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考场散文的思想深度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lin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散文,作家柯灵是这样描述的:“寸牍片纸,却足以熔铸感性的浓度,知性的密度,思想的深度,哲学的亮度。一卷在手,随性浏览,如清风扑面,明月当头,良朋在座,灯火照人。”考场散文写作,要求考生积极地关注生活,表现生活,以求在作文中增添丰富的生活况味,实现散文对社会的思考与干预;同时,考生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学会评点人文精神,实现文化审美。因为有深度的作文才能得高分。
   何永康教授曾说:“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总得有个荧火虫吧,如果连荧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对于散文写作来说,积极地关注现实生活,就能够写出散文的深刻来,就能够展现思想的光芒。从近几年的考场高分作文来看,考场高分散文创作者,常常是积极关注现实生活的高手。细读考场优秀散文,我们发现,作者无不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大地,无不与家事、国事、天下事息息相关。所以说,要想作文得高分,就必须积极地关注现实生活。
   一位同学在文章里写了一位老人,“放学回家,巷口仍旧坐着那个孤独的老奶奶”:
  按院子里的人说,这位老太太是修到了,有一个好儿子,挣很多的钱,给她买了一套大房子。只不过她一个人住,每次来给她带来很多东西,临走还留下很多钱,虽然每年这个儿子只来两次,孝顺的儿子还送给老太太一条狗,她经常会买一些烤鹅、烤鸭之类的荤菜,自己不吃,只是喂狗,老太太常常对狗说:“狗啊,你比我儿子要孝顺多了。”人们看到老人为狗买吃的,也个个咂嘴,说:“好福气啊,钱用不完。”但是没人注意老太太的眼疾似乎越来越重了,不然为什么她总是在流泪呢……
   作者以“孝顺”为题,冷静叙述中流露出了对这个孤独老人的同情,也表现了自己对“孝”字的理解,令读者深思。
   作家们都有这样一种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在著名画家丰子恺的笔下,送一群孩子赶考也就成了一次精神世界的探讨;在朱自清的眼中,父亲爬过火车站铁栅栏的背影是那样的厚重,父亲胸前那一捧火红的桔子燃起了多少读者温情的炉火;王英琦看社戏,她看到的不仅仅是热闹的社戏,她更看到了热闹背后的冷清,看到了欢快的戏曲幕后生活的艰辛。
   从2007年的作文题“怀想天空”到十几年后今天的高考,依然有很多学生离不开老调重谈的几个人和事,司马迁、屈原、项羽仍是不少学生的笔下主打,爱因斯坦、霍金、乔布斯登场的频率依然很高。为什么不用心地关注身边的生活呢?如何在散文中实现思想性呢?
   一、增强生活的况味
   况味,就是境况和情味,就是面对客观的世界、客观的现实生活,你作为一个灵性的主体是如何感知这一切的,你看到了什么样了情境、情况,又尝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味道。
   学生每周要写1000字的随笔,有学生跟我说:我们的生活三点一线,单调乏味,無事可写。所以每到收随笔的时候,呼天嚎地,抓耳挠腮,捶足顿胸,可谓“穷形尽相”,最后面红耳赤,目瞪口呆,半小时一小时过去了,还是一片空白,课代表一路收过来,看看别人长吁一口气,大功告成那个得意样子,真是千般愁万般恨,再加百般的无奈。其实这些学生就是没有想到一点,这一段为了“随笔”绞尽脑汁,消得人憔悴的历程,不就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吗?
