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击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y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残酷的苏德战尹里,苏联装甲部队从最初惨不忍睹的溃败到胜利大反攻,经受住了血与火的洗礼。在苏军的滚滚钢铁洪流中,T-34是数量最多的坦克。它经受了实战考验,无愧于二战中最优秀坦克的称号。
  T-34坦克是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著名设计师科什金的呕血杰作。它的前身是BT坦克发展计划中设计的A-20中型坦克,于1937年11月完成设计。其后由科什金领导的设计小组总结西班牙内战经验,在 A-20基础上安装76毫米炮和39毫米厚装甲,命名为A-30。后改称T- 32,可惜未获生产批准。但设计师们并未放弃努力,仍然继续改进,直到1939年的苏芬战争。当时,苏联轻装甲的BT坦克在前线损失惨重,改进后的T-32才获准生产,并将其生产型命名为T-34。
  T-32坦克在1939年向总部展出时就引起了轰动,因为它不仅继承了BT坦克优秀的机动性能,而且火力和防护能力有极大的飞跃,其优异表现也压倒了同场展出的KV-1坦克。而后,科什金依照上级指示要求,继续改进T-32,设计成功了后来的T—34中型坦克。正因为T-32在展出时就表现出优越性能,所以在T-34坦克尚未完成样车之前,苏联领导层就决定用T-34装备苏联红军。1940年1月底,首批坦克驶离哈尔科夫的工厂生产线,被命名为T-34/76 Model 1940型(T-34/ 76A)。2月初,2辆T-34在哈尔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辅·哈尔科夫的长途行驶试验中,给在莫斯科红场观摩试验的斯大林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不幸的是,操劳过度的科什金因患肺炎一病不起,于当年9月26日病逝,最终没有看到其绝笔之作T-34的英勇表现。他的助手莫罗佐夫继承了他的遗志,T-34坦克于6月完成生产图纸,随即大批量生产。T-34坦克具备出色的防弹外形、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能力,特别是拥有无与伦比的可靠性,易于大批量生产,是二战期间总体设计最优秀的坦克。
  T-34/76A坦克1940年生产了115辆,其中有一部分被派往芬兰进行实战试验,但没来得及参加战斗。至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共生产了 1225辆T-34坦克,大大超过了同期德国IV号坦克的数量。至莫斯科会战前夕,已有1853辆T- 34交付部队使用。
  


  T—34/76型坦克主要有A、 B、C三种型号。从1943年秋天开始,针对德国已经出现的“豹”式和“虎”式坦克,T-34安装了 85毫米火炮,定名T-34/85型坦克。同年12月15日获准投入大批量生产,当年生产了283辆,次年即猛增至11000辆,取代T- 34/76成为战尹后期苏军机械化部队的主要装备。各型T-34在战时的产量超过50000辆,远远多于德国坦克的总和,有力保证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
  
