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秀章:人间真爱处处在,养子养父爱如海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96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秀章,男,现年82岁,杞县工商局退休职工,高阳镇顿屯村人。曾任杞县苏木乡工商所所长、高阳镇工商所所长、县工商局办公室科员。石秀章是一位有着61年工龄和党龄的好干部、好党员,荣获县物价局、县工商局多项荣誉。在本职工作以外,这位老人背后,却有着一段让世人为之敬佩的经历。
  1977年12月末的一个傍晚,在高阳工商所忙碌了一天的石秀章下班途中,听到路边传来微弱的婴儿哭声,循声望去,发现路边的一个布包里有一个不足月的婴儿。“这么冷的天气,谁这么狠心丢弃这个婴儿啊?”石秀章赶紧上前把孩子揽在怀里,抱着发烧的孩子打听了一圈,却没有人知道孩子的来历。“这可怎么办?没人哺育这个孩子他会没命的!”石秀章在遗弃孩子的地方留下联系地址后,把孩子抱回了家。有着4个闺女的石秀章和老伴张志英细心照料着捡回的这个男婴。很快孩子烧退了,小脸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然而一个月过去了,却没有人来认领这个男婴,石秀章老两口商量后,毅然决定承担起抚养责任,并为这个弃婴取名为石涛。
  两年后,石秀章、张志英夫妇从幸福转变成了担忧—石涛不仅不会说话,还不会走路。经医院检查,确诊为痉挛性四肢瘫,是脑瘫中比较严重的一种类型。尽管诊治医生说没有特别好的办法治疗脑瘫,但石秀章和老伴仍抱着希望往返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医院为石涛治疗,民间的土法,中医的汤药,针灸理疗,为了给石涛医治,石秀章想尽一切办法,卖掉节省下来的粮食,花光了多年的积蓄,面對父母不惜举债去医治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病残弟弟,几个闺女也对父母的做法有了不解和埋怨。
  多方求医见效甚微后,石秀章听从了专家的建议,采用物理治疗。他们天天拉着石涛的小手练习走路,还买来图画、书本,让他看、给他念,不断开发他的智力。石秀章、张志英关心非亲生脑瘫儿的事迹感动了顿屯小学的陈老师。因为住在同一个村,陈老师便腾出时间教石涛认字、读书。石涛10多岁时,虽然说得不太流利,但是能够读书看报了。石涛记忆力非常好,能够记住熟记邻居的电话号码,还有家中的一些事情,石涛总是能及时提醒爸爸妈妈。
  俗话说“血浓于水”,但是,在石秀章老人与收养的脑瘫弃婴石涛面前,这句话又多了一份诠释。节省的钱,石秀章舍不得为自己和老伴添新衣服,总是给石涛买新的,让孩子穿得干干净净;买点肉改善生活,总是先让石涛吃好。就是这样一个原本没有任何关系的家庭,却演绎了人世间超越亲情的大爱人生。一天看不到爸爸妈妈,石涛会闷闷不乐,看着年迈的父母为自己付出,石涛内心很痛苦,为了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石涛经常在吃饭时减少自己的饭量和喝水,为的就是减少去厕所的次数,减轻爸妈的负担。就是这样艰辛又幸福的生活日复一日,慢慢地石涛已到中年,石秀章、张志英夫妇成为了两鬓斑白的老人,再加上两位老人都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多种老年性疾病,照顾石涛成了两位老人难以承受的负担。
  2013年冬天,石秀章老伴张志英突发脑溢血住院治疗。家庭的重担全落在了石秀章一人身上。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得知了石秀章老人的感人事迹后,及时协调有关部门,出资将石涛安置在县里一家老年公寓生活。杞县畅想未来志愿者协会也及时与石秀章老人和石涛建立帮扶关系,长期为其家庭奉献爱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难。
  尽管与石涛分开住了,但是石秀章牵挂石涛的心从未停下,每隔两天老人就会到老年公寓给他送去可口的水果、点心,与孩子唠唠家常。如果隔一段时间看不到石秀章,石涛就会问公寓的服务人员:“爸爸咋着了?咋不来了?”当工作人员给石秀章打去电话,听到了爸爸的声音石涛才安下心来。
  人间真爱处处在,养子养父爱如海。“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石涛该咋办?今后的生活起居谁照顾?”此事成了82岁高龄石秀章的心病。
其他文献
纪念园里  村民自发捐款80多万为他建园铸像  2011年5月7日,在考察抱犊寨景区时,马海明因车祸不幸去世。第二天他的追悼会在潭头镇举行,重渡沟的全体村民、栾川各景区的工作人员以及马海明的亲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形成了1.8万人的送葬队伍。  在马海明去世100天的时候,群众自发捐献80多万元,为他建了这个纪念园,马海明铜像建成那天,5000多名群众赶来祭奠他。每逢他的忌日和清明节时,都有群众为他
期刊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1844年8月底,恩格斯到访巴黎,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人并肩开始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并结成了深厚的友谊。马克思写了《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份手稿直到1933年才被发现并发表,被称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5年,马克思参与编写《前进周刊》,在其中对德国的专制主义进行尖锐的批评。普鲁士政府对此非常不满,并要求法国政府驱逐马克思。同年秋,马克思被法国政府派流氓殴打,
期刊
