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豆病虫害的发生会影响大豆的产量与品质,而且病虫害近年来有加重趋势,做好大豆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势在必行。本文对为害大豆生产的主要疾病及害虫进行了概述,并提出防治这些病虫害的主要技术措施,以期为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6-28-2
北方大豆主要病虫害有根腐病、胞囊线虫病、霜霉病、褐斑病、灰斑病、细菌性斑点病、病毒病、食心虫、根潜蝇、蚜虫等。
1 大豆根腐病
1.1 病原菌及为害症状
1.1.1 病原菌 大豆根腐病可由镰刀菌、丝核菌、腐霉菌等多种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为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越冬。
1.1.2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主根。病斑褐色至黑褐色,呈梭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皮层腐烂,重者侧根和须根脱落,主根变成秃根。叶片变黄,植株矮化,分枝少。
1.2 流行條件
1.2.1 连作发病重 病菌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连作使土壤中病菌数量增多,发病重。
1.2.2 土壤类型 粘重土壤和通透性差的白浆土发病重。
1.2.3 土壤温湿度 土壤温度低发病重。土壤含水量大,特别是低洼湿地,大豆幼苗长势弱,抗病力低,易受病菌侵染,发病重。
1.3 防治措施
1.3.1 合理轮作 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
1.3.2 药剂防治 ①利用含有多菌灵、福美双的大豆种衣剂包衣。②多福混剂拌种:每100公斤种子,用50%多菌灵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各200克进行湿拌种。③适乐时加阿普隆拌种:每100公斤种子用2.5%适乐时乳油150毫升,加20%阿普隆40毫升拌种。
2 大豆胞囊线虫
2.1 病原菌及为害症状
2.1.1 病原菌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由胞囊线虫属,大豆胞囊线虫引起的。该线虫以卵在包囊内于土壤中越冬。主要分布于20厘米内耕层土壤中。
2.1.2 为害症状 病株子叶和真叶变黄,植株矮小,节间缩短,整株叶片由下向上枯黄似火烧状。根系鼓包或破裂,露出白色胞囊,被害根很少或不结瘤。
2.2 流行条件
2.2.1 土壤类型 线虫是一种好氧动物,需要呼吸,在通气性良好的土壤类型中,线虫密度大,发生早而重。而在土壤黏重,通透性差的白浆土中不利于线虫生育。
2.2.2 大豆连作 包囊中的卵可以存活7~8年,连作地块线虫数量逐年增多,为害加重。
2.3 防治措施
2.3.1 合理轮作 在重发生区应采取5年以上轮作。
2.3.2 药剂防治 ①用3%呋喃丹颗粒剂与种子、肥料混播。一般每公顷用颗粒剂150~180公斤。同时可兼治根潜蝇和地下害虫。②大豆保根菌剂拌种:每公顷大豆种子用药剂1500~2250毫升拌种。③大豆保根剂颗粒剂,每公顷1050公斤与种肥混施,或豆丰1号生防颗粒剂,每公顷75~150公斤,与种肥混用。
3 大豆褐斑病
3.1 病原菌及危害症状
3.1.1 病原菌 大豆褐斑病由壳针孢属、大豆球壳孢菌引起。病菌在病叶等病残体上越冬。从伤口、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引起初侵染。借风雨传播,进行扩大再侵染。
3.1.2 危害症状 叶片上病斑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红褐色或黑褐色,发生重的叶片上多病斑联合成褐色斑块,使整个叶片黄枯,造成早期落叶。
3.2 流行条件
(1)大豆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具有显著差异,种植感病品种易引起褐斑病的发生。
(2)病菌侵染叶片的温度范围是16℃~32℃ ,最适温度28℃ ,温暖多雨,夜间多雾,结露时间长发病重。
3.3 防治措施
3.3.1 选用抗病品种
3.3.2 消灭菌源 收割后清除田间病叶及其他病残体,并进行深翻,以减少菌源。
3.3.3 药剂防治 常用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铜高尚乳油500倍液;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4 大豆灰斑病
4.1 病原菌及危害症状
4.1.1 病原菌 大豆灰斑病由短胖孢属,大豆褐斑短胖孢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种子带菌引起幼苗子叶发病,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发病。
4.1.2 为害症状 病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色,边缘褐色,似蛙眼状。潮湿时,病斑背面生有密集的灰色霉层。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使叶片干枯。
4.2 流行条件
(1)大豆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具有显著差异,种植感病品种,遇有适宜的发病条件很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2)高温高湿适于灰斑病的发生,花后降雨多,湿气滞留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很易造成大发生。
