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当前学生数学学习负担过重的现状,从教学模式、应试教育、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分析现状存在的原因,继而阐明“减负可以增效”,并就“减负增效”的教学案例展开分析,对减负增效的策略进行反思,改变教学方式,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交流、讨论,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数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减负增效
目前高中数学学习负担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改变这个现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指导下,高中数学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有效地引导学生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况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条着重强调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明确要求“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因此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努力实现学生学习负担 “减”的功能到“增” 的效果,即“减负增效”,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高中数学学习现状
(一)学习时间过长.据本人长期以来的跟踪调查,除了每天一节的课程学习外,高一高二学生每天至少要花一个半小时学习数学,高三学生要两到三个小时学习数学,或是作业巩固,或是预习新课,或是“开小灶”.而一天中除课堂外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有限,并且科目众多,这样势必挤占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甚至缩短正常休息时间来完成学习任务,不利身心发展,令学生苦不堪言.
(二)心理负荷过重.父母的期望和老师的教诲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无形的压力.面对不满意的成绩,父母无奈的眼神和老师失望的目光,这种压力会无限放大,往往使学生喘不过气来,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
二、高中数学学习学生负担重的原因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练,并布置大量作业,通过“题海战术”来达到教学效果.这样学生的练习量过大,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非常不利,学生往往只是机械的解题,加重了学习负担,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应试教育的现状.虽然新课改已经进行到了一定阶段,但是高考“指挥棒”的“威力”给师生带来的压力和负担并未改观,这导致教师放不开手脚,不敢大胆尝试,一切以稳定为主.在高一高二的学习中补充大量的精选题,而在高三的教学中更是搜括了前一年全国各地的质检题、高考题,还有当年各地名目众多的模拟题、质检题等.
(三)当今社会的功利性.虽说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在不断的改变,但人们的普遍认识还是考到好学校才有好前途,特别是农村,更是把高考当作是改变家庭命运的重要方式.这必然导致学生背负太重的寄托.
三、高中数学教学减负能增效吗
数学特级教师张云华强调:数学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死记硬背、模仿,转化为对概念、定理、公式的生成的理解.从单纯做题转移到归纳、提炼数学思想,举一反三.这样如果我们尽可能使课堂教学内容简单化,趣味化,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引导学生去探究数学思维的奥妙和智慧,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再创造”过程,减轻学生的学习疲劳及学习负担,反而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有效地吸收数学知识并且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做到轻轻松松学好数学.下面通过《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教学片段来阐明.
1.趣味导课,提出问题
“数学王子”高斯小时候非常淘气,一次老师去开会,而他和同学们在教室“大闹天宫”.老师回来后非常不高兴,作为惩罚命令他们全班同学计算1 2 3 4 5 6 … 100=?算不出来不许下课.怎么算?
设计意图:由著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趣事片段入手,提出问题,学生由于对数学家的“膜拜”而产生浓厚的兴趣,置身情境,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这样在愉快的氛围中思考、发现、解决问题,少了反复的讲解、练习过程学生依然能掌握“高斯算法”的精髓,自然起到了“减负增效”的效果.
2.引导探究,思考问题
沿着上一个问题的解决,拓展问题:1 2 3 … n=?引导学生探究高斯方法解题,促进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言,尽量让他们说出他们的思考过程,然后慢慢引导大家进行倒序相加,对于如何解决有多少组(1 n),要让学生自主求解,积极抢答,适当引导,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活跃起来了,问题解决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慢慢提高了.
设计意图:由学生学到了计算1 2 3 4 5 6 … 100=?然后引导进行拓展计算1 2 3 … n=?而后引出自然数列的“倒序相加”,从而得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充分体现“学”“导”“用”的教学理念.
3.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例1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某市据此提出了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总目标:从2001年起用10年时间,在全市中小学建成不同标准的校园网.据测算,2001年该市用于“校校通”工程的经费为500万元,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计划每年投入的资金都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那么从2001年起的未来10年内,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了数学就要会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构建起正确的数学观.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方程思想在解决数列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就是一个关于an,a1,n的方程,锻炼把方程思想和前n项和公式相结合,解决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有关的问题的能力.
4.反馈调控,夯实基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及应用,发现问题及时调控,进而夯实基础,为下一节课能力提升做好准备.这一过程通过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的练习设置,使学生的思维由松到紧,逐渐活跃起来,直到最后有了跳跃式的发展.
四、高中数学减负增效的反思
(一)多创设一些生活化情境,使教学内容简单化,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创设一些生活化情境,可以让每名学生触景生情,将学生的思维和精力拉回到知识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顺利有效进行.比如 “二分法”,我们可以引进生活中的物品估价,告诉学生某物品比如某部手机价格在1000-2000之间,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估价,通过几次折中,顺水推舟,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二分法”的含义,这样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使学生能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利用先进技术辅助教学:比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三视图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三维图形,未免难以快速接受,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三维动画使抽象图形直观化,启发学生对三维图形的认知,同时辅以严谨的数学解释,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发散能力,使得学生学习三视图事半功倍.
“减负可以增效”,只要我们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那教师的教学效率即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大提高.不再需要“题海战术”,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相反地给学生更多地时间进行思考、交流、讨论,在具体解题中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久而久之学生能够提高自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从而达到终生受益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纪峰.高中数学教育探究分析[J].读与写,2013(14).
