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强化、价值观建构和人生规划形成的重要阶段。从心理学角度讲,大学阶段是学生自我同一性达成的关键阶段。而社会比较作为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元素,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达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社会比较视域,开展了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
關键词:社会比较;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自我同一性
一、社会比较概念简述
社会比较也被称为人际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通常将社会比较定义为一种自我认定的心理特征,其内涵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定义自身的社会特征(智力、能力、思想意识)时,通常不是单纯参照客观的标准定义,而是通过与他人比较的形式获取相对性定义的现象。譬如人们定义自己是否聪明时,通常不会采取智商测定这样客观、标准的定义方式,而是习惯于采取与他人对比的形式定义自己是否足够聪明。总体上讲,社会比较具有三种形式,即平行比较、上行比较、下行比较。平行比较指个体通过与自身社会特征相似的个体或群体进行比较后,了解自身的特点。上行比较则是选择优于自身条件的个体与群体进行的比较。下行比较则是选择低于自身条件的个体与群体进行的比较。总之,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人类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二、自我同一性概念探析
自我同一性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基础,但是在漫长的研究进程中仍然没有形成普遍接受的定义。自我同一性概念是指个体尝试将与自己相关的风格结合并形成一个自己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自我。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自我同一性是促使学生形成统一、成熟、连续的稳定人格的关键,其发展过程需要经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并在不同阶段确认和自己有关的重大问题,如价值观、理想信念、能力、发展规划等。不同个体在自我同一性建构过程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即同一性达成、同一性排斥、同一性分散、同一性延期偿付等。
其中自我同一性达成,实际上是指个体综合考虑了自身所面临的各种选项,并做出了确定的选择,且坚持自己所做的选择的状态。在自我同一性达成的过程中,个体主要会经历三个方面的体验,即自我认知、自我统一、社会统一。但自我统一性状态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个体在某个阶段确定了自我统一性后,也会出现放弃原同一性、选择新同一性的情况,甚至也存在瓦解自我同一性、呈现自我统一性分散的情况。自我统一性排斥即是指个体过早形成自我同一性,从而否定各种选项的可能性,并形成一种固化的自我意识,最终放弃对自我同一性的探究。自我同一性排斥的个体通常主观意识弱、依赖性强、认知刻板肤浅、缺少忧虑意识。自我同一性分散即是指个体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自我同一性分散的个体通常是孤独、消极、叛逆而又随波逐流的。自我同一性延期偿付是相对于自我同一性达成的过渡状态,是出于不断探索自我、挖掘自我、发展自我的健康阶段。
三、社会比较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
1.平行比较下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平行比较是社会比较的重要形式,其是指个体与自身社会特点相似的个体与群体进行比较的过程。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平行比较的对象既可以是校友,还可以是其他院校的学生。然而根据社会比较环境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进行平行比较时会对其自我同一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进行平行比较时,通常会认识到二者在教学模式上的差异,即前者是以应用实践教学为主,而后者则主要以科学研究为主。当然在这样的对比下,不同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即出现上述的四种同一性发展状态。其中处于自我同一性达成状态的学生,通常能够正确认识到应用型专业与科研性专业的不同,并做好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从而培养实践技能并积极探究创新,以此有效提升自身的知识技能应用水平。而处于自我同一性排斥的学生,则通常会认为应用型专业是操作类的专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仅夯实自身的操作能力,不深入思考探究,严重缺乏创新应用精神。自我同一性分散的学生通常对自身专业特点没有足够的认识,在学习上显得较为消极、懒散,实践操作技能也相对较弱。自我同一性延期补偿的学生,通常处于权衡发展方向的状态,即凸显出由应用型向科研型发展及综合二者优势并向复合型发展的心理状态。在社会比较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
2.上行比较下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上行比较是一種以自身不足对比他人长处的社会比较形式。在上行比较过程中,个体的自尊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这通常取决于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状态。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的上行比较类型多种多样,既有精神与能力方面的比较,也有物质方面的比较。然而任何形式的上行比较,对学生自我同一性建设而言都是一种极为严峻的挑战。从能力层面的上行比较来看,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譬如在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上行比较中,部分学生发现自身与他人的差异之后,便会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促使其转变自身的自我同一性,而做出新的选择。如部分学生发现他人的创新能力高于自己时,就会主动选择创新能力发展方向,并积极实践创新。而相对自我同一性排斥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较为迷信权威,对创新活动的兴趣不高,且不容易转变自身的观念。自我同一性分散的学生在上行比较过程中,通常会采取回避比较策略或采用天才效用,即通过夸大他人的优秀能力而降低比较的不适感,尽可能减少比较及降低比较中的痛苦,从而帮助自己维持现状。由此可见,在能力层面的上行比较中,学生通常会形成不同的自我同一性状态。
3.下行比较下的学生同一性研究。下行比较是个体与不如自身的个体及群体的社会比较形式。但下行比较对个体自尊的影响也存在双面性,即如果与陌生人及团体成员进行下行比较,通常会产生积极的自尊影响;反之如果关系亲密的人进行下行比较则会产生负面的自尊影响。在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比较中,对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情形。第一,自我同一性分散的学生会通过下行比较逃避自身的不足,从而保持心理层面的平衡。譬如成绩一般、学习不用功的学生通常会与不如自己的学生进行比较,从而提升自身的自信心。第二,自我同一性延期补偿的学生由于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目标与观念,其所受下行比较的影响是不固定的,既可能获得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总体上讲,下行比较都是应该积极避免的。
参考文献:
[1]周红梅.大学生具体领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研究——以菏泽学院为主案例[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8-81.