4.3 防治措施
4.3.1 种植抗病品种 大豆灰斑病菌具有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共有11个生理小种,不同小种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不同,应注意小种的变化。
4.3.2 合理轮作避免重茬,收获后及时深翻
4.3.3 药剂防治 于结荚盛期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36%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5 大豆花叶病毒病
5.1 病原菌及侵染循环 5.1.1 病原菌 病原菌为大豆花叶病毒。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以带毒种子在田间形成的病苗为初侵染源,由介体蚜虫在田间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
5.1.2 为害症状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症状因品种、感病阶段及气温不同变异较大,一般分为轻花叶型和重花叶型。轻花叶型叶片生长基本正常,叶上出现轻微淡黄绿相间班驳,后期发病和抗病品种多表现此类症状;重花叶型病叶呈黄绿相间班驳,皱缩严重,叶脉变褐弯曲,叶肉呈泡状突起,叶脉坏死,植株矮化。
5.2 流行条件
(1)品种抗性差异显著。
(2)种子带毒率越高发病越重。
(3)介体蚜虫发生越早、数量越大,发病越重。
(4)高温、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蚜虫的发生、繁殖,尤其有利于有翅蚜的遷飞,传毒率高,病毒病发生严重。
5.3 防治措施
5.3.1 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
5.3.2 播种无毒种子 建立无病毒留种田,留种和播种时剔除褐斑粒。
5.3.3 加强蚜虫的防治 病毒病在田间主要靠蚜虫传播。常用药剂有: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
5.3.4 施用防病毒药剂 在发病重的地块喷施防病毒剂,主要有:40%克毒宝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31%病毒康可溶性粉剂800倍液;7.5%克毒灵水剂500倍液。
6 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是辉南县最重要的大豆害虫之一。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造成产量和品质的双重下降。
6.1 为害症状
大豆食心虫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轻者沿瓣缝将豆粒咬成沟形,重者可把豆粒吃掉大半,豆粒呈缺刻状,豆荚内充满虫粪。
6.2 发生规律
食心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冬。第二年7月下旬破茧而出,爬到地表重新结茧化蛹,羽化成虫。在东北,8月上中旬为成虫盛发期,8月中下旬为幼虫孵化期,幼虫孵化后既蛀入豆荚内为害。幼虫在荚内为害期为20~30天,9月下旬脱离豆荚进入土壤结荚越冬。
6.3 防治措施
6.3.1 选用抗虫品种 一般豆荚无绒毛,组织致密的品种,抗虫性较强。
6.3.2 秋季深翻 将越冬幼虫埋入土壤深层,减少越冬虫源。
6.3.3 药剂熏蒸 在成虫盛发期,用长30厘米的高粱秸或玉米秸,一端去皮,浸于80%敌敌畏乳油中约3分钟,使其吸饱药液,把另一端插入大豆田垄台上。每隔5垄插一行,棒距4~5米,每公顷均匀插上450~500根药棒。
6.3.4 喷药防治 在成虫盛发期,喷施化学药剂防治成虫和卵。常用药剂有:15%阿维毒乳油15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5%顺式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
7 大豆根潜蝇
大豆根潜蝇是上世纪70年代在黑龙江省新发现的一种危害根部的害虫,以后相继在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发现。目前已成为北方大豆的主要地下害虫。
7.1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大豆根部,在主根皮层形成大小不同的肿瘤或裂口,呈破肚状。被害根部根毛短,根瘤菌及侧根减少,植株生长矮小,叶片变黄,提早落叶。
7.2 发生规律
根潜蝇在东北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蛹在大豆根或土壤内越冬。越冬蛹于第二年5月中下旬开始羽化,6月上中旬为成虫盛发期,6月下旬~7月下旬进入幼虫为害盛期。
幼虫孵化后在胚轴皮下蛀食,并钻蛀到根端部,形成一条3~5厘米长的蛇形隧道。随着根的横向生长,形成“破肚”现象。有的刺激根皮组织木栓化形成肿瘤。
7.3 防治措施
7.3.1 合理轮作 根潜蝇只为害大豆和野生大豆,且成虫飞翔力弱,可与其他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
7.3.2 秋耕深翻 大豆收割后及时进行深翻,将蛹翻入土壤深层,降低来年羽化率。
7.3.3 种子处理 每100公斤种子可用35%多克福种衣剂1~1.5升包衣,或40%乐果乳油700毫升加水4~5公斤拌种。
