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至今乐山郭沫若故居完好地保存着两张成绩报告单。一张系嘉定府官立中学堂于宣统元年(1909年)5月28日所发,郭沫若时年16岁,读完了中学二年级。成绩单上的记载是:修身35,算术100,经学96,几何85,国文55,植物78,英语98,生理98,历史87,图画35,地理92,体操85。另一张成绩单系四川官立高等中学堂所发。郭沫若当时18岁,读完了该校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成绩是:试验80,品行73,作文90,习字69,国文88,英语98,地理75,代数92,几何97,植物80,图画67,体操60。从两张成绩单上的考试分数看,用我们现在的标准,郭沫若当时显然算不上优等生。通过计算,第一张成绩单平均成绩79分,包括国文、图画在内的3门功课不及格,最差的图画课仅35分。第二张成绩单上,图画、习字的成绩也很一般,倒是理科成绩如几何、代数等反而比较突出。不过,郭沫若后来终究没有成为数学家或医学教授,却成了大诗人、大书法家、大艺术鉴赏家,令那些“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的预言破灭。
家有读书郎,愁杀爹和娘。我们可以想象,郭沫若倘若是生活在今天的孩子,这样的成绩单怕是很难捧进家门的。身上留下严父“望子成龙”的掌印,受到一番棍棒教育不说,单是慈母那“恨铁不成钢”的悲伤哀叹,便足以令孩子坐卧不安,心神不定,将家庭的空气令人窒息。之后,父母们大抵会凭那两次优良的数学成绩就果断决策,令其专攻理科。差不多一个世纪过去了,此类剧目至今尚在众多家庭频繁上演,我们说不出是喜还是忧。
孩子试卷上分数的高低,与其日后成就的大小往往是划不上等号的,许多大有建树的时代骄子、历史伟人、科学巨匠年轻时并无骄人的成绩。大发明家爱迪生童年时因爱提问被小学开除,在家靠自学和母亲辅导,成为世界“高产”发明家;被称为“万能科学家”的钱伟长,在考北京大学时国语考了100分,而物理只考了8分,可他为了实现科技救国的理想,依然靠软磨取得了时任物理系主任的吴有训的同意,进入物理系深造。现代物理学巨匠爱因斯坦曾经被老师预言“做什么都一事无成”,后来创立相对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奖;200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上大学时物理课有过不及格的记录,是物理课的“差生”。英国首相布莱尔在中学时非常调皮,学习成绩一般,被校方认为是最差的学生,有一次他违反学校纪律,要不是他女友的父亲出面说情,早被学校开除。说到底,一个人在校的学业成绩的优劣,不能与将来作为的大小划等号。美国有人研究过200多人的成长和成才轨迹,发现事业有成者70%是在学校时成绩中等者,而不是成绩最优秀者。
前不久,中南大学的蔡言厚教授等人调查了560位“高考状元”的成才状况,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所谓的“高考状元”,今后未必都是社会的顶尖人才。相反,走出大学校园后迅速成为社会精英者,很少有人是高考成绩排行第一的。据报道,他们历时8个月,对1999年至2006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港澳台地区外)的共560名高考状元作了调查和研究。应当说,调查面是广泛的,数据是可信的。调查中写道:“最成功的人,一般在中学阶段成绩在班中第十名左右,而不是第一名。当然,更重要的一点,他们有创新精神,有冒险精神,绝对不是只懂解题、不懂得思考的书呆子。”
这一调查结果其实也可以理解,高考分数得了第一,不过是分数优势,却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面素质。一些“状元”,把全部精力用于解题、用于死记硬背。时间是一个常数,你把全部的精力都用于背书和解题,不免顾此失彼,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必然大受限制,而创造性思维,正是一位顶尖人才所必具的品质。如此,他们中间的许多人难以成为顶尖人才便不是偶然的了。这个研究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习成绩好,只能说明一个人智力不错,但不能就说将来一定大有作为,前程似锦,一帆风顺;学习成绩一般或者差点,将来不一定就一事无成,前途渺茫。中国在1 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曾出现过592位状元,但是真正有所作为的状元却不多,吴敬梓、蒲松龄都是落榜的人,但他们却创作了传世之作,蜚声中外。
如果当年郭沫若的父母看到儿子的成绩这么一般,或者对他打骂批评,或者失去教育的信心,那么这个天才的文学家也许就会夭折。现在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家长和老师急功近利,看不到孩子的潜在优势,也看不到孩子的可塑性和创造性,看短处多,看长处少,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不注意其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孩子考试成绩好,就把他们捧上天,认为孩子成功了,有出息了,为家长增了光;孩子考试成绩差,就挖苦批评孩子学习不努力,不给人争气,为家长丢了脸,将来不会有所作为。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误导孩子片面追求高的考试分数,重视智育,忽视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更为有害的是,这样会打击那些成绩一般和较差孩子的进取心,压抑其成才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在这种背景下成长的孩子,表面上看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心理上存在着障碍,稍微遇到点挫折就无法承受,甚至会去寻短见。当然,家长们把分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根本原因,还是应试教育在作怪。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要让孩子不要做人上人,不要做人下人,也不要做人外人,要让孩子做人中人。也就是说,要用一颗平常之心、现实之心看待孩子,不要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非常心态。笔者认为,为人父母者还是少点功利,多些宽容,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要客观地看待孩子的学业成绩,千万不要分数挂帅,搞唯分数主义和分数崇拜,以分数评价孩子的未来,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那么重。对于在校的学生而言,学业成绩优秀家长固然高兴,但是不要忘乎所以,而忽视孩子心理素质和其他能力、个性的培养,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防止出现高分低能;孩子成绩差些,家长心态要平和些,不以成绩看孩子,在引导孩子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更不要认为孩子没有希望了。要坚持因材施教,顺势而为的原则,克服应试教育的束缚,重视孩子个性的培养和潜质的开发,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只要孩子学习尽心尽力,健康成长,就应该表扬鼓励,这样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很有好处。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 石 炯