  T-34危机
  
  T-34/76于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在此后的一系列战斗中,德军竟找不到可以与之抗衡的坦克,不得不大量淘汰老式坦克、推出新型坦克以应付危机。这就是所谓的“T-34危机”。作为应对措施,德国III号坦克改装长身管50毫米火炮、IV号坦克改装长身管75毫米火炮,还都大大加强了装甲,勉强可以对抗T-34/76,同时开始研制V号“黑豹”式和训号“虎”式坦克,其中“黑豹”坦克明显效仿T-34的设计思想,以至于早期原型车简直与T-34/ 76一样。
  1941~1943年,有不少的 T-34/76坦克被德军缴获并用于作战。据统计,截至1945年3月, 德军用于战斗的T-34坦克大约有300辆。1941年夏季,德军第1、第8、第11装甲师最早用缴获的T-34/76坦克装备部队。后来,1941年10月,第1装甲师第1团装备了大约6辆T-34/76坦克;第 2、第9(第33坦克团)、第10(第7坦克团)、第20(第21坦克团)和第23坦克师都装备有T-34/76坦克。1943年夏,德国还把少量俘获的T-34/76坦克送给意大利。由于多数火炮射手是根据目标外形不是其标志来识别敌我的,因此使用缴获的T-34/76坦克容易产生误伤。为防止发生此类事件,车组往往在车体刷上大大的“铁十字”或“万”字符,有些还刷有明显的黑色识别带;由步兵协同 T-34/76坦克作战时,敌我识别基本没有问题。T-34/76D(1943型)坦克常常被德军戏称为“米老鼠”,因为它的炮塔上有2个圆形舱门,打开时活像米老鼠那对滑稽的圆耳朵。
  不过,包括T-34/76在内的各型苏联坦克也存在明显缺陷,主要是没有全部配备车载无线电联络设备。一般是几辆T-34中只有1辆指挥坦克拥有无线电设备,坦克之间的联络依靠落后的旗语,同德国各型王战坦克(III、IV、V、VI)基本都配备无线电相比,协同作战能力相差不少。所以苏联坦克在编队行进和作战时,难以充分发挥坦克的优异性能,特别是遭遇突发情况时应变能力差,在与性能不怎么样的川型坦克交战时吃亏不少。后期,随着T-34/85坦克无线通讯设备的改善(同时增加一名无线电通讯员),这个弱点才逐步被克服。
  二战后,T-34系列坦克被很多国家的军队装备,曾经在朝鲜、越南、中东等战场参战,甚至在波黑战场也出现T-34的身影。在苏联,T-34坦克直到50年代才被T-55全面取代。
  


  T-34/76A是各型T-34坦克的原型,是科什金的惊世之作,也是苏德战争初期制造“T-34危机”的主要功臣。它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现代坦克的设计思想打下了基础。
  
  模型赏析
  
  这是一件以兵器模型为主体,有兵器、人物和情景的模型作品,作品名称为“反击”。模型的比例是1/35。作品主体是带有传奇色彩的T34/76,12名苏军士兵正从坦克跳下,准备冲锋进行反击。作品表现了苏军战士无比英勇的战斗精神。
  