他是一个坚韧不拔的创业者,与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勇于探索,艰苦奋斗,将企业经营得风生水起;他是一个无私奉献的慈善家,几十年来坚持献爱心,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为社会公益事业添砖加瓦;他更是一个卓尔不凡的弘孝人,持之以恒践行孝德,善待父母,敬老爱亲,凭孝文化的力量造福中原。他就是河南德瑞佳照明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州市工商联照明灯饰商会会长、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曾氏孝文化委员会理事长曾平。  自德瑞佳照明公司
期刊
编者按:  本文作者系河南省慈善总会秘书长。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河南省慈善总会于1月25日(正月初一)紧急启动“防控疫情、共克时艰”慈善募捐项目,倡导动员社会力量捐款捐物,助力打赢生命保卫战,是全国最早开展抗疫慈善募捐的省级慈善会之一。  在其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作者跟省慈善总会干部职工一起,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每天加班加点,多方奔走募集善款,想方设法筹募、抢购医用应急防护物资,并克服种种困难,
期刊
7月11日,汝州市汝南街道粪堆赵村第七届敬老饺子宴在村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开席,热乎乎的传统美食,既暖胃又暖心,欢声笑语中孝道之花悄然绽放。  中午12点,随着十几盆热气腾腾的饺子的出锅,粪堆赵村孝亲敬老慈善饺子宴也正式开席。按照惯例,在开席前,潘进伟带领村两委成员及志愿者举行了孝善宣誓:“从今天起,有钱尽着父母花,好饭尽着父母吃,好衣尽着父母穿,好房尽着父母住,好景尽着父母看。” 有村民感慨道,
期刊
6月29日,为了庆祝党的第98个生日,尉氏县水坡镇横堤村党员群众齐聚一堂,以手工饺子宴为媒介,共度了一次党的生日,广大党员干部以“不忘初心”为主题重温了自己的人生信仰。  为了让村里70岁以上的116位老人和全村63名党员一起吃着饺子庆祝党的节日,横堤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筹措资金,组织人员布置会场,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们早早起床,买来了猪肉、白菜、面粉等食材。一听说横堤
期刊
7月2日,杞县傅集镇吕寨村举办敬老孝老饺子宴和村民考察团活动。杞县县领导朱家波、赵海宏、关亮、吕存伟参加活动。  杞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長关亮在致辞中指出,开展敬老孝老活动是促进家庭和美、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希望傅集镇在脱贫工作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夕,继续发挥革命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传承良好家风、弘扬美好品德,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再创佳绩,在脱贫攻坚路上再创辉煌。  活动
期刊
7月8日,农历六月初六,新郑市在具茨山风后岭轩辕庙前,举行第二届中华父母节暨己亥年恭拜黄帝嫘祖仪式。  本次活动由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河南省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共新郑市委宣传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新郑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新鄭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郑市妇女联合会、具茨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管委会等单位承办。  具茨山上满目青黛,轩辕庙前彩旗招展,嫘祖宫前颂歌飞扬。祈福九时五十分,恭拜黄帝
期刊
政府有作为,老人更幸福  在西华县奉母镇,随意走进一个村庄、一户人家,随机找一位老人聊聊天,他们都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老人幸福度和满意度提升,源于多年来当地弘扬孝道文化。  奉母镇以打造孝道文化名镇为立足点,把孝道文化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让孝道文化活在生活中。  该镇行政村以村组为单位,以相邻的街坊邻居为主体,积极创新联户尽孝模式,组成关爱留守老人和孤寡老人的队伍,每月的20日、30日开展走访
期刊
6月27日上午,豫东孝心第一村—睢县胡堂乡李窑村举办第十三届孝道文化节。  洛阳志愿者书画院的书画家们来到现场,为当地村民义务创作书画作品。此前,该院50名书画家用半月时间为李窑村创作书画作品220幅。  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河南花城办公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会群出席活动并讲话。他们夫妇当场为李窑村捐赠柜子30个,用于奖励李窑孝贤家庭。  经过十三届孝道文化节的活动历练,李窑村干部群众的素质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