7.3.4 田间药剂防治 6月上旬成虫盛发期,喷施40%乐果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0%吡虫啉浓可溶剂3000倍液等。
作者简介:鞠巍,男,吉林辉南人,辉南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6-28-2
北方大豆主要病虫害有根腐病、胞囊线虫病、霜霉病、褐斑病、灰斑病、细菌性斑点病、病毒病、食心虫、根潜蝇、蚜虫等。
1 大豆根腐病
1.1 病原菌及为害症状
1.1.1 病原菌 大豆根腐病可由镰刀菌、丝核菌、腐霉菌等多种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为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越冬。
1.1.2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主根。病斑褐色至黑褐色,呈梭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皮层腐烂,重者侧根和须根脱落,主根变成秃根。叶片变黄,植株矮化,分枝少。
1.2 流行條件
1.2.1 连作发病重 病菌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连作使土壤中病菌数量增多,发病重。
1.2.2 土壤类型 粘重土壤和通透性差的白浆土发病重。
1.2.3 土壤温湿度 土壤温度低发病重。土壤含水量大,特别是低洼湿地,大豆幼苗长势弱,抗病力低,易受病菌侵染,发病重。
1.3 防治措施
1.3.1 合理轮作 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
1.3.2 药剂防治 ①利用含有多菌灵、福美双的大豆种衣剂包衣。②多福混剂拌种:每100公斤种子,用50%多菌灵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各200克进行湿拌种。③适乐时加阿普隆拌种:每100公斤种子用2.5%适乐时乳油150毫升,加20%阿普隆40毫升拌种。
2 大豆胞囊线虫
2.1 病原菌及为害症状
2.1.1 病原菌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由胞囊线虫属,大豆胞囊线虫引起的。该线虫以卵在包囊内于土壤中越冬。主要分布于20厘米内耕层土壤中。
2.1.2 为害症状 病株子叶和真叶变黄,植株矮小,节间缩短,整株叶片由下向上枯黄似火烧状。根系鼓包或破裂,露出白色胞囊,被害根很少或不结瘤。
2.2 流行条件
2.2.1 土壤类型 线虫是一种好氧动物,需要呼吸,在通气性良好的土壤类型中,线虫密度大,发生早而重。而在土壤黏重,通透性差的白浆土中不利于线虫生育。
2.2.2 大豆连作 包囊中的卵可以存活7~8年,连作地块线虫数量逐年增多,为害加重。
2.3 防治措施
2.3.1 合理轮作 在重发生区应采取5年以上轮作。
2.3.2 药剂防治 ①用3%呋喃丹颗粒剂与种子、肥料混播。一般每公顷用颗粒剂150~180公斤。同时可兼治根潜蝇和地下害虫。②大豆保根菌剂拌种:每公顷大豆种子用药剂1500~2250毫升拌种。③大豆保根剂颗粒剂,每公顷1050公斤与种肥混施,或豆丰1号生防颗粒剂,每公顷75~150公斤,与种肥混用。
3 大豆褐斑病
3.1 病原菌及危害症状
3.1.1 病原菌 大豆褐斑病由壳针孢属、大豆球壳孢菌引起。病菌在病叶等病残体上越冬。从伤口、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引起初侵染。借风雨传播,进行扩大再侵染。
3.1.2 危害症状 叶片上病斑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红褐色或黑褐色,发生重的叶片上多病斑联合成褐色斑块,使整个叶片黄枯,造成早期落叶。
3.2 流行条件
(1)大豆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具有显著差异,种植感病品种易引起褐斑病的发生。
(2)病菌侵染叶片的温度范围是16℃~32℃ ,最适温度28℃ ,温暖多雨,夜间多雾,结露时间长发病重。
3.3 防治措施
3.3.1 选用抗病品种
3.3.2 消灭菌源 收割后清除田间病叶及其他病残体,并进行深翻,以减少菌源。
3.3.3 药剂防治 常用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铜高尚乳油500倍液;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4 大豆灰斑病
4.1 病原菌及危害症状
4.1.1 病原菌 大豆灰斑病由短胖孢属,大豆褐斑短胖孢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种子带菌引起幼苗子叶发病,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发病。
4.1.2 为害症状 病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色,边缘褐色,似蛙眼状。潮湿时,病斑背面生有密集的灰色霉层。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使叶片干枯。
4.2 流行条件
(1)大豆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具有显著差异,种植感病品种,遇有适宜的发病条件很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2)高温高湿适于灰斑病的发生,花后降雨多,湿气滞留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很易造成大发生。
4.3 防治措施
