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rui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习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开展情境表演,就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站起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自信让我如此美丽”的教学中,结合学生自身实际,通过唱歌、讲故事、画画、写钢笔字、写粉笔字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让他们发现自我。悦纳自我,选择自信,做一个自信的人。这种让学生唱主角,把学生变成课本知识的直接参与者,演绎课本内容,既生动活泼,又能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及表演、演说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加深了对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认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也达到了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想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在对湘师版思品教材九年级第三单元第一节第一框“科技发展的足迹”教学时,我就要求学生讨论回答“科技对人类只有利而无弊吗?”目的就是要求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发散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
其他文献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教学内容;氛围;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8—0037—01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及时进行指导;学生通过提问环节获得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进而达到学习目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课堂
采用动力有限元软件,对所选工程实例中的岩质高边坡危险滑移面节点动应力进行计算,并与相应节点的静应力叠加,通过稳定系数公式计算出边坡滑体各时刻的稳定系数,得出边坡动力
摘要:本文简要地阐述了怎样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以促进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过程;应用;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指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连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是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互相渗透不断发展的产物。   自从计算机诞生
〔关键词〕 初中生;物理教学;学习兴趣;  心理因素;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6—0038—01  初中生的好奇心强,而好奇心又是激励人们探索知识的起点,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学习。  一、影响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心理因素  
〔关键词〕 物理教学;焦点;重点;  难点;关键点;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6—0039—02  “三个焦点”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三个主要因素,即重点、难点、关键点。下面笔者就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为例来谈谈这“三个焦点”及相互关系和处理方法。  一、课堂教学中的“三个焦点”  1.重点。教学重点即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重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类的感情制约着人的认识和行为.在工作中,我们并不都是时时依严格的逻辑思维进行,在很多场合下受着感情的支配,有时我们不免充当感情的俘虏,凭好恶来决定
本文从读者的角度,对全面开架这一新的服务形式进行了仔细的观察与认真的思考,提出了重新布局的三个基本方案.同时还谈到了阅读环境的改进及书架编号等问题.
随着高新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在信息领域的广泛应用,现代信息环境呈现出新的特征,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加强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