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成为一名社工,就要有做一名优秀社工的理想。而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工,不仅需要具备个案工作者所需的素养,还要灵活掌握个案工作的技巧。个案工作与小组、社区工作不同,更加关注案主个人的内心,是生命影响生命的工作。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在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施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因此,学习弗洛伊德理论对个案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着重阐述弗洛伊德的人格三分说、人格发展理论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关键词:弗洛伊德;理论;影响
中0图分类号:C914 文献标识码:A
在个案社会工作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种理论都对它产生了影响,影响最大的就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接下来,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其理论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分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的部分,包括各种原始的欲望和本能的冲动,如性欲、食欲、求生欲和攻击欲、依赖欲。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是在幼稚和未成熟状态下所采取的行动原则。“自我”具有现实感,遵从将欲望延期执行的现实原则,使用各种防御机制处理内心的焦虑。人格结构的有一个构成成分“超我”是从4~5岁开始发展的。“超我”具有评价和批判“自我”、限制“本我”的作用,有了“超我”的存在,人才不会做出违反社会公德的事情。
了解了弗洛伊德的人格三分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案主的问题,明确案主的人格结构。在下面的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就可以利用弗洛伊德的人格三分说来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案例:案主李某,女,今年18岁,初中文化程度,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喜欢独处。案主在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优异,一直被老师同学所喜欢。初一下半学期开始就经常称头晕,不去上课,可经医生检查一切正常。初三勉强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跨入校门。平时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电视,比较喜欢卡通片,也照着漫画书上画漫画玩,可画得不怎么样,也从不敢把自己的画给别人看。案主初中毕业后不再上学,父母怕她到外面学坏,也不让她出去结交同伴,使她更加孤独。
案主的现状就是由于其超我过强,对自己要求过高,而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自我无法达到这种要求,于是产生了一些自卑的情绪。案主在小学的时候,受到大家的喜欢,可是初一以后,一切就变了,漫画画得不好,不敢给别人看,父母对自己失去信心等等。这些现实与案主以前的内心想法不一致,小学的经历让她对自己充满信心,可是如今,现实却给了她一个重重的打击。这就是自我与超我的冲突。超我与自我之间的这种差距越大,这种自卑情绪就会越强烈,在过度的自卑情绪压抑下,必然会导致一些非正常的思想,产生一些非正常的行为。了解了这些后,社会工作者就可以利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和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来改善案主的生活环境,树立其对自我的成功认同感,从而增强案主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
由此可见,弗洛伊德的人格三分说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在实务领域中确定案主的问题,从而运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成人人格的本质在生命的最初五六年内形成,尽管有些人进入成年期,人格似乎与小时候不同,但其人格的根基在生命的早年已形成了。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每个人在童年期都要经历一系列的心理人格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孩子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口唇期,这个阶段大约跨越生命的前18个月。在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会被婴儿放进嘴里。儿童长到18个月后,进入肛门期。这一阶段儿童入厕训练的创伤,会导致肛门期人格的形成,如过分的爱整洁(洁癖)、固执、吝啬都属于肛门期人格特征。儿童到了六岁,进入生殖器期,这一阶段的儿童大多有俄狄甫斯情结,潜伏期是指从6、7岁到12岁的小学期间,在这一时期,孩子对性的兴趣和活动不明显,可是,他们比以前更加认同同性父母,明显的趋向于男性化或女性化。青春期是儿童期结束后开始转入成人的人生过渡期,这一时期,会发生与父母的分离——个体化,青少年的注意力会从父母那里转移到朋友那里,开始和异性交往,形成很强的性身份。
弗洛伊德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论述,说明了儿童早期的经历对其成年以后的人格特征、行为方式、思维方法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个案社会工作者在对一些案主的问题进行分析时应该追溯其早年的经历。
案例:一位20多岁的女孩因忧郁寡欢接受精神分析。她穿的像一个男孩,大学四年里,她几乎都是这样穿戴。就连喝酒也胜过男生。大家送她绰号“中性”。长大后,产生过对异性的恋情,可是总觉得别扭或无法忍受对方的接近。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位案主现在饿状况与她在生殖器期没有处理好俄狄浦斯情结有关。后来得知,她的父母一直盼望生个男孩,却始终未能如愿。她是家中5个女孩中的长女,父亲对她特别疼爱。一次钓鱼时,父亲呆呆地望着她,伤感地说:“你要是个男孩该多好。”从此,她的行动像个男孩,她想成为父亲心中的儿子。了解了这些后,个案社会工作者就可以在治疗时,将案主的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一起考虑进来,采用家庭治疗模式。
由此可见,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在个案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中,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弗洛伊德理论对于个案社会工作者来说,相当于一个“法宝”,我们要好好利用它。它在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施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著.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九州出版社,2003:7
