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残酷的苏德战尹里,苏联装甲部队从最初惨不忍睹的溃败到胜利大反攻,经受住了血与火的洗礼。在苏军的滚滚钢铁洪流中,T-34是数量最多的坦克。它经受了实战考验,无愧于二战中最优秀坦克的称号。
T-34坦克是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著名设计师科什金的呕血杰作。它的前身是BT坦克发展计划中设计的A-20中型坦克,于1937年11月完成设计。其后由科什金领导的设计小组总结西班牙内战经验,在 A-20基础上安装76毫米炮和39毫米厚装甲,命名为A-30。后改称T- 32,可惜未获生产批准。但设计师们并未放弃努力,仍然继续改进,直到1939年的苏芬战争。当时,苏联轻装甲的BT坦克在前线损失惨重,改进后的T-32才获准生产,并将其生产型命名为T-34。
T-32坦克在1939年向总部展出时就引起了轰动,因为它不仅继承了BT坦克优秀的机动性能,而且火力和防护能力有极大的飞跃,其优异表现也压倒了同场展出的KV-1坦克。而后,科什金依照上级指示要求,继续改进T-32,设计成功了后来的T—34中型坦克。正因为T-32在展出时就表现出优越性能,所以在T-34坦克尚未完成样车之前,苏联领导层就决定用T-34装备苏联红军。1940年1月底,首批坦克驶离哈尔科夫的工厂生产线,被命名为T-34/76 Model 1940型(T-34/ 76A)。2月初,2辆T-34在哈尔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辅·哈尔科夫的长途行驶试验中,给在莫斯科红场观摩试验的斯大林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不幸的是,操劳过度的科什金因患肺炎一病不起,于当年9月26日病逝,最终没有看到其绝笔之作T-34的英勇表现。他的助手莫罗佐夫继承了他的遗志,T-34坦克于6月完成生产图纸,随即大批量生产。T-34坦克具备出色的防弹外形、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能力,特别是拥有无与伦比的可靠性,易于大批量生产,是二战期间总体设计最优秀的坦克。
T-34/76A坦克1940年生产了115辆,其中有一部分被派往芬兰进行实战试验,但没来得及参加战斗。至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共生产了 1225辆T-34坦克,大大超过了同期德国IV号坦克的数量。至莫斯科会战前夕,已有1853辆T- 34交付部队使用。

T—34/76型坦克主要有A、 B、C三种型号。从1943年秋天开始,针对德国已经出现的“豹”式和“虎”式坦克,T-34安装了 85毫米火炮,定名T-34/85型坦克。同年12月15日获准投入大批量生产,当年生产了283辆,次年即猛增至11000辆,取代T- 34/76成为战尹后期苏军机械化部队的主要装备。各型T-34在战时的产量超过50000辆,远远多于德国坦克的总和,有力保证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
T-34危机
T-34/76于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在此后的一系列战斗中,德军竟找不到可以与之抗衡的坦克,不得不大量淘汰老式坦克、推出新型坦克以应付危机。这就是所谓的“T-34危机”。作为应对措施,德国III号坦克改装长身管50毫米火炮、IV号坦克改装长身管75毫米火炮,还都大大加强了装甲,勉强可以对抗T-34/76,同时开始研制V号“黑豹”式和训号“虎”式坦克,其中“黑豹”坦克明显效仿T-34的设计思想,以至于早期原型车简直与T-34/ 76一样。
1941~1943年,有不少的 T-34/76坦克被德军缴获并用于作战。据统计,截至1945年3月, 德军用于战斗的T-34坦克大约有300辆。1941年夏季,德军第1、第8、第11装甲师最早用缴获的T-34/76坦克装备部队。后来,1941年10月,第1装甲师第1团装备了大约6辆T-34/76坦克;第 2、第9(第33坦克团)、第10(第7坦克团)、第20(第21坦克团)和第23坦克师都装备有T-34/76坦克。1943年夏,德国还把少量俘获的T-34/76坦克送给意大利。由于多数火炮射手是根据目标外形不是其标志来识别敌我的,因此使用缴获的T-34/76坦克容易产生误伤。为防止发生此类事件,车组往往在车体刷上大大的“铁十字”或“万”字符,有些还刷有明显的黑色识别带;由步兵协同 T-34/76坦克作战时,敌我识别基本没有问题。T-34/76D(1943型)坦克常常被德军戏称为“米老鼠”,因为它的炮塔上有2个圆形舱门,打开时活像米老鼠那对滑稽的圆耳朵。
不过,包括T-34/76在内的各型苏联坦克也存在明显缺陷,主要是没有全部配备车载无线电联络设备。一般是几辆T-34中只有1辆指挥坦克拥有无线电设备,坦克之间的联络依靠落后的旗语,同德国各型王战坦克(III、IV、V、VI)基本都配备无线电相比,协同作战能力相差不少。所以苏联坦克在编队行进和作战时,难以充分发挥坦克的优异性能,特别是遭遇突发情况时应变能力差,在与性能不怎么样的川型坦克交战时吃亏不少。后期,随着T-34/85坦克无线通讯设备的改善(同时增加一名无线电通讯员),这个弱点才逐步被克服。
二战后,T-34系列坦克被很多国家的军队装备,曾经在朝鲜、越南、中东等战场参战,甚至在波黑战场也出现T-34的身影。在苏联,T-34坦克直到50年代才被T-55全面取代。

T-34/76A是各型T-34坦克的原型,是科什金的惊世之作,也是苏德战争初期制造“T-34危机”的主要功臣。它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现代坦克的设计思想打下了基础。
模型赏析
这是一件以兵器模型为主体,有兵器、人物和情景的模型作品,作品名称为“反击”。模型的比例是1/35。作品主体是带有传奇色彩的T34/76,12名苏军士兵正从坦克跳下,准备冲锋进行反击。作品表现了苏军战士无比英勇的战斗精神。

此次制作的模型是世界著名模型制造商田宫公司编号35149的T34/76坦克 1943型。田宫公司的产品向来以做工精细、考究到位著称,组合度也很好,一天之内即顺利地素组完毕。当然为了情境制作的需要,还用到了田宫出品的一套极其经典的苏军进攻组合,编号35207,一套共有12人。用它们制作苏军反攻情境,极其到位。模型上色的过程很仔细,单色涂装最重要的是做出漂亮的色差和后期的旧化粉彩等处理,使模型不显得单调。先用深灰色全车打底后,在主色基础上反复加入不等量的黑、黄、白、灰等做色差。做色差没有固定的标准,应适可而止。隔夜干透后,原先的深灰底色此时就成了自然的阴影,当然还要适当地修饰一番,渍洗和干扫这些模型制作技巧必不可少。然后再用粉彩做出底盘泥土和车身灰尘,最后辅以简单的地台,整个模型便大功告成了。此时当然也是兴奋度达到顶点的时候,一个月的努力换来了满意的作品,当然要自我陶醉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