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但是,在目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作文教学更多以应付考试为目的,文章毫无创新,千篇一律,实际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1. 课时消耗大,产出效果差
对于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新课程改革中有严格的规定,每学年的作文教学课时不得少于14次。安排如此多的课时,教师们也投入相当大的精力,但是,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不高,他们在面对作文时,依然无从下手,甚至是恐惧、反感,作文中的遣词造句幼稚不成熟,情感肤浅不真实。
2. 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作文千篇一律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指导学生,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写作,教师批改学生作文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教师在这个教育模式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无法充分表达自己,对作文失去兴趣;与此同时,单一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单一的作文模式,点题、叙事、抒情、结尾,学生们的作文毫无新意、个性可言,俨然是新时代的“八股文”。
3. 只关注结果,不在乎过程
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只注重学生作文本身以及考试的结果,忽视了对学生整个作文过程的评价。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要能够良好地完成作文材料收集、立意构思、正文写作等等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写作前的思考过程,文章主题的确定,材料的选择与运用等环节一一进行指导。只关注结果,不在乎过程只会导致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途径无迹可循,成为空中楼阁。
二、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上述各种状况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在这种形势下,作文教学变得功利也就不难理解。然而,新时代的环境中,在素质教育的指引下,教师必须重视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点,抒发情感,帮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感受真实的生活,抒写自己的心路历程,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孔子曾说,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就个性化的作文教学过程而言,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教学理念个性化。教师要通过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第二,教学目的个性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个性化人才,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三,教学内容个性化。教师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引导学生主动表达情感。
第四,教学形式个性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者参加社会实践的方式教育学生。
第五,教学方法个性化。教育界要寻找适合作文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三、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教学策略
1. 体验生活,表达个性化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学生们要学会观察生活,生活可以给学生们提供很多的素材,我们可以将生活中那些打动人的故事放在我们的作品中,让它充满思想,寄托情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坚持写日记,将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下来,同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充实他们写作的内容,激发写作的兴趣。
2012年的一篇优秀作文《茉莉香在飞扬》,“我摘下白花,插在黑色的泥土上,恍惚间我仿佛闻到轻轻淡淡的茉莉香气,脑中浮现出祖母温婉的面容,风中,茉莉花在飞扬……”,作者以老屋为线索,通过一张张祖母和“我”的画面突出了祖孙情,充满了温馨,用很简单的文字感动了读者。事件很普通,作者却能把回忆写得犹如在眼前一般,突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文章自然就变得吸引人。
2. 转换角度,挖掘个性化感受
如果文章的角度新颖别致,就可以为文章加分。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作文多角度立意专项训练,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发散思维,写出立意独特的作文,突出个性化的感受。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道半命题作为:“?+?=1”有的学生会说,“1+1=1”,因为一只手套+一只手套=一双手套;也有人会说:“2+1=1”,因为爸爸妈妈+孩子=一家人;可能还有人说“4+3=1”,因为4天+3天=一个星期;当然,学生们一定还有其他的不同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从不同角度认识生活,有了不同的想法,大家的作文也会变得富有创意。
3. 加强阅读,形成个性化语言
首先要注重语文课本内的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注意用词的准确性,造句的和谐性、修辞的恰当性等,以便在作文的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
鲁迅的《故乡》用“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来表示对未来的希望,他描写的景色普通却又引人深思,其中包含着的情感不言而喻。学生们要有意识地学习这种写作方式,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形成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独特的感受。
其次要积累大量的课外阅读,扩大词汇量,要将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教师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书目,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中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同时,可以专门开设阅读课,让学生复述文章内容,阐述文章情感、分享阅读心得,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朱自清文集》《秋雨散文》《冰心文集》等文学著作学生都可以拿来阅读、参考,作者的构思、写作手法、语言运用等,学生都需要学习,在品味优美文章的过程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唤起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积累丰富的个性化语言。
4. 充实课堂,开展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的本质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达到教学目的,为了更好地实现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目的,教师可以首先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层次教学:针对写作兴趣浓厚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积极创新,张扬个性,表达真情实感,对于写作功底一般的学生,教师要更多地辅导他们提高阅读量,从生活中寻找新的创意;对于把写作当成负担的学生,教师要告诉他们如何在没有写作兴趣的情况下,完成作文,尽可能获得较高的分数。
从“个性化作文”课题被提出以来,张扬个性成为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笔者在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还不深入,还需要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继续提高、完善,以期彰显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领域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但是,在目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作文教学更多以应付考试为目的,文章毫无创新,千篇一律,实际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1. 课时消耗大,产出效果差