家有读书郎,愁杀爹和娘。我们可以想象,郭沫若倘若是生活在今天的孩子,这样的成绩单怕是很难捧进家门的。身上留下严父“望子成龙”的掌印,受到一番棍棒教育不说,单是慈母那“恨铁不成钢”的悲伤哀叹,便足以令孩子坐卧不安,心神不定,将家庭的空气令人窒息。之后,父母们大抵会凭那两次优良的数学成绩就果断决策,令其专攻理科。差不多一个世纪过去了,此类剧目至今尚在众多家庭频繁上演,我们说不出是喜还是忧。
孩子试卷上分数的高低,与其日后成就的大小往往是划不上等号的,许多大有建树的时代骄子、历史伟人、科学巨匠年轻时并无骄人的成绩。大发明家爱迪生童年时因爱提问被小学开除,在家靠自学和母亲辅导,成为世界“高产”发明家;被称为“万能科学家”的钱伟长,在考北京大学时国语考了100分,而物理只考了8分,可他为了实现科技救国的理想,依然靠软磨取得了时任物理系主任的吴有训的同意,进入物理系深造。现代物理学巨匠爱因斯坦曾经被老师预言“做什么都一事无成”,后来创立相对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奖;200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上大学时物理课有过不及格的记录,是物理课的“差生”。英国首相布莱尔在中学时非常调皮,学习成绩一般,被校方认为是最差的学生,有一次他违反学校纪律,要不是他女友的父亲出面说情,早被学校开除。说到底,一个人在校的学业成绩的优劣,不能与将来作为的大小划等号。美国有人研究过200多人的成长和成才轨迹,发现事业有成者70%是在学校时成绩中等者,而不是成绩最优秀者。
前不久,中南大学的蔡言厚教授等人调查了560位“高考状元”的成才状况,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所谓的“高考状元”,今后未必都是社会的顶尖人才。相反,走出大学校园后迅速成为社会精英者,很少有人是高考成绩排行第一的。据报道,他们历时8个月,对1999年至2006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港澳台地区外)的共560名高考状元作了调查和研究。应当说,调查面是广泛的,数据是可信的。调查中写道:“最成功的人,一般在中学阶段成绩在班中第十名左右,而不是第一名。当然,更重要的一点,他们有创新精神,有冒险精神,绝对不是只懂解题、不懂得思考的书呆子。”
这一调查结果其实也可以理解,高考分数得了第一,不过是分数优势,却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面素质。一些“状元”,把全部精力用于解题、用于死记硬背。时间是一个常数,你把全部的精力都用于背书和解题,不免顾此失彼,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必然大受限制,而创造性思维,正是一位顶尖人才所必具的品质。如此,他们中间的许多人难以成为顶尖人才便不是偶然的了。这个研究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习成绩好,只能说明一个人智力不错,但不能就说将来一定大有作为,前程似锦,一帆风顺;学习成绩一般或者差点,将来不一定就一事无成,前途渺茫。中国在1 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曾出现过592位状元,但是真正有所作为的状元却不多,吴敬梓、蒲松龄都是落榜的人,但他们却创作了传世之作,蜚声中外。
如果当年郭沫若的父母看到儿子的成绩这么一般,或者对他打骂批评,或者失去教育的信心,那么这个天才的文学家也许就会夭折。现在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家长和老师急功近利,看不到孩子的潜在优势,也看不到孩子的可塑性和创造性,看短处多,看长处少,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不注意其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孩子考试成绩好,就把他们捧上天,认为孩子成功了,有出息了,为家长增了光;孩子考试成绩差,就挖苦批评孩子学习不努力,不给人争气,为家长丢了脸,将来不会有所作为。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误导孩子片面追求高的考试分数,重视智育,忽视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更为有害的是,这样会打击那些成绩一般和较差孩子的进取心,压抑其成才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在这种背景下成长的孩子,表面上看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心理上存在着障碍,稍微遇到点挫折就无法承受,甚至会去寻短见。当然,家长们把分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根本原因,还是应试教育在作怪。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要让孩子不要做人上人,不要做人下人,也不要做人外人,要让孩子做人中人。也就是说,要用一颗平常之心、现实之心看待孩子,不要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非常心态。笔者认为,为人父母者还是少点功利,多些宽容,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要客观地看待孩子的学业成绩,千万不要分数挂帅,搞唯分数主义和分数崇拜,以分数评价孩子的未来,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那么重。对于在校的学生而言,学业成绩优秀家长固然高兴,但是不要忘乎所以,而忽视孩子心理素质和其他能力、个性的培养,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防止出现高分低能;孩子成绩差些,家长心态要平和些,不以成绩看孩子,在引导孩子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更不要认为孩子没有希望了。要坚持因材施教,顺势而为的原则,克服应试教育的束缚,重视孩子个性的培养和潜质的开发,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只要孩子学习尽心尽力,健康成长,就应该表扬鼓励,这样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很有好处。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 石 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