   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品出杂陈的五味,关注周围的人,我们也可以品出他们生活中的滋味。即使是身处底层的小人物,在他们被人忽视的卑微生活中,除了那些少为人知的最为隐秘而深邃的痛楚外,也会有着最让人动容的温情与希望,
   如此就需要我们有一种“热心”的体贴与恻隐,“冷眼”的透视与愤激,从而使文章具有强大的艺术冲击力。
   二、体现人文的关怀
  人文就是站在时间、空间、主体的高度上对世界的一种悲悯,一种关怀,一种包容。面对自然、社会、他人,应该在作文中多一点人文精神。巴克尔说:“有四个主要自然因素决定着人类的生活和命运,这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地形。”除此之外,长期性的文化基因传承和沉淀也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差异。
   比如,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就是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人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上”早已成为神话。对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作点人文的评点。
   2016年高考满分作文中有一篇写的就是一座城市的智慧。 2017年高考优秀作文中有一名学生写了“爷爷的小推车”。2007年的江苏省高考有位考生写的是在学校升旗仪式的时候农民工庄严的地唱响国歌。农民工的庄严举止擎起了他们自己的天空,也冲击、荡涤、升华了“我”“我们”的心灵。这当然是一种反衬,但又不止是反衬,而指向了社会生活,人的心灵的深处。卑微与庄严是“看法”的变化,更是境界的提升。这样的文章饱含了有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思考。
   三、展现文化的思辨
   1.传统文化审美与思考
   传统文化中经典的篇章、伟大的人格、超凡的思想都是我们审美的不竭源泉。大到安身立命的宏图壮志,小到为人处世的日常琐屑,无不给我们以不容质疑的指引。
   2016年的一篇高考高分作文《我言秋日胜春朝》,作者闲处落笔,悠闲从容地从《寒江独钓图》起笔漫谈,材料援引丰富而妥帖,从马远、夏圭、韩干到陈寅恪、鲁迅等,传统文化尽显风流。可贵的是,文章不是脱离材料空谈道理,也并非生搬硬套堆砌事例,而是在精当的列举、巧妙地引用之后,恰到好处地加以议论,自然地勾连了题旨,用“留白”“唱反调”“叫板”“独辟蹊径”等词,生动地诠释了题目材料中的“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意蕴丰富,颇有新意。试看开头两节:
   无意中看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几点水纹,几抹残云,一扁舟,一钓叟,除此之外,满卷皆虚空。
   这叫留白,是中国水墨画中荡开的浓重一笔。全卷只有几处重点物象是细心勾勒的,其余只是略作铺陈,甚至不沾半点墨,全卷意蕴于是从二维纸面伸展成了无限。
   2.流行文化批判与审美
   审美固然是正面的肯定,但对丑恶的批判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对美的肯定。提到当代的流行文化,年轻一代无人不知郭敬明、韩寒。曾有无数少男少女迷失在那虚无缥缈的《幻城》之中,但无论如何,苍白代替不了血色,空泛代替不了充实。没有哪个阅卷教师喜欢那种无病呻吟的情调,所以,考场作文中得高分的往往是那些拨开云雾见真相的学生。
   对于网络盛行的“佛系”“吃鸡游戏”“肥宅”许多同学都展现出了自己的思考。这些思考是有主动选择性的,在表现个人喜好的同时又颇有对时代、民族、文化的深层思索。从而表现出了一种审美的理性。
   此外,还有自由洒脱的网络文化和五彩斑斓的外来文化,我们也可以作点审美的发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215011)
其他文献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使用的一种书面语言形式,但是,由于文言文与现代书面语言形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学生在鉴赏文言文时存在较大的困难,学生无法领略文言文的美感。因此,如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化,感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气息是当代教师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一、重视文言文审美教育  教师浮躁的教学心态不但影响文言文教学效率,同时可能削弱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作用。
2007年3月21日,距CIMT2007(第十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的召开还有不到3周的时间,展会的主办和共同承办单位,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和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在北京皇家大饭店召开了新闻发
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条件,对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立足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仿写训练是作文教学的有效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开始讨论仿写训练的技巧与知识。基于此,本文综合性分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仿写训练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一、运用教材资源仿写句篇  针对小学低中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片段仿写、以读导写有着范围较小、操作简单等特征,特别是片段仿写更是作文教学的基础性
尊重差异,引导学生全面、终身发展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首要基准,也是体现生本主义教育理念的重要前提。围绕差异性,突出教学的多样化、层次性,帮助学生在主动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顿悟,更能使教学体现人文关怀特征。语文教学应在秉承上述理念的基础上,依据学生不同的就近发展区域,实施差异化教学引导,便于他们在总结反思中修正自我、提高自我和发展自我。  一、鼓励探读,培养学进生独立自学习惯  缺少独立
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一直用它含蓄凝练、深邃悠远的语言影响着高中学子们,语文教师应结合文言文内容,寻找有利的途径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意境之美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高中文言文中,古诗词的比重比较大,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当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这首诗是作者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写出的,同时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②这首诗具有怎样的意境特点?③作者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描绘意境,
在充分考虑网络化制造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已有传统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优点,对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框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将知识管理作为主线贯穿整个项目管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