对于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新课程改革中有严格的规定,每学年的作文教学课时不得少于14次。安排如此多的课时,教师们也投入相当大的精力,但是,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不高,他们在面对作文时,依然无从下手,甚至是恐惧、反感,作文中的遣词造句幼稚不成熟,情感肤浅不真实。
2. 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作文千篇一律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指导学生,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写作,教师批改学生作文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教师在这个教育模式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无法充分表达自己,对作文失去兴趣;与此同时,单一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单一的作文模式,点题、叙事、抒情、结尾,学生们的作文毫无新意、个性可言,俨然是新时代的“八股文”。
3. 只关注结果,不在乎过程
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只注重学生作文本身以及考试的结果,忽视了对学生整个作文过程的评价。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要能够良好地完成作文材料收集、立意构思、正文写作等等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写作前的思考过程,文章主题的确定,材料的选择与运用等环节一一进行指导。只关注结果,不在乎过程只会导致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途径无迹可循,成为空中楼阁。
二、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上述各种状况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在这种形势下,作文教学变得功利也就不难理解。然而,新时代的环境中,在素质教育的指引下,教师必须重视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点,抒发情感,帮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感受真实的生活,抒写自己的心路历程,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孔子曾说,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就个性化的作文教学过程而言,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教学理念个性化。教师要通过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第二,教学目的个性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个性化人才,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三,教学内容个性化。教师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引导学生主动表达情感。
第四,教学形式个性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者参加社会实践的方式教育学生。
第五,教学方法个性化。教育界要寻找适合作文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三、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教学策略
1. 体验生活,表达个性化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学生们要学会观察生活,生活可以给学生们提供很多的素材,我们可以将生活中那些打动人的故事放在我们的作品中,让它充满思想,寄托情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坚持写日记,将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下来,同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充实他们写作的内容,激发写作的兴趣。
2012年的一篇优秀作文《茉莉香在飞扬》,“我摘下白花,插在黑色的泥土上,恍惚间我仿佛闻到轻轻淡淡的茉莉香气,脑中浮现出祖母温婉的面容,风中,茉莉花在飞扬……”,作者以老屋为线索,通过一张张祖母和“我”的画面突出了祖孙情,充满了温馨,用很简单的文字感动了读者。事件很普通,作者却能把回忆写得犹如在眼前一般,突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文章自然就变得吸引人。
2. 转换角度,挖掘个性化感受
如果文章的角度新颖别致,就可以为文章加分。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作文多角度立意专项训练,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发散思维,写出立意独特的作文,突出个性化的感受。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道半命题作为:“?+?=1”有的学生会说,“1+1=1”,因为一只手套+一只手套=一双手套;也有人会说:“2+1=1”,因为爸爸妈妈+孩子=一家人;可能还有人说“4+3=1”,因为4天+3天=一个星期;当然,学生们一定还有其他的不同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从不同角度认识生活,有了不同的想法,大家的作文也会变得富有创意。
3. 加强阅读,形成个性化语言
首先要注重语文课本内的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注意用词的准确性,造句的和谐性、修辞的恰当性等,以便在作文的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
鲁迅的《故乡》用“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来表示对未来的希望,他描写的景色普通却又引人深思,其中包含着的情感不言而喻。学生们要有意识地学习这种写作方式,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形成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独特的感受。
其次要积累大量的课外阅读,扩大词汇量,要将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教师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书目,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中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同时,可以专门开设阅读课,让学生复述文章内容,阐述文章情感、分享阅读心得,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朱自清文集》《秋雨散文》《冰心文集》等文学著作学生都可以拿来阅读、参考,作者的构思、写作手法、语言运用等,学生都需要学习,在品味优美文章的过程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唤起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积累丰富的个性化语言。
4. 充实课堂,开展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的本质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达到教学目的,为了更好地实现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目的,教师可以首先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层次教学:针对写作兴趣浓厚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积极创新,张扬个性,表达真情实感,对于写作功底一般的学生,教师要更多地辅导他们提高阅读量,从生活中寻找新的创意;对于把写作当成负担的学生,教师要告诉他们如何在没有写作兴趣的情况下,完成作文,尽可能获得较高的分数。
从“个性化作文”课题被提出以来,张扬个性成为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笔者在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还不深入,还需要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继续提高、完善,以期彰显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领域的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