停,致使活动不充分不能产生生成的结果。第三点就是老师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提前预想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和应该怎么做。学生小组合作完后还是一老师为主导,并不能从学生出发。
在做小组活动前,教师应充分设计好活动形式和内容,不能形式化表面化。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充分的活动时间以达到活动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而不能做无用功。
3 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远离学生
在我这次公开课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的活动设计脱离了学生本体。我设计的活动全都是虚拟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去对这个任务进行描述,学生在做活动时是因为这是老师让做我才做的而不是我想做我要做。很多时候我们所教的知识都让学生感到与他们的生活无关所以才觉得没用或者不感兴趣。
在本次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老师在以学生出发这点做得非常出色,比如有些老师运用情景教学,还有让让学生提问都非常充分地体现了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然生成所学知识的应用于掌握。有的把每节课都设计一个主题一个情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情景并产生想学英语爱学英语的想法。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可以多用些班中学生的话题和资料,这样学生会觉得我周围的很多事情都和英语有关还可以用英语来表达,那他们自然不会感到枯燥无趣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就会自发地产生兴趣并生成对所学知识应用。
4 学生课堂表现不平均,易出现极端现象
在此次我讲课过程中,有些同学很积极,爱回答问题,每次被我叫到的次数也很多,但另一些可能回答问题的次数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这些学生就属于课堂的“死角”。那些爱举手的被叫到就更爱举手,不举手的就会觉得跟他没关系,久而久之就会被落下,慢慢地成为后进生。
因此就像老师说的,针对此问题每个老师在上课时都应有一个比较人员名单,并把这个名单铭记于心。要确保每节课有些学生是一定要叫的,这样才能避免课堂上落下某些学生,争取做到课上“No losers”。
“互动生成式教学”是个很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我不断地摸索实践和学习。我基于“课堂师生互动生成”理论的教学实践的这些反思只是冰山一角,其实还存在着更多更细致的问题值得我去探讨去反思,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英语教学科研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青兰.论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2] 张济洲.主体间性与师生关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1).
[3] 李允.研究性学习的德育价值探析[J].教育探索,2003(5).
关键词:生成教学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a)-0019-01
在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师生互动生成式教学”这一课题。应该说一直以来我对这个内容都有些困惑,很多人都认为“英语就是背的东西,到底怎么样才能生成呢?”对此,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近期,我着重学习了叶澜教授的教育理论,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我要学”的课堂理念。在这种教学目标的带动下,我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达到互动生成的教学效果。因此,从本学期开始我就开始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摸索着如何能达到课堂上的互动生成,并参加了英语教研组针对这一课题的听评课活动。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思索着我在教学中的困惑,尤其是如何互动生成提高课堂有效性这方面。在听评课的过程中,针对我所设计的课程中出现的问题,组内的老师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基于这些意见建议以及一直以来自己针对这一课题的摸索和反思,我想谈一些个人粗浅的观点。
1 内容死板,没有生成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在平时课堂活动中Pair Work很重要,因为我校学生基础较低,Pair Work这种活动简单易做,而且还有小组加分环节,学生很爱站起来说,就算是基础较差的孩子也会在其他同学帮助下举手发言。这样在课上大部分孩子都得到了练习和知识的巩固,小组合作使基础弱的学生也都参与进来了。但是我也发现了问题,就是学生所练的对话内容是死的,学生虽然因为加分有一定积极性,但是对于所说的内容都是根据老师所给的提示说出来的,学生的对话内容如出一辙毫无新意。这部分知识不是根据自己需要生成的,就没有达到生成教学的目的。
针对此问题我觉得还是在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要大胆放开手,不要过于小心,总怕学生不会,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只要放手学生就有展示的空间,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小组互动流于形式
为了达到互动生成的效果,老师会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首先的一个问题就是该如何分组,有的小组分配不平均,或都强或都弱,就不能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了。还有就是老师上课很容易把小组合作的时间限制的很死,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时间。有时学生刚开始进入状态老师就喊停,致使活动不充分不能产生生成的结果。第三点就是老师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提前预想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和应该怎么做。学生小组合作完后还是一老师为主导,并不能从学生出发。
在做小组活动前,教师应充分设计好活动形式和内容,不能形式化表面化。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充分的活动时间以达到活动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而不能做无用功。
3 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远离学生
在我这次公开课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的活动设计脱离了学生本体。我设计的活动全都是虚拟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去对这个任务进行描述,学生在做活动时是因为这是老师让做我才做的而不是我想做我要做。很多时候我们所教的知识都让学生感到与他们的生活无关所以才觉得没用或者不感兴趣。
在本次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老师在以学生出发这点做得非常出色,比如有些老师运用情景教学,还有让让学生提问都非常充分地体现了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然生成所学知识的应用于掌握。有的把每节课都设计一个主题一个情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情景并产生想学英语爱学英语的想法。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可以多用些班中学生的话题和资料,这样学生会觉得我周围的很多事情都和英语有关还可以用英语来表达,那他们自然不会感到枯燥无趣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就会自发地产生兴趣并生成对所学知识应用。
4 学生课堂表现不平均,易出现极端现象
在此次我讲课过程中,有些同学很积极,爱回答问题,每次被我叫到的次数也很多,但另一些可能回答问题的次数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这些学生就属于课堂的“死角”。那些爱举手的被叫到就更爱举手,不举手的就会觉得跟他没关系,久而久之就会被落下,慢慢地成为后进生。
因此就像老师说的,针对此问题每个老师在上课时都应有一个比较人员名单,并把这个名单铭记于心。要确保每节课有些学生是一定要叫的,这样才能避免课堂上落下某些学生,争取做到课上“No losers”。
“互动生成式教学”是个很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我不断地摸索实践和学习。我基于“课堂师生互动生成”理论的教学实践的这些反思只是冰山一角,其实还存在着更多更细致的问题值得我去探讨去反思,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英语教学科研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青兰.论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2] 张济洲.主体间性与师生关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1).
[3] 李允.研究性学习的德育价值探析[J].教育探索,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