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写作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118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写文章通常是按记叙文写作的常规模式(按起因——经过——结果顺序写)来构建的,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便于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但它也有缺点,就是不便于自由表达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观点,不便于把情感写细,把观点说透,把文章写深入。进入高中后,同学们的情感更细腻、更丰富了,其思想也更活跃了,要灵活深入地阐释自己的思想观点就必须改变原有的写作模式,就需要学习“以联想为核心”的散文写作和“以观点为中心”的议论文写作。但是这两种写作都不太好把握分寸,容易走进散漫作文或套路作文的误区。例如写散文时有些同学泛泛而谈,结果成了肤浅不感人的“杂文”,写议论文成了随心所欲的“四不像”文章或片面追求形式的“新八股文”。
  怎样写才能使文章既精要广博又深入感人呢?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研读了一批优秀散文和经典议论文,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内在的合理结构(思路),都有“点、线、面”的合理搭配,因而笔者提出了进行“点、线、面”写作训练的设想。何为“点、线、面”写作呢?就是文章由一个点开始生发,并由这个点拓展成“线或者面”来结构完篇。在拓展时,我们可以通过对“点”的内涵分解拓展写成议论文(议论文把一个中心论点分解为几个分论点,即从几个方面展开);也可以通过对“点”的联想拓展(散文由此点联想到彼点,连点成线导出我们要表达的情感主旨)来写成散文。
  “点、线、面”写作究竟是怎么操作的呢?
  我们产生写文章的念头,是因为生活中的某一点触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被感动了,需要表达心中的情感,通过向人倾诉来引起共鸣;或者某一点引起了我们对社会或人生的思考,我们有了思想,需要别人去认同我们的观点。这就是平时写作的缘由,也就是笔者所说的“点”。以《背影》为例,父亲坚持穿过铁路去为自己买橘子的艰辛镜头打动了朱自清,他被父亲深沉的爱感动了,于是从这一点出发,他想起了父亲关爱他的种种生活细节,写出了《背影》一文。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镜头就是“一个有价值的点”,在写作上叫做“動情点”。动情点是写作中最珍贵的东西(要感动读者,首先要感动作者自己),它是写好文章的开始。生活中的动情点还有很多:一片枯叶的飘零能让人想起生命的终结,引发无数文人墨客对人生的感慨;一个微笑让我们想起生活中带给我们温暖的一系列人物和生活场景,感受到生活的甜蜜;一轮明月勾起了我们思乡的情怀……
  除了动情点外,还有“启思点”。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悲喜剧”,悲剧让我们思考造成悲剧的原因,喜剧让我们去探究别人欢乐的源泉;社会的种种不公或反常现象也会引发我们思考,激发我们去构想合理的社会结构、秩序,思考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作文的某一个话题引导我们去思考、去认识这个话题的内涵,确立我们的观点。上述这些都是“启思点”。“动情点”是写抒情散文的开始,“启思点”是写议论文的开始。我们的文章就应该从上述有价值的“点”出发,而不是按照某种模式套路进行写作,更不能为了叙述事件的经过而忘记了我们最想表达的情感和观点。
  一个好的“点”能感动作者,却不一定能感动读者,因为别人与你笔下的人物并无感情,不了解你与笔下人物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作背景),未能与之产生情感共鸣。一个观点,你觉得很新颖,很有价值,但读者没有你的生活经验,不了解你这观点是怎么得来的,有什么新奇处,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很可能会觉得它价值不大。因而我们要想感动人,就必须把所有感动我们的细节全部展现出来,形成感情的“集束炸弹”,让读者的心不再平静,让他们跟随你描述的镜头和你一起哭、一起笑。要说服读者,就要把你的观点的种种新颖处,有价值处铺展开来。这就需要把一个点铺展成一条线或多个面,就需要让读者多了解你笔下人物的可爱之处,多层次地解读你的观点的内涵。
  由“点”铺展到“线、面”有许多技巧,不同的技巧就形成了不同模式不同风格的文章。在铺展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文章整体结构的安排,也要考虑局部细节的搭配。
  以散文为例,我们可以以某个词为中心,进行古今联想,深入挖掘其内涵来表达我们的情感认识。例如,秦牧所写的《土地》一文就是由“土地”这个词古今中外联想开去,想到“晋国重耳流亡故事、皇帝封疆仪式、乡井土、抗击侵略者、入殓仪式”等与土地相关的细节来表达作者对土地的珍爱对祖国的热爱的。我们也可以由物及人、由小到大逐层深入来表达我们的情感观点。杨朔的《荔枝蜜》,就是由蜜蜂的奉献精神联想到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进而想到千千万万新中国的建设者,作者借此来赞美像蜜蜂一样无私奉献,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人。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由景及情、由正及反、由一个到一类进行联想来铺展成文,也可以纵横发散,运用多种联想方法来演绎成文。
  议论文的“引——议——联——结”模式也是按“由点到线面”的结构展开的,只不过它是“由此点联想到彼点”罢了。同散文比较,它最后的落脚点是在观点的现实应用上,它的表达方式是以议论为主的,而散文最后的落脚点在抒情主旨上,以抒情为主。
  议论文的并列式思路、递进式思路、正反对比引申式思路以及辩证统一的论证思路都是由“一点”(中心论点)到多点(多个方面)进行联想的。
  相比散文而言,议论文“点”的联想受到了束缚,因为议论文讲究思维严谨、论证严密,所联想的点必须紧扣中心论点,必须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各个分论点必须互相配合,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而散文的联想拓展则自由得多。
  从文章局部的展开来说,我们要想感动读者,就必须写好感人的生活片段和感人的生活细节。有了动情点就要把这个点展开,让它成为立体的生活画面,让读者更好地去了解这个动情点。如《背影》中父亲爱“我”是个动情点,但是父亲是怎样表达对“我”的爱呢,我们必须扩展成面(多侧面的生活画面)来感染读者。文章讲了这样几个层面,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之时,父亲首先想到的却是安慰我,“一心为我”体现了父爱的深沉,这是买橘子这一感人画面的“背景面”。第二层面,月台高,父亲胖,穿过铁道异常艰难,但父亲硬要自己去,这一层面直接体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催人泪下。第三层面是父亲反复交代茶房,嘱咐我写信,以及尽到父亲责任后他轻松的神情,这些让我们感到父爱之细、之切,产生感情的共鸣。
  议论文也一样,一个观点必须由多个鲜活可感的人物事迹来证明,才能让我们觉得这个观点有普遍性(不是片面的偏见或主观臆想),形象可感,有说服力。当然,议论文段落中的说理远非“点和面”的结合这么简单,还要考虑分析语言和事例的搭配。点和面的完美结合使我们思想观点和生活画面交织在一起,会让读者在形象中去生情悟理,我们的文章也因此有了感染力和说服力。
