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民兵的国际法地位探析——基于海洋法和海战法的考察

来源 :河北法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e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上民兵”是指在海洋和岛礁活动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武装组织.随着南海形势的发展,鼓励渔民开赴争议海域进行主权宣示活动,以及派遣海上民兵这种公私合作形式的群体执行国家特定任务成为南海争端国南海政策的突出表现.海上民兵“亦兵亦民”的特殊身份及活动为其合法性招来批评,部分西方学者质疑其存在的国际法地位,借此抹黑中国政府正常的海洋维权活动.海上民兵涉及的争议主要聚焦于人员身份和船舶法律地位的公私混合性,以及由同一主体的不同身份切换而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于海上民兵活动涉及和平与战争两种法律状态,海上民兵的国际法地位应分别置于海洋法和海战法框架下,并依据实践中的具体活动事实进行评估确定.
其他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6条关于胎儿利益的规定为胎儿设置了在涉及接受赠与与遗产继承等领域的独特的民事权利能力,相对于此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绝对否定胎
交付是动产质权的设立要件,但本身并不影响动产质押合同的效力;在动产质物未交付情形下,质押合同仍能实现一定担保功能,其具有双重债法效力,权利人既有权主张出质人承担违约
在我国内地(广东)刑事司法实践中,长期以来存在着羁押率过高,刑事被羁押人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问题.以广东省某看守所的运行实践为实证样本,分析内地(广东)司法实践中刑事被
推进产教融合的核心是实现高校教育链、人才链与企业产业链、创新链(简称“四链”)的有机衔接.从网络链接视角分析“四链”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探究促进产教融合“四链”有机衔
D大学的案例研究证明,志愿服务通过思想引领、制度促进、自我能动、朋辈联动4大机制,培养了青年对自我、他人及国家3个层面的社会责任意识.其中制度促进机制的作用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