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大豆病虫害及科学防治技术

来源 :吉林农业·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豆病虫害的发生会影响大豆的产量与品质,而且病虫害近年来有加重趋势,做好大豆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势在必行。本文对为害大豆生产的主要疾病及害虫进行了概述,并提出防治这些病虫害的主要技术措施,以期为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6-28-2
  北方大豆主要病虫害有根腐病、胞囊线虫病、霜霉病、褐斑病、灰斑病、细菌性斑点病、病毒病、食心虫、根潜蝇、蚜虫等。
  1 大豆根腐病
  1.1 病原菌及为害症状
  1.1.1 病原菌 大豆根腐病可由镰刀菌、丝核菌、腐霉菌等多种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为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越冬。
  1.1.2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主根。病斑褐色至黑褐色,呈梭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皮层腐烂,重者侧根和须根脱落,主根变成秃根。叶片变黄,植株矮化,分枝少。
  1.2 流行條件
  1.2.1 连作发病重 病菌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连作使土壤中病菌数量增多,发病重。
  1.2.2 土壤类型 粘重土壤和通透性差的白浆土发病重。
  1.2.3 土壤温湿度 土壤温度低发病重。土壤含水量大,特别是低洼湿地,大豆幼苗长势弱,抗病力低,易受病菌侵染,发病重。
  1.3 防治措施
  1.3.1 合理轮作 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
  1.3.2 药剂防治 ①利用含有多菌灵、福美双的大豆种衣剂包衣。②多福混剂拌种:每100公斤种子,用50%多菌灵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各200克进行湿拌种。③适乐时加阿普隆拌种:每100公斤种子用2.5%适乐时乳油150毫升,加20%阿普隆40毫升拌种。
  2 大豆胞囊线虫
  2.1 病原菌及为害症状
  2.1.1 病原菌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由胞囊线虫属,大豆胞囊线虫引起的。该线虫以卵在包囊内于土壤中越冬。主要分布于20厘米内耕层土壤中。
  2.1.2 为害症状 病株子叶和真叶变黄,植株矮小,节间缩短,整株叶片由下向上枯黄似火烧状。根系鼓包或破裂,露出白色胞囊,被害根很少或不结瘤。
  2.2 流行条件
  2.2.1 土壤类型 线虫是一种好氧动物,需要呼吸,在通气性良好的土壤类型中,线虫密度大,发生早而重。而在土壤黏重,通透性差的白浆土中不利于线虫生育。
  2.2.2 大豆连作 包囊中的卵可以存活7~8年,连作地块线虫数量逐年增多,为害加重。
  2.3 防治措施
  2.3.1 合理轮作 在重发生区应采取5年以上轮作。
  2.3.2 药剂防治 ①用3%呋喃丹颗粒剂与种子、肥料混播。一般每公顷用颗粒剂150~180公斤。同时可兼治根潜蝇和地下害虫。②大豆保根菌剂拌种:每公顷大豆种子用药剂1500~2250毫升拌种。③大豆保根剂颗粒剂,每公顷1050公斤与种肥混施,或豆丰1号生防颗粒剂,每公顷75~150公斤,与种肥混用。
  3 大豆褐斑病
  3.1 病原菌及危害症状
  3.1.1 病原菌 大豆褐斑病由壳针孢属、大豆球壳孢菌引起。病菌在病叶等病残体上越冬。从伤口、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引起初侵染。借风雨传播,进行扩大再侵染。
  3.1.2 危害症状 叶片上病斑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红褐色或黑褐色,发生重的叶片上多病斑联合成褐色斑块,使整个叶片黄枯,造成早期落叶。
  3.2 流行条件
  (1)大豆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具有显著差异,种植感病品种易引起褐斑病的发生。
  (2)病菌侵染叶片的温度范围是16℃~32℃ ,最适温度28℃ ,温暖多雨,夜间多雾,结露时间长发病重。
  3.3 防治措施
  3.3.1 选用抗病品种
  3.3.2 消灭菌源 收割后清除田间病叶及其他病残体,并进行深翻,以减少菌源。
  3.3.3 药剂防治 常用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铜高尚乳油500倍液;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4 大豆灰斑病
  4.1 病原菌及危害症状
  4.1.1 病原菌 大豆灰斑病由短胖孢属,大豆褐斑短胖孢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种子带菌引起幼苗子叶发病,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发病。
  4.1.2 为害症状 病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色,边缘褐色,似蛙眼状。潮湿时,病斑背面生有密集的灰色霉层。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使叶片干枯。
  4.2 流行条件
  (1)大豆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具有显著差异,种植感病品种,遇有适宜的发病条件很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2)高温高湿适于灰斑病的发生,花后降雨多,湿气滞留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很易造成大发生。
  4.3 防治措施
  4.3.1 种植抗病品种 大豆灰斑病菌具有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共有11个生理小种,不同小种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不同,应注意小种的变化。
  4.3.2 合理轮作避免重茬,收获后及时深翻
  4.3.3 药剂防治 于结荚盛期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36%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5 大豆花叶病毒病
  5.1 病原菌及侵染循环   5.1.1 病原菌 病原菌为大豆花叶病毒。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以带毒种子在田间形成的病苗为初侵染源,由介体蚜虫在田间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