  此次制作的模型是世界著名模型制造商田宫公司编号35149的T34/76坦克 1943型。田宫公司的产品向来以做工精细、考究到位著称,组合度也很好,一天之内即顺利地素组完毕。当然为了情境制作的需要,还用到了田宫出品的一套极其经典的苏军进攻组合,编号35207,一套共有12人。用它们制作苏军反攻情境,极其到位。模型上色的过程很仔细,单色涂装最重要的是做出漂亮的色差和后期的旧化粉彩等处理,使模型不显得单调。先用深灰色全车打底后,在主色基础上反复加入不等量的黑、黄、白、灰等做色差。做色差没有固定的标准,应适可而止。隔夜干透后,原先的深灰底色此时就成了自然的阴影,当然还要适当地修饰一番,渍洗和干扫这些模型制作技巧必不可少。然后再用粉彩做出底盘泥土和车身灰尘,最后辅以简单的地台,整个模型便大功告成了。此时当然也是兴奋度达到顶点的时候,一个月的努力换来了满意的作品,当然要自我陶醉一番了。
其他文献
据美国《防务新闻》报道,美国2艘“基德”级驱逐舰于2005年12月中旬抵达台湾,标志着台湾海军2001年以总价8亿美元购买4艘驱逐舰合同的第一阶段已经完成,另外2艘同级舰将于2006年交付。“基德”舰标准排水量达8000吨左右,是目前东亚少有的大型水面战舰,意味着台湾海军首次进入“大舰时代”。    美售战舰不忘警告“台独”    2005年10月29日,美军在查尔斯敦港口正式向台军移交2艘“基德
期刊
“雷鸟”(Thunderbirds)飞行表演队-T1953年6月1日成立于美国东部亚利桑那州的卢卡空军基地。当时,朝鲜战争即将结束,美国空军想借此炫耀自己的空中力量,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掩饰在朝鲜空战中的不理想战果,重新证实F-84喷气式战斗机的先进性能以及飞行员的飞行训练水平。    “雷鸟”从神话走出    在北美印第安神话中,“雷鸟”是一种全能神灵的化身,具有在空中呼唤雷电的威力。印第安人以代表
期刊
今年3月2日,韩国国防科学研究所(ADD)在该所位于庆尚南道昌原市的实验场举行了3辆预生产型XK2“黑豹”主战坦克的出库庆祝仪式。韩国总统卢武铉和包括国防部长金章洙在内的国防部高级官员均参加了仪式并进行了讲话。卢武铉强调利用韩国自己的技术研制出像XK2“黑豹”坦克这样的一流武器装备显示了韩国的国防能力,而韩国国防发展局负责研制XK2坦克的官员金右汉则说:“我相信XK2要比其他任何坦克的性能都更好。
期刊
最近在美军彭德尔顿兵营网站上出现了这样的留言:“60年前没打过来的日本人现在要登陆了!”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自卫队于1月9~29日首次在该兵营与久经沙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举行代号“铁拳”的联合两栖攻击演习,切磋抢滩登陆、搜集情报等战术。      美军助日本特战队演习夺岛    海外媒体认为,这次联合演习有助手缺少实战经验的日本自卫队掌握“非对称作战”的技巧。从政治层面分析,日本正竭力营造美
期刊
俯览当今的全球海洋态势,亚洲海域特别东亚海域是一片非常敏感的水域,被一些国际防务专家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区”。东亚的日本和韩国又是世界造船业的龙头,两国雄厚的技术实力为发展大型作战舰艇提供了有力支持。  韩国海军1990年以来的装备建设计划,分为驱逐舰、潜艇、反水雷舰艇、两栖舰艇四大板块,其中又以驱逐舰发展计划为重中之重。到1999年,3艘3800吨级的KDX-1级驱逐舰——“广开土大王”号、“
期刊
犹太人把自己的国家——以色列称为“第三圣殿”,把陆军称为“圣殿的支柱”,装甲兵部队则是“支柱的基石”。在与阿拉伯国家的多次战争中,以色列装甲兵凭借性能不断提高的装备和娴熟的战术占据了优势。  从特拉维夫到耶路撒冷的高速公路旁,一个叫拉通(Latrun)的小镇上,坐落着以色列装甲兵博物馆(latrunArmorMuseum)。这座中东规模最大的露天军事博物馆,记录了以色列装甲兵的成长过程。在这座圣地
期刊
俄国和日本(上)    随着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以及苏日两军在远东对峙形势的恶化,苏联(俄国)和日本,将再度走到冲突的前台。在此,粗略审视一下这两个老对头,无疑是必要的。    (1)边缘民族  俄国和日本,有着截然不同的外在。  日本人,善于将小团体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依靠细节的积累,收取最终的总效。俄国人,则将一切都用来拼凑庞大的蒸汽压路机。虽然设计粗糙,但总是马力强劲。  日本人执著于民族的根
期刊
目前,澳大利亚要面对来自本地区的传统挑战,以及不对称条件下爆发战争的危险。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威胁,完成从国家建设到高强度作战等各种任务,澳大利亚对陆军的优先任务做了调整,使其更适应未来作战的需要。澳大利亚将通过军事转型,打造出一支更机动灵活、杀伤力更强、用途更广、具有更多组织模式的强有力的陆军。    澳大利亚陆军将逐步把装备研制的重点,从重武器平台转向用途更广、更灵活的模块式系统。除了新一代指挥
期刊
在近些年美国发起的几次局部战争中,空中力量无疑是美军取胜的重要功臣。在诸多耀眼的“明星战机”中,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并不太显眼;但是它通过电子干扰和压制手段有效地降低了美军参战飞机的战损率,作用和表现丝毫不亚于那些“大牌”战机。    电子战飞机的参战史    机载电子攻击任务的实施和专门部队的组建,应该回溯至越南战争。在1965~1968年和1972~1973年间,美军在越南发动了数次
期刊
摄影 张坤平 田 军 武向荣    看影视作品的常识是,千万不要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挂钩。可是我在看完中央一套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沙场点兵》后;却止不住联想的思绪。活生生的场景就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闪回——激烈火爆的演习场面、装甲集群的滚滚烟尘、“红蓝”双方的斗智斗勇、白桦林中的临时营地……当然还有热情的牧民、祝酒歌和手抓羊肉。我不禁想写一写看了《沙场点兵》后的回忆与联想。      朱日和训练基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