4.3.1 种植抗病品种 大豆灰斑病菌具有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共有11个生理小种,不同小种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不同,应注意小种的变化。
4.3.2 合理轮作避免重茬,收获后及时深翻
4.3.3 药剂防治 于结荚盛期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36%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5 大豆花叶病毒病
5.1 病原菌及侵染循环 5.1.1 病原菌 病原菌为大豆花叶病毒。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以带毒种子在田间形成的病苗为初侵染源,由介体蚜虫在田间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
5.1.2 为害症状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症状因品种、感病阶段及气温不同变异较大,一般分为轻花叶型和重花叶型。轻花叶型叶片生长基本正常,叶上出现轻微淡黄绿相间班驳,后期发病和抗病品种多表现此类症状;重花叶型病叶呈黄绿相间班驳,皱缩严重,叶脉变褐弯曲,叶肉呈泡状突起,叶脉坏死,植株矮化。
5.2 流行条件
(1)品种抗性差异显著。
(2)种子带毒率越高发病越重。
(3)介体蚜虫发生越早、数量越大,发病越重。
(4)高温、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蚜虫的发生、繁殖,尤其有利于有翅蚜的遷飞,传毒率高,病毒病发生严重。
5.3 防治措施
5.3.1 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
5.3.2 播种无毒种子 建立无病毒留种田,留种和播种时剔除褐斑粒。
5.3.3 加强蚜虫的防治 病毒病在田间主要靠蚜虫传播。常用药剂有: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
5.3.4 施用防病毒药剂 在发病重的地块喷施防病毒剂,主要有:40%克毒宝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31%病毒康可溶性粉剂800倍液;7.5%克毒灵水剂500倍液。
6 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是辉南县最重要的大豆害虫之一。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造成产量和品质的双重下降。
6.1 为害症状
大豆食心虫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轻者沿瓣缝将豆粒咬成沟形,重者可把豆粒吃掉大半,豆粒呈缺刻状,豆荚内充满虫粪。
6.2 发生规律
食心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冬。第二年7月下旬破茧而出,爬到地表重新结茧化蛹,羽化成虫。在东北,8月上中旬为成虫盛发期,8月中下旬为幼虫孵化期,幼虫孵化后既蛀入豆荚内为害。幼虫在荚内为害期为20~30天,9月下旬脱离豆荚进入土壤结荚越冬。
6.3 防治措施
6.3.1 选用抗虫品种 一般豆荚无绒毛,组织致密的品种,抗虫性较强。
6.3.2 秋季深翻 将越冬幼虫埋入土壤深层,减少越冬虫源。
6.3.3 药剂熏蒸 在成虫盛发期,用长30厘米的高粱秸或玉米秸,一端去皮,浸于80%敌敌畏乳油中约3分钟,使其吸饱药液,把另一端插入大豆田垄台上。每隔5垄插一行,棒距4~5米,每公顷均匀插上450~500根药棒。
6.3.4 喷药防治 在成虫盛发期,喷施化学药剂防治成虫和卵。常用药剂有:15%阿维毒乳油15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5%顺式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
7 大豆根潜蝇
大豆根潜蝇是上世纪70年代在黑龙江省新发现的一种危害根部的害虫,以后相继在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发现。目前已成为北方大豆的主要地下害虫。
7.1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大豆根部,在主根皮层形成大小不同的肿瘤或裂口,呈破肚状。被害根部根毛短,根瘤菌及侧根减少,植株生长矮小,叶片变黄,提早落叶。
7.2 发生规律
根潜蝇在东北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蛹在大豆根或土壤内越冬。越冬蛹于第二年5月中下旬开始羽化,6月上中旬为成虫盛发期,6月下旬~7月下旬进入幼虫为害盛期。
幼虫孵化后在胚轴皮下蛀食,并钻蛀到根端部,形成一条3~5厘米长的蛇形隧道。随着根的横向生长,形成“破肚”现象。有的刺激根皮组织木栓化形成肿瘤。
7.3 防治措施
7.3.1 合理轮作 根潜蝇只为害大豆和野生大豆,且成虫飞翔力弱,可与其他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
7.3.2 秋耕深翻 大豆收割后及时进行深翻,将蛹翻入土壤深层,降低来年羽化率。
7.3.3 种子处理 每100公斤种子可用35%多克福种衣剂1~1.5升包衣,或40%乐果乳油700毫升加水4~5公斤拌种。
7.3.4 田间药剂防治 6月上旬成虫盛发期,喷施40%乐果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0%吡虫啉浓可溶剂3000倍液等。
作者简介:鞠巍,男,吉林辉南人,辉南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