  5.1.2 为害症状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症状因品种、感病阶段及气温不同变异较大,一般分为轻花叶型和重花叶型。轻花叶型叶片生长基本正常,叶上出现轻微淡黄绿相间班驳,后期发病和抗病品种多表现此类症状;重花叶型病叶呈黄绿相间班驳,皱缩严重,叶脉变褐弯曲,叶肉呈泡状突起,叶脉坏死,植株矮化。
  5.2 流行条件
  (1)品种抗性差异显著。
  (2)种子带毒率越高发病越重。
  (3)介体蚜虫发生越早、数量越大,发病越重。
  (4)高温、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蚜虫的发生、繁殖,尤其有利于有翅蚜的遷飞,传毒率高,病毒病发生严重。
  5.3 防治措施
  5.3.1 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
  5.3.2 播种无毒种子 建立无病毒留种田,留种和播种时剔除褐斑粒。
  5.3.3 加强蚜虫的防治 病毒病在田间主要靠蚜虫传播。常用药剂有: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
  5.3.4 施用防病毒药剂 在发病重的地块喷施防病毒剂,主要有:40%克毒宝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31%病毒康可溶性粉剂800倍液;7.5%克毒灵水剂500倍液。
  6 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是辉南县最重要的大豆害虫之一。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造成产量和品质的双重下降。
  6.1 为害症状
  大豆食心虫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轻者沿瓣缝将豆粒咬成沟形,重者可把豆粒吃掉大半,豆粒呈缺刻状,豆荚内充满虫粪。
  6.2 发生规律
  食心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冬。第二年7月下旬破茧而出,爬到地表重新结茧化蛹,羽化成虫。在东北,8月上中旬为成虫盛发期,8月中下旬为幼虫孵化期,幼虫孵化后既蛀入豆荚内为害。幼虫在荚内为害期为20~30天,9月下旬脱离豆荚进入土壤结荚越冬。
  6.3 防治措施
  6.3.1 选用抗虫品种 一般豆荚无绒毛,组织致密的品种,抗虫性较强。
  6.3.2 秋季深翻 将越冬幼虫埋入土壤深层,减少越冬虫源。
  6.3.3 药剂熏蒸 在成虫盛发期,用长30厘米的高粱秸或玉米秸,一端去皮,浸于80%敌敌畏乳油中约3分钟,使其吸饱药液,把另一端插入大豆田垄台上。每隔5垄插一行,棒距4~5米,每公顷均匀插上450~500根药棒。
  6.3.4 喷药防治 在成虫盛发期,喷施化学药剂防治成虫和卵。常用药剂有:15%阿维毒乳油15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5%顺式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
  7 大豆根潜蝇
  大豆根潜蝇是上世纪70年代在黑龙江省新发现的一种危害根部的害虫,以后相继在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发现。目前已成为北方大豆的主要地下害虫。
  7.1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大豆根部,在主根皮层形成大小不同的肿瘤或裂口,呈破肚状。被害根部根毛短,根瘤菌及侧根减少,植株生长矮小,叶片变黄,提早落叶。
  7.2 发生规律
  根潜蝇在东北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蛹在大豆根或土壤内越冬。越冬蛹于第二年5月中下旬开始羽化,6月上中旬为成虫盛发期,6月下旬~7月下旬进入幼虫为害盛期。
  幼虫孵化后在胚轴皮下蛀食,并钻蛀到根端部,形成一条3~5厘米长的蛇形隧道。随着根的横向生长,形成“破肚”现象。有的刺激根皮组织木栓化形成肿瘤。
  7.3 防治措施
  7.3.1 合理轮作 根潜蝇只为害大豆和野生大豆,且成虫飞翔力弱,可与其他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
  7.3.2 秋耕深翻 大豆收割后及时进行深翻,将蛹翻入土壤深层,降低来年羽化率。
  7.3.3 种子处理 每100公斤种子可用35%多克福种衣剂1~1.5升包衣,或40%乐果乳油700毫升加水4~5公斤拌种。
  7.3.4 田间药剂防治 6月上旬成虫盛发期,喷施40%乐果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0%吡虫啉浓可溶剂3000倍液等。
  作者简介:鞠巍,男,吉林辉南人,辉南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
其他文献
2012年,通化市东昌区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农村工作,突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全面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共投入资金3.05亿元,实施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142项,该区新农村建设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率先五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化项目建设,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  东昌区坚持把加强农业产业发展作为提升农村经济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动力源泉,全面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
以仓方早生桃为试材,进行套袋对果实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蔬果后(谢花后7周)及时套内黑外浅黄双层纸袋。不套袋果实开始着色时摘袋,摘袋后5天后及时采收,可以显著改善果实的外观品
笔者应用孕马血清和绒毛膜促性腺素处理乏情母猪,促使其发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庄河市某镇一家大骨鸡场,存栏2000只,地面散养.54日龄时开始发病死亡,每天死亡4~8只不等,最多1d达19只,10d共死亡97只,死亡率为4.8%.2003年8月来我单位求
高产田应有充足的土壤肥力和科学的管理作基础,单纯更换品种加大密度是不够的,紧凑型玉米的种植策略应该是以水肥条件和管理水平确定产量要求,根据产量要求确定种植密度和投
辣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栽培作物,但大多数地区农民的辣椒种植技术还比较落后,由于缺乏比较科学的种植技术,使得辣椒的产量和质量不高,同时也影响了椒农的经济效益。本文针对这
文章对西葫芦和倭瓜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指出其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环节,此法具有一定的技术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