  “点、线、面”结合进行写作是门学问,需要我们去探索。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多读、多思、多悟,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写作模式,写出丰富、精要、深刻、感人的作品。
  【作者单位:湖北省公安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这个职业光辉而神圣,高尚而光荣,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艰巨任务。而师德修养是教书育人的前提和起点。所以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优秀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履行人民教师的职责:爱岗敬业,廉洁从教,服务于人。  关鍵词:师德;爱生;敬业;廉洁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都是对教师师德最高境界的讴歌。这些美丽光环的背后,体现的是社会对
期刊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的这句名言常常被引来论证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不能耍小聪明,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为伊消得人憔悴”。殊不知,这名言后面还有强调:“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重要。”这恰好证明了灵感的重要。2011年4月1日《新華每日电讯·留声机:爱迪生发明,伯林纳改进》一文的按语写道:“历史上有些发明并不是刻意研究出
期刊
三、字义  在字义方面,笔者主要关注词语尤其是成语意义的变化。其意义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新版词典新增加了不同的意义;二是同中有异,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相关的含义。现将发现的变化一一罗列:  1.不温不火:以往只有成语“不瘟不火”,意思为“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而“不温不火”则被视为字形误写;而新版词典中明确收入了“不温不火”,意思为“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这个新变化对字形和成语
期刊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通过诵读来进行沟通与加强。语文教学是所有教学活动中最生动、最形象也最富有激情的,“情感教育”“愉快教育”本来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应有之义。如果教师披文入情,营造出一种愉悦动情的教学氛围,就能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诵读来进入这种境界,领会到其中的意蕴。它要求语文教师的范读与学生的读形成有机的共鸣箱,让学生提前进入到理解课文感情的行列。  维果茨基曾指出:教育的
期刊
阅读可以使学生摆脱成绩不良的状况,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阅读不仅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还能使其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丰富了学生写作的技能和技巧。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喜欢阅读,爱上阅读呢?笔者认为: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保证。  一、指导学生选择读物  书籍如朋友,须慎重选择。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糟。我们必须学会选择有价值,适
期刊
题记:课标里多次提到“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图表达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面对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假、大、空的文章,笔者对作文教学束手无策。一袋普通的糖果及一个意外的活动让笔者看到了学生真情流淌的日记,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周四下午的第一节课上班里传出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同学们在干什么呢?什么事情让他们这样激动?  原来是同学
期刊
内容提要:低段学生的语言特点以及儿歌特点决定了儿歌是对低段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指导的优选形式之一,对儿歌的教学教师可以采取唱、读、诵、做、编等多种形式,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低段学生;群文阅读;儿歌  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正是这种养料。阅读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50万字
期刊
四、结合传统节日,体验经典文化情结  中华传统节日是华夏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教师应教导学生记住这些传统节日,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内涵及意义,并永远传承下去、每当节日到来的时候,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一些纪念活动,向学生讲述节日的来龙去脉,梳理、整合有关节日的诗文,讲述我国传统节日
期刊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时的探索、发现、刨根问底,虽然稚气可爱,却反映了学生希望了解外界奥秘的求知欲望。在习作课上写童年趣事时,教师应怎样指导才能促使学生写出趣意呢?  一、聚焦有趣,生动描述  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审题,从题目来看,这是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习作,而且这件事不是随便的一件事,而是发生在童年里的一件“趣”事。童年是最快乐的时光,与父母的亲情、同伙伴的友情同样很有趣,是一种“情趣”。在动笔之前教师
期刊
《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③)开篇写梁惠王自夸“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并以“移民”为例证明邻国“无如寡人之用心”。梁惠王虽“勤政”,却效果不佳,因此问孟子“何也”。孟子对答:“王好战,请以战喻。”并以“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问梁惠王的看法,梁惠王马上回答“不可”。接着孟子说:“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有從教者认为,这里的文意似乎有点不顺畅:既然梁惠王说不可以五十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