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的教学尝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yan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的核心内容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其实质是一部近代西方政治简史。基于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的具体分析,本文作者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尝试。
  关键词: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历史教学 教学尝试
  
  一、课标要求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国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二、单元内容
  
  本单元由三课组成:《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和《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共列出三方面的内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由此可见,本单元实质是一部近代西方政治简史。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由于各国具体国情不同,所以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的时间不同、模式不同,特点也就不尽相同,因此教材有针对性地选择了英、美、法、德四个典型国家进行阐述,揭示了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性与区别。
  
  四、学情分析
  
  本单元涉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德意志统一等众多重大历史事件,涉及《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国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等重要文件,还涉及议会、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联邦制、邦联制、共和制、总统制等政治概念。但是学生基本上没有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体系,也缺乏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
  
  五、教学探索
  
  基于学生现有知识与能力水平,要上好本单元,落实课标要求,难度很大。为此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探索:
  1.了解政治,学好历史。
  (1)政治制度(political institution)。
  政治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狭义的政治制度主要指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
  (2)资产阶级代议制。
  又称议会制或国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
  (3)国体和政体。
  国体:即国家性质,指一个国家中哪个阶级是国家的统治阶级。如美国的统治阶级是资产阶级,美国的国体是资本主义;中国的统治阶级是无产阶级,中国的国体是社会主义。
  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的,代表国家行使权力以实现统治阶级任务的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体制。目前资本主义国家政体主要有两种: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如英国采用君主立宪政体,美国采用民主共和政体。
  君主立宪制: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以君主(国王、皇帝等)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受到了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分享权力、互相妥协的产物。其形式有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两种。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如英国,从法律上看,英王是“一切权力的源泉”、“国家的化身”,但实际上英王的权力虚有其表,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则由君主任命对自己负责的内阁,直接掌握行政权,而由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主对议会通过的法案有否定权,可见真正的立法权实际上不在议会。1871—1918年德意志帝国,就实行的是这种“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
  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共和制主要有两种: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这两者的根本区别是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议会制共和制的议会是国民的代议机关,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等权力,议会制共和制的总统只拥有虚位,没有实权。总统制共和制的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总揽行政权力,统率三军。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
  (4)国家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的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按照一定原则来划分国家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国家外部总体形式。现代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两大类:单一制国家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单位或自治单位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复合制国家是指由两个或多个成员国联合组成的联盟国家或国家联盟。近代复合制国家主要有邦联和联邦两种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与政权组织形式共同构成了国家形式。
  2.画示意图,理清关系。
  在学习《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要求学生结合《权利法案》或《美国1787年宪法》的具体条款,分别绘制出英国、美国国家政权运转机制示意图,并对示意图作出解释,请其他学生点评,加深对两国政体的理解。
  3.填充表格,探究异同。
  (1)对比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制。
  比较项目:经济基础、国家性质、国家权力中心、司法权、国家元首是谁、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国家元首有无任期、国家首脑有无实权、政府首脑是谁、政府如何产生、立法权在哪里、议会与政府的关系等。
  (2)对比法兰西共和国和德意志帝国。
  比较项目:国家元首、行政机构、立法机、政体形式等。
  (3)对比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
  比较项目:权力中心、君主权限、内阁产生途径等。
  (4)对比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总统制与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比较项目:国家元首、元首产生方式、元首任期、元首有无实权、政府首脑、政府产生方式、国家权力中心、行政权归属、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立法权归属等。
  4.角色扮演,感悟历史。
  (1)《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角色扮演。
  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分别由一名学生担任议长、首相、国王三个角色,其他同学作为他的后援团。三位同学分别就议会、内阁、国王的职能、权限作介绍。议长的发言是:议会人员的构成和权限。首相的发言是:我是如何当选的,我有哪些权力。国王的发言是:我是怎样当上国王的,我有哪些权力。
  (2)《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角色扮演。
  每组由一名学生分别扮演参议院议长、众议院议长、总统、联邦法院最高大法官四个角色。他们要接受15位事先安排好的“小记者”的采访,就自己的当选方式、任期、职责等答记者问。
  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新兵,只有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勇于实践,才能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高校历史教学普遍引入了多媒体教学的情况下,充分结合传统历史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的优势,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加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 高校历史教学 传统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近几年来,许多高校已普遍引入了多媒体教学,各个学科都积极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活动,历史学科也是如此。多媒体教学比起传统教学方式来,具有以下优点: 
一、信息技术课教学难的问题分析    信息技术课以前称为计算机课,在我国部分中小学的开设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自从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以来,各地中小学纷纷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但是作为一门新兴课程,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个性化学习需要难满足  今天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是
摘 要: 《基础会计》是我校财会专业开设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中高级会计人才所必备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会计和有关管理课程奠定基础。针对该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中的实践,本文作者对如何解除中职生学习专业课的畏难心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了探讨,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教学方法和体会。  关键词: 《基础会计》 中职生 教学方法    
通过对思想品德教育目的的层次划分,思想品德教育目的更趋于实际的个人和社会发展,也使得思想品德教育目的有了具体化实现的可能。但是,要真正使思想品德教育目的更具操作性,还需要对思想品德教育目的进行目标细化。  目的与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目的是由人的主体意识、价值观念、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相对于目标,它在实践各阶段中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和稳定性特征。而目标则由形成目标的条件与人的意志所决定,
2005年秋,高中新课程已在南京市全面推行。近几年来,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尝试,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供大家商榷。    一、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拉近学生与思想政治的距离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和特点。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生活,领悟一些基本特点。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
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与学融会贯通,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利用新颖的导课艺术,教师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积极地参与学习,激发起求知的欲望。以境入情、生动导入的方法很多,以下主要介绍几种常用
新教材粤教版《思想品德》,版式新颖、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小链接”材料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具有知识性、典型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如果教师能加以科学地利用,就会极大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一堂课的开始往往先进行导入,导入虽然只有几分钟,但它常常会影响整堂课的质量。“情境导入法”是常见的一种导入形式。但是,情境材料从何而来?渠道当然是多种多样的。而利用“小链接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教育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特征。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教师进行空泛的理论说教,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对这一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有厌烦、逆反、排斥心理,从而使思想品德课的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给思想品德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带给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
由于种种原因,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发挥,普遍对政治课缺乏兴趣,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缺乏互动,课堂不和谐。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我们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建立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课堂,使得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生为本,构建和谐课堂,政治课堂教学才能焕发生机。要构建和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