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灵动课堂的构建,教师可从趣味性、多元性、互动性、开放性等不同角度展开思考,为学生准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机会,从而给课堂教学注入丰富的内驱力。教学情境创设、课堂合作学习、创新实践活动,都属于语文学科学习的主要形式,教师从激趣角度展开布设,其助学效果会更为突出。
[关键词]灵动课堂;创新探索;激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0-0009-01
构建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需要更多的激趣手段以及更多的活动支持。教师要在创设情境中激趣、在趣味互动中创新、在创新实践中成长,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学习成果。
一、在创设情境中激趣
在教学情境创设时,教师需要有激趣意识,对教学情境展开全面研究,为学生营造适合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热烈、互动、温暖、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学科学习,在和谐互动中形成学科能力。生动讲述、示范诵读、媒体介入、故事投放、问题设计、游戲启动等,都可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形成思维冲击。如果教师能够在具体设计时渗透一些趣味化因素,其助学效果会更为突出。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天窗》一课时,教学之初,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图片,要求学生阅读文本内容,然后说说童年中最喜欢的游戏活动。学生有了阅读经历,自然掌握了一些介绍的方法。教师再给出一些具体的提示,要求学生有条理地介绍游戏的经过和相关的有趣经历。有学生介绍了自己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是放风筝,而且是在郊外大山脚下放风筝,因为风筝飞得极高,那感觉很不一样;有学生对乡下爷爷家的菜园非常留恋,认为那里就是美好的乐园,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因为有文本阅读,学生才会联想到这些趣味性十足的内容,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对阅读充满了兴趣。
二、在趣味互动中创新
学生对互动性学习活动有更多认同感,教师在具体设计和调度时,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性学习的机会。如果有可能,教师不妨将游戏、竞赛、电子信息等内容融合到活动中,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受到冲击,这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
如教学《三月桃花水》一课时,教师先做示范诵读,并给学生展示一些视频片段,让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景色有个直观认知,然后推出一个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推介一名同学诵读课文,其他同学对课文所描绘的景物进行直观模仿,利用体态动作表现景物的特点,形成造型背景。学生对这样的活动感到很新鲜,自然有强烈的参与热情。教师给学生做具体指导,学生逐渐找到了操作要领。课堂展示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画面,并配上背景音乐,为学生的诵读造势。学生开始了表演,诵读声、音乐声搭配和谐,其他学生的动作表现也十分出色。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不管学生造型效果如何,都能够凝聚众多的目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得到了提升,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助力。
三、在创新实践中成长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实践的支撑,教师在课外实践活动设计时,针对学生的学习诉求展开思考,能够形成更多的学习启动点。利用网络搜集阅读信息、展开社会调查、进行生活观察、推出电子作业等,都带有创新探索的意味,学生对这些实践性学习活动有更多倾向性,能够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推进。
在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实地观察任务:日出日落都有不少看点,选择适合的时间段,亲自去观察日出或者日落,学习文本的写法,将观察到的情境描绘出来,要求抓住景色的特点。学生接到这个实践性学习任务后,都表现出很高的参与主动性。在具体观察中,能够借助文本的阅读经历,对相关景色展开个性描绘。在课堂成果展示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互评,学生先展示自己的习作,然后相互评价,对各自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点评。在整个活动设计和组织过程中,教师都发挥了主导作用,从活动设计到活动注意事项,再到最后的互动点评,都给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学习体验的机会。实地观察日出或者日落,这是学生最乐意接受的任务。学生深入到生活之中,对日出或者日落展开细致观察,从中获得的学习感受是鲜活的、深刻的。教师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布设,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价值,值得我们做更深入的研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利用多种趣味性活动展开教学调度,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情境创设、活动布设、实践创新,都属于灵动课堂构建的重要形式,教师在教学研读中展开激趣设计,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能够给学生的感官带来冲击,从而形成崭新的课堂教学动力源。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灵动课堂;创新探索;激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0-0009-01
构建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需要更多的激趣手段以及更多的活动支持。教师要在创设情境中激趣、在趣味互动中创新、在创新实践中成长,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学习成果。
一、在创设情境中激趣
在教学情境创设时,教师需要有激趣意识,对教学情境展开全面研究,为学生营造适合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热烈、互动、温暖、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学科学习,在和谐互动中形成学科能力。生动讲述、示范诵读、媒体介入、故事投放、问题设计、游戲启动等,都可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形成思维冲击。如果教师能够在具体设计时渗透一些趣味化因素,其助学效果会更为突出。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天窗》一课时,教学之初,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图片,要求学生阅读文本内容,然后说说童年中最喜欢的游戏活动。学生有了阅读经历,自然掌握了一些介绍的方法。教师再给出一些具体的提示,要求学生有条理地介绍游戏的经过和相关的有趣经历。有学生介绍了自己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是放风筝,而且是在郊外大山脚下放风筝,因为风筝飞得极高,那感觉很不一样;有学生对乡下爷爷家的菜园非常留恋,认为那里就是美好的乐园,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因为有文本阅读,学生才会联想到这些趣味性十足的内容,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对阅读充满了兴趣。
二、在趣味互动中创新
学生对互动性学习活动有更多认同感,教师在具体设计和调度时,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性学习的机会。如果有可能,教师不妨将游戏、竞赛、电子信息等内容融合到活动中,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受到冲击,这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
如教学《三月桃花水》一课时,教师先做示范诵读,并给学生展示一些视频片段,让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景色有个直观认知,然后推出一个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推介一名同学诵读课文,其他同学对课文所描绘的景物进行直观模仿,利用体态动作表现景物的特点,形成造型背景。学生对这样的活动感到很新鲜,自然有强烈的参与热情。教师给学生做具体指导,学生逐渐找到了操作要领。课堂展示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画面,并配上背景音乐,为学生的诵读造势。学生开始了表演,诵读声、音乐声搭配和谐,其他学生的动作表现也十分出色。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不管学生造型效果如何,都能够凝聚众多的目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得到了提升,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助力。
三、在创新实践中成长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实践的支撑,教师在课外实践活动设计时,针对学生的学习诉求展开思考,能够形成更多的学习启动点。利用网络搜集阅读信息、展开社会调查、进行生活观察、推出电子作业等,都带有创新探索的意味,学生对这些实践性学习活动有更多倾向性,能够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推进。
在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实地观察任务:日出日落都有不少看点,选择适合的时间段,亲自去观察日出或者日落,学习文本的写法,将观察到的情境描绘出来,要求抓住景色的特点。学生接到这个实践性学习任务后,都表现出很高的参与主动性。在具体观察中,能够借助文本的阅读经历,对相关景色展开个性描绘。在课堂成果展示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互评,学生先展示自己的习作,然后相互评价,对各自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点评。在整个活动设计和组织过程中,教师都发挥了主导作用,从活动设计到活动注意事项,再到最后的互动点评,都给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学习体验的机会。实地观察日出或者日落,这是学生最乐意接受的任务。学生深入到生活之中,对日出或者日落展开细致观察,从中获得的学习感受是鲜活的、深刻的。教师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布设,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价值,值得我们做更深入的研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利用多种趣味性活动展开教学调度,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情境创设、活动布设、实践创新,都属于灵动课堂构建的重要形式,教师在教学研读中展开激趣设计,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能够给学生的感官带来冲击,从而形成崭新的课堂教学动力源。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