[2]许莉娅主编.个案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
关键词:弗洛伊德;理论;影响
中0图分类号:C914 文献标识码:A
在个案社会工作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种理论都对它产生了影响,影响最大的就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接下来,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其理论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分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的部分,包括各种原始的欲望和本能的冲动,如性欲、食欲、求生欲和攻击欲、依赖欲。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是在幼稚和未成熟状态下所采取的行动原则。“自我”具有现实感,遵从将欲望延期执行的现实原则,使用各种防御机制处理内心的焦虑。人格结构的有一个构成成分“超我”是从4~5岁开始发展的。“超我”具有评价和批判“自我”、限制“本我”的作用,有了“超我”的存在,人才不会做出违反社会公德的事情。
了解了弗洛伊德的人格三分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案主的问题,明确案主的人格结构。在下面的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就可以利用弗洛伊德的人格三分说来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案例:案主李某,女,今年18岁,初中文化程度,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喜欢独处。案主在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优异,一直被老师同学所喜欢。初一下半学期开始就经常称头晕,不去上课,可经医生检查一切正常。初三勉强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跨入校门。平时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电视,比较喜欢卡通片,也照着漫画书上画漫画玩,可画得不怎么样,也从不敢把自己的画给别人看。案主初中毕业后不再上学,父母怕她到外面学坏,也不让她出去结交同伴,使她更加孤独。
案主的现状就是由于其超我过强,对自己要求过高,而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自我无法达到这种要求,于是产生了一些自卑的情绪。案主在小学的时候,受到大家的喜欢,可是初一以后,一切就变了,漫画画得不好,不敢给别人看,父母对自己失去信心等等。这些现实与案主以前的内心想法不一致,小学的经历让她对自己充满信心,可是如今,现实却给了她一个重重的打击。这就是自我与超我的冲突。超我与自我之间的这种差距越大,这种自卑情绪就会越强烈,在过度的自卑情绪压抑下,必然会导致一些非正常的思想,产生一些非正常的行为。了解了这些后,社会工作者就可以利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和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来改善案主的生活环境,树立其对自我的成功认同感,从而增强案主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
由此可见,弗洛伊德的人格三分说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在实务领域中确定案主的问题,从而运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成人人格的本质在生命的最初五六年内形成,尽管有些人进入成年期,人格似乎与小时候不同,但其人格的根基在生命的早年已形成了。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每个人在童年期都要经历一系列的心理人格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孩子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口唇期,这个阶段大约跨越生命的前18个月。在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会被婴儿放进嘴里。儿童长到18个月后,进入肛门期。这一阶段儿童入厕训练的创伤,会导致肛门期人格的形成,如过分的爱整洁(洁癖)、固执、吝啬都属于肛门期人格特征。儿童到了六岁,进入生殖器期,这一阶段的儿童大多有俄狄甫斯情结,潜伏期是指从6、7岁到12岁的小学期间,在这一时期,孩子对性的兴趣和活动不明显,可是,他们比以前更加认同同性父母,明显的趋向于男性化或女性化。青春期是儿童期结束后开始转入成人的人生过渡期,这一时期,会发生与父母的分离——个体化,青少年的注意力会从父母那里转移到朋友那里,开始和异性交往,形成很强的性身份。
弗洛伊德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论述,说明了儿童早期的经历对其成年以后的人格特征、行为方式、思维方法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个案社会工作者在对一些案主的问题进行分析时应该追溯其早年的经历。
案例:一位20多岁的女孩因忧郁寡欢接受精神分析。她穿的像一个男孩,大学四年里,她几乎都是这样穿戴。就连喝酒也胜过男生。大家送她绰号“中性”。长大后,产生过对异性的恋情,可是总觉得别扭或无法忍受对方的接近。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位案主现在饿状况与她在生殖器期没有处理好俄狄浦斯情结有关。后来得知,她的父母一直盼望生个男孩,却始终未能如愿。她是家中5个女孩中的长女,父亲对她特别疼爱。一次钓鱼时,父亲呆呆地望着她,伤感地说:“你要是个男孩该多好。”从此,她的行动像个男孩,她想成为父亲心中的儿子。了解了这些后,个案社会工作者就可以在治疗时,将案主的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一起考虑进来,采用家庭治疗模式。
由此可见,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在个案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中,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弗洛伊德理论对于个案社会工作者来说,相当于一个“法宝”,我们要好好利用它。它在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施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著.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九州出版社,2003:7
[2]许莉娅主编.个案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