[2]赵文辉.解析影响高中数学教育发展的因素[J].学周刊,2013(14).
[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必修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减负增效
目前高中数学学习负担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改变这个现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指导下,高中数学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有效地引导学生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况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条着重强调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明确要求“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因此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努力实现学生学习负担 “减”的功能到“增” 的效果,即“减负增效”,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高中数学学习现状
(一)学习时间过长.据本人长期以来的跟踪调查,除了每天一节的课程学习外,高一高二学生每天至少要花一个半小时学习数学,高三学生要两到三个小时学习数学,或是作业巩固,或是预习新课,或是“开小灶”.而一天中除课堂外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有限,并且科目众多,这样势必挤占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甚至缩短正常休息时间来完成学习任务,不利身心发展,令学生苦不堪言.
(二)心理负荷过重.父母的期望和老师的教诲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无形的压力.面对不满意的成绩,父母无奈的眼神和老师失望的目光,这种压力会无限放大,往往使学生喘不过气来,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
二、高中数学学习学生负担重的原因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练,并布置大量作业,通过“题海战术”来达到教学效果.这样学生的练习量过大,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非常不利,学生往往只是机械的解题,加重了学习负担,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应试教育的现状.虽然新课改已经进行到了一定阶段,但是高考“指挥棒”的“威力”给师生带来的压力和负担并未改观,这导致教师放不开手脚,不敢大胆尝试,一切以稳定为主.在高一高二的学习中补充大量的精选题,而在高三的教学中更是搜括了前一年全国各地的质检题、高考题,还有当年各地名目众多的模拟题、质检题等.
(三)当今社会的功利性.虽说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在不断的改变,但人们的普遍认识还是考到好学校才有好前途,特别是农村,更是把高考当作是改变家庭命运的重要方式.这必然导致学生背负太重的寄托.
三、高中数学教学减负能增效吗
数学特级教师张云华强调:数学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死记硬背、模仿,转化为对概念、定理、公式的生成的理解.从单纯做题转移到归纳、提炼数学思想,举一反三.这样如果我们尽可能使课堂教学内容简单化,趣味化,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引导学生去探究数学思维的奥妙和智慧,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再创造”过程,减轻学生的学习疲劳及学习负担,反而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有效地吸收数学知识并且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做到轻轻松松学好数学.下面通过《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教学片段来阐明.
1.趣味导课,提出问题
“数学王子”高斯小时候非常淘气,一次老师去开会,而他和同学们在教室“大闹天宫”.老师回来后非常不高兴,作为惩罚命令他们全班同学计算1 2 3 4 5 6 … 100=?算不出来不许下课.怎么算?
设计意图:由著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趣事片段入手,提出问题,学生由于对数学家的“膜拜”而产生浓厚的兴趣,置身情境,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这样在愉快的氛围中思考、发现、解决问题,少了反复的讲解、练习过程学生依然能掌握“高斯算法”的精髓,自然起到了“减负增效”的效果.
2.引导探究,思考问题
沿着上一个问题的解决,拓展问题:1 2 3 … n=?引导学生探究高斯方法解题,促进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言,尽量让他们说出他们的思考过程,然后慢慢引导大家进行倒序相加,对于如何解决有多少组(1 n),要让学生自主求解,积极抢答,适当引导,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活跃起来了,问题解决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慢慢提高了.
设计意图:由学生学到了计算1 2 3 4 5 6 … 100=?然后引导进行拓展计算1 2 3 … n=?而后引出自然数列的“倒序相加”,从而得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充分体现“学”“导”“用”的教学理念.
3.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例1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某市据此提出了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总目标:从2001年起用10年时间,在全市中小学建成不同标准的校园网.据测算,2001年该市用于“校校通”工程的经费为500万元,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计划每年投入的资金都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那么从2001年起的未来10年内,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了数学就要会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构建起正确的数学观.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方程思想在解决数列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就是一个关于an,a1,n的方程,锻炼把方程思想和前n项和公式相结合,解决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有关的问题的能力.
4.反馈调控,夯实基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及应用,发现问题及时调控,进而夯实基础,为下一节课能力提升做好准备.这一过程通过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的练习设置,使学生的思维由松到紧,逐渐活跃起来,直到最后有了跳跃式的发展.
四、高中数学减负增效的反思
(一)多创设一些生活化情境,使教学内容简单化,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创设一些生活化情境,可以让每名学生触景生情,将学生的思维和精力拉回到知识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顺利有效进行.比如 “二分法”,我们可以引进生活中的物品估价,告诉学生某物品比如某部手机价格在1000-2000之间,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估价,通过几次折中,顺水推舟,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二分法”的含义,这样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使学生能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利用先进技术辅助教学:比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三视图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三维图形,未免难以快速接受,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三维动画使抽象图形直观化,启发学生对三维图形的认知,同时辅以严谨的数学解释,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发散能力,使得学生学习三视图事半功倍.
“减负可以增效”,只要我们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那教师的教学效率即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大提高.不再需要“题海战术”,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相反地给学生更多地时间进行思考、交流、讨论,在具体解题中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久而久之学生能够提高自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从而达到终生受益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纪峰.高中数学教育探究分析[J].读与写,2013(14).
[2]赵文辉.解析影响高中数学教育发展的因素[J].学周刊,2013(14).
[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必修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