[2]荣婵,谢小辉.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与人际交往关系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2).
關键词:社会比较;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自我同一性
一、社会比较概念简述
社会比较也被称为人际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通常将社会比较定义为一种自我认定的心理特征,其内涵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定义自身的社会特征(智力、能力、思想意识)时,通常不是单纯参照客观的标准定义,而是通过与他人比较的形式获取相对性定义的现象。譬如人们定义自己是否聪明时,通常不会采取智商测定这样客观、标准的定义方式,而是习惯于采取与他人对比的形式定义自己是否足够聪明。总体上讲,社会比较具有三种形式,即平行比较、上行比较、下行比较。平行比较指个体通过与自身社会特征相似的个体或群体进行比较后,了解自身的特点。上行比较则是选择优于自身条件的个体与群体进行的比较。下行比较则是选择低于自身条件的个体与群体进行的比较。总之,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人类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二、自我同一性概念探析
自我同一性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基础,但是在漫长的研究进程中仍然没有形成普遍接受的定义。自我同一性概念是指个体尝试将与自己相关的风格结合并形成一个自己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自我。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自我同一性是促使学生形成统一、成熟、连续的稳定人格的关键,其发展过程需要经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并在不同阶段确认和自己有关的重大问题,如价值观、理想信念、能力、发展规划等。不同个体在自我同一性建构过程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即同一性达成、同一性排斥、同一性分散、同一性延期偿付等。
其中自我同一性达成,实际上是指个体综合考虑了自身所面临的各种选项,并做出了确定的选择,且坚持自己所做的选择的状态。在自我同一性达成的过程中,个体主要会经历三个方面的体验,即自我认知、自我统一、社会统一。但自我统一性状态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个体在某个阶段确定了自我统一性后,也会出现放弃原同一性、选择新同一性的情况,甚至也存在瓦解自我同一性、呈现自我统一性分散的情况。自我统一性排斥即是指个体过早形成自我同一性,从而否定各种选项的可能性,并形成一种固化的自我意识,最终放弃对自我同一性的探究。自我同一性排斥的个体通常主观意识弱、依赖性强、认知刻板肤浅、缺少忧虑意识。自我同一性分散即是指个体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自我同一性分散的个体通常是孤独、消极、叛逆而又随波逐流的。自我同一性延期偿付是相对于自我同一性达成的过渡状态,是出于不断探索自我、挖掘自我、发展自我的健康阶段。
三、社会比较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
1.平行比较下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平行比较是社会比较的重要形式,其是指个体与自身社会特点相似的个体与群体进行比较的过程。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平行比较的对象既可以是校友,还可以是其他院校的学生。然而根据社会比较环境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进行平行比较时会对其自我同一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进行平行比较时,通常会认识到二者在教学模式上的差异,即前者是以应用实践教学为主,而后者则主要以科学研究为主。当然在这样的对比下,不同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即出现上述的四种同一性发展状态。其中处于自我同一性达成状态的学生,通常能够正确认识到应用型专业与科研性专业的不同,并做好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从而培养实践技能并积极探究创新,以此有效提升自身的知识技能应用水平。而处于自我同一性排斥的学生,则通常会认为应用型专业是操作类的专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仅夯实自身的操作能力,不深入思考探究,严重缺乏创新应用精神。自我同一性分散的学生通常对自身专业特点没有足够的认识,在学习上显得较为消极、懒散,实践操作技能也相对较弱。自我同一性延期补偿的学生,通常处于权衡发展方向的状态,即凸显出由应用型向科研型发展及综合二者优势并向复合型发展的心理状态。在社会比较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
2.上行比较下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上行比较是一種以自身不足对比他人长处的社会比较形式。在上行比较过程中,个体的自尊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这通常取决于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状态。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的上行比较类型多种多样,既有精神与能力方面的比较,也有物质方面的比较。然而任何形式的上行比较,对学生自我同一性建设而言都是一种极为严峻的挑战。从能力层面的上行比较来看,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譬如在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上行比较中,部分学生发现自身与他人的差异之后,便会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促使其转变自身的自我同一性,而做出新的选择。如部分学生发现他人的创新能力高于自己时,就会主动选择创新能力发展方向,并积极实践创新。而相对自我同一性排斥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较为迷信权威,对创新活动的兴趣不高,且不容易转变自身的观念。自我同一性分散的学生在上行比较过程中,通常会采取回避比较策略或采用天才效用,即通过夸大他人的优秀能力而降低比较的不适感,尽可能减少比较及降低比较中的痛苦,从而帮助自己维持现状。由此可见,在能力层面的上行比较中,学生通常会形成不同的自我同一性状态。
3.下行比较下的学生同一性研究。下行比较是个体与不如自身的个体及群体的社会比较形式。但下行比较对个体自尊的影响也存在双面性,即如果与陌生人及团体成员进行下行比较,通常会产生积极的自尊影响;反之如果关系亲密的人进行下行比较则会产生负面的自尊影响。在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比较中,对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情形。第一,自我同一性分散的学生会通过下行比较逃避自身的不足,从而保持心理层面的平衡。譬如成绩一般、学习不用功的学生通常会与不如自己的学生进行比较,从而提升自身的自信心。第二,自我同一性延期补偿的学生由于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目标与观念,其所受下行比较的影响是不固定的,既可能获得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总体上讲,下行比较都是应该积极避免的。
参考文献:
[1]周红梅.大学生具体领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研究——以菏泽学院为主案例[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8-81.
[2]荣婵,谢小辉.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与人际交往关系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