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分析高职高专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初步探讨了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策略。对于提高教育事业投资的效益,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以期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写作能力 应用文写作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5-053-01
美国社会预测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当代社会应该记住的最重要的大事有五件,其中之一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文学家廖沫沙先生认为:“写作是一切学科的基本功,无论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要用文字来表达----我觉得培养青年一代的写作能力迫在眉睫。”相比较于文学家的文学创作而言,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更多的是使用应用文的写作。
1、 应用文的定义与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的目标和原则。
应用文的写作是不同于作家的文学创作的,它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为处理公私事务而形成并使用的、具有实用价值和惯用格式的文体。
当今社会,信息传递需要写作,思想交流需要写作,求职应聘需要写作,科学研究需要写作。工作和生活中处处需要写作,各行各业都要学习写作。很多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在日常的工作中都深有感触的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在校学习时,却存在着严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这些同学在校学习的同时急于获取计算机、英语证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证书,他们认为应用写作可以在以后工作中再学习,在校用的相关的毕业论文等应用文的写作则可以临时抱佛脚,网上查一查应付了事。这又不能不说是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一种缺失。一方面,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最大可能的便利,同时也使人们丧失了一些基本的技能;另一方面,从某个侧面反映出高职高专院校写作教学的欠缺。
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文写作的培养原则,应该是以专业为导向,以“实用、能用”为基本原则。而目标则是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教育事业投资的效益。
2、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2.1 教学定位的革新
在大多数的高职高专学校,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中,应用写作课没有受到应用的重视,从来都是以辅修课的形式出现。以我校为例,无论哪个专业,都是开课一学期,每周2课时,一共32课时。由此可以推断,应用写作课是处于边缘学科的地位,他的存在无关大局,学生自然也不重视。
要想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首先就要重视应用文写作课的学科定位,应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特性开设侧重点不同的应用文写作课,适当增加课时,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2教学方式的创新
在应用文的传统教学设计中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个弊端: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师在备课时的教学设计理念也都围绕着“教”而展开,少有涉及学生的“学”。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发现和探求,主动构建所学的知识。教师可有意识的创建一定的教学情境并设计问题,通过师生“对话”或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是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创新的选择模式。
2. 3教学内容的筛选与整合
教学中,教师教授的内容太过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直接从高中直接考入大学的,书本知识比较丰富,但缺乏社会经验,对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的写作就很难理解。在学写公文时,有的同学对分不清党、政的关系,对相关的职能部门及其分管的工作认识不清。如能联系好相关的职能单位,带领同学亲历公文的拟定和发送的过程,那对“上报、抄送”这类比较陌生的词语,学生就不再会云里雾里,摸不清方向了。还有在学习合同的制定和相关的条例时,可以用学校已经实行的或正在拟定的合同为例子进行讲解,也可以让学生就学校的某个项目自己拟一份合同,然后教师用正式的合同文本进行比较性的讲评,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学内容还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进行一定的整合。比如根据专业的不同调整教学内容的侧重点,经济类的学生偏重经济、司法文书的写作,医农类的学生偏重科研文体的写作等等。在教授学生的同时,教师也可以拓宽应用文写作的研究视野,与社会发展相呼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
当今社会已进入越来越重视能力的时代,人力资本开发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已转变为以能力导向的发展趋势,这也是目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认真分析学生应用文水平低下的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去提高,是学校和社会的重点,更是语言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叶至善等. 叶圣陶集[M].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167
[2]杨晓萍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3]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4]夏德勇、杨锋主编.当代大学写作[M].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3
[5]钟海青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6]姜国钧著. 中国教育周期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写作能力 应用文写作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5-053-01
美国社会预测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当代社会应该记住的最重要的大事有五件,其中之一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文学家廖沫沙先生认为:“写作是一切学科的基本功,无论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要用文字来表达----我觉得培养青年一代的写作能力迫在眉睫。”相比较于文学家的文学创作而言,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更多的是使用应用文的写作。
1、 应用文的定义与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的目标和原则。
应用文的写作是不同于作家的文学创作的,它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为处理公私事务而形成并使用的、具有实用价值和惯用格式的文体。
当今社会,信息传递需要写作,思想交流需要写作,求职应聘需要写作,科学研究需要写作。工作和生活中处处需要写作,各行各业都要学习写作。很多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在日常的工作中都深有感触的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在校学习时,却存在着严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这些同学在校学习的同时急于获取计算机、英语证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证书,他们认为应用写作可以在以后工作中再学习,在校用的相关的毕业论文等应用文的写作则可以临时抱佛脚,网上查一查应付了事。这又不能不说是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一种缺失。一方面,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最大可能的便利,同时也使人们丧失了一些基本的技能;另一方面,从某个侧面反映出高职高专院校写作教学的欠缺。
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文写作的培养原则,应该是以专业为导向,以“实用、能用”为基本原则。而目标则是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教育事业投资的效益。
2、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2.1 教学定位的革新
在大多数的高职高专学校,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中,应用写作课没有受到应用的重视,从来都是以辅修课的形式出现。以我校为例,无论哪个专业,都是开课一学期,每周2课时,一共32课时。由此可以推断,应用写作课是处于边缘学科的地位,他的存在无关大局,学生自然也不重视。
要想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首先就要重视应用文写作课的学科定位,应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特性开设侧重点不同的应用文写作课,适当增加课时,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2教学方式的创新
在应用文的传统教学设计中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个弊端: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师在备课时的教学设计理念也都围绕着“教”而展开,少有涉及学生的“学”。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发现和探求,主动构建所学的知识。教师可有意识的创建一定的教学情境并设计问题,通过师生“对话”或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是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创新的选择模式。
2. 3教学内容的筛选与整合
教学中,教师教授的内容太过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直接从高中直接考入大学的,书本知识比较丰富,但缺乏社会经验,对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的写作就很难理解。在学写公文时,有的同学对分不清党、政的关系,对相关的职能部门及其分管的工作认识不清。如能联系好相关的职能单位,带领同学亲历公文的拟定和发送的过程,那对“上报、抄送”这类比较陌生的词语,学生就不再会云里雾里,摸不清方向了。还有在学习合同的制定和相关的条例时,可以用学校已经实行的或正在拟定的合同为例子进行讲解,也可以让学生就学校的某个项目自己拟一份合同,然后教师用正式的合同文本进行比较性的讲评,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学内容还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进行一定的整合。比如根据专业的不同调整教学内容的侧重点,经济类的学生偏重经济、司法文书的写作,医农类的学生偏重科研文体的写作等等。在教授学生的同时,教师也可以拓宽应用文写作的研究视野,与社会发展相呼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
当今社会已进入越来越重视能力的时代,人力资本开发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已转变为以能力导向的发展趋势,这也是目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认真分析学生应用文水平低下的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去提高,是学校和社会的重点,更是语言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叶至善等. 叶圣陶集[M].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167
[2]杨晓萍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3]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4]夏德勇、杨锋主编.当代大学写作[M].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3
[5]钟海青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6]姜国钧著. 中国教育周期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