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因此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合作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焦点。“参与式”教学强调和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从机械地听和记变为自觉地探索与思考、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共同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 主体作用 积极参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99
政治课教学大都以“灌输”为主,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灌输的大量权威性的事实和结论,课堂气氛呆滞。然而“灌输”未必“接受”,“接受”未必“理解”,“理解”未必“做到”,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师生之间双向沟通的教学方式, 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舞台,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因此“参与式”教学不仅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体的竞争力,从而使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营造宽松和谐氛围,让学生“敢动”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 “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师生之间双向沟通的教学方式, “参与式”教学的过程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应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给学生以平等和认同感,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学生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在民主的教学环境熏陶下,学生才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敢于在课堂上大胆的“动”起来。学生才会由衷地展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积极大胆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
例如:在讲授关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有关知识时,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问题,表示自己对书本上的理论还存在很多的疑虑。西方国家都是施行资本主义,为什么我国不随大流呢?为什么要求政府一定要为人民服务呢?作为共产党为什么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呢?对于学生能够提出这么多的“怪问题”“偏问题”来“刁难”教师,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共同提高,最后形成共识。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思者”、“问者”、“论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文化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动”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没有兴趣的强制性教学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改变单调的教学结构,要注重创设情境,贴近生活,紧跟社会前沿热点。鲜活生活场景的角色扮演,重大时事热点的激烈讨论,富于情绪感染的情景探究,独辟溪径的“辩论赛”,充满竞争、富于挑战的 “演讲”等方式,都能较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诱导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其中,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把课堂变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
例如在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时,我让学生表演情景剧。剧情大致是这样的:信教的妈妈要求女儿和她一起拜佛,女儿不肯,并要到宗教场所去宣扬无神论。学生表演后并引导他们:“这对母女的做法对吗?能不能强迫别人信教还是不信仰宗教?对此我国的宗教有哪些相关的政策?”。让“小品进课堂”,开展活动情境表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三、注意分层,有所侧重,让学生“愿动”
由于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学习速度有快有慢,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不同学生参与的机会;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參与式”的学习,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使那些曾经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的沉默寡言的学生积极参与,而一些平时表现活跃的优、中等生更发挥其特长,优等生带动中等生,中等生带动较差的学生,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进入学习的全过程,获得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一种充分放松的状态下张扬个性,实现自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异步达成同一训练目标。
例如在《价值规律》这一节,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当地典型企业兴衰实例,了解企业优胜劣汰的现象,或到市场上了解某种商品价格的近期变化情况。又如在讲授《股票、债券和保险》之前,把学生分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向家长或者向银行工作人员调查搜集有关股票、债券和保险的收益性、流通性和风险性,再设计出一套最中意的理财方案。这样的活动不仅激起每一个参与者的热情和努力,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积极参与,信息多向传递,达到集思广益。而且学生在参与实践中认清各种理财方式的利弊,让原本枯燥乏味、趣味索然的理论知识显得通俗易懂。在授课课堂中都大部分学生都能充分发言,各抒己见,使课堂教学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渗透思想、掌握知识、锻炼本领、自觉发展,让各类学生的素质达到分层发展、共同提高。
总之,政治课堂不应是老师的课堂,而是师生互动,让学生全方位参与的课堂。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为本”,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状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多地制造参与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敢“动”、想“动”、愿“动”。因此和填鸭式教学法相比,参与式教学更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不仅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而且能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参与。
参考文献
[1]孙佰玲.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3期.
[2]周永华.浅议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课堂讨论《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34期.
[3]李彩霞.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应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学周刊A版》.2013年10期.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 主体作用 积极参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99
政治课教学大都以“灌输”为主,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灌输的大量权威性的事实和结论,课堂气氛呆滞。然而“灌输”未必“接受”,“接受”未必“理解”,“理解”未必“做到”,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师生之间双向沟通的教学方式, 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舞台,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因此“参与式”教学不仅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体的竞争力,从而使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营造宽松和谐氛围,让学生“敢动”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 “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师生之间双向沟通的教学方式, “参与式”教学的过程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应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给学生以平等和认同感,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学生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在民主的教学环境熏陶下,学生才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敢于在课堂上大胆的“动”起来。学生才会由衷地展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积极大胆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
例如:在讲授关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有关知识时,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问题,表示自己对书本上的理论还存在很多的疑虑。西方国家都是施行资本主义,为什么我国不随大流呢?为什么要求政府一定要为人民服务呢?作为共产党为什么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呢?对于学生能够提出这么多的“怪问题”“偏问题”来“刁难”教师,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共同提高,最后形成共识。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思者”、“问者”、“论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文化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动”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没有兴趣的强制性教学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改变单调的教学结构,要注重创设情境,贴近生活,紧跟社会前沿热点。鲜活生活场景的角色扮演,重大时事热点的激烈讨论,富于情绪感染的情景探究,独辟溪径的“辩论赛”,充满竞争、富于挑战的 “演讲”等方式,都能较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诱导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其中,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把课堂变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
例如在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时,我让学生表演情景剧。剧情大致是这样的:信教的妈妈要求女儿和她一起拜佛,女儿不肯,并要到宗教场所去宣扬无神论。学生表演后并引导他们:“这对母女的做法对吗?能不能强迫别人信教还是不信仰宗教?对此我国的宗教有哪些相关的政策?”。让“小品进课堂”,开展活动情境表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三、注意分层,有所侧重,让学生“愿动”
由于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学习速度有快有慢,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不同学生参与的机会;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參与式”的学习,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使那些曾经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的沉默寡言的学生积极参与,而一些平时表现活跃的优、中等生更发挥其特长,优等生带动中等生,中等生带动较差的学生,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进入学习的全过程,获得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一种充分放松的状态下张扬个性,实现自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异步达成同一训练目标。
例如在《价值规律》这一节,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当地典型企业兴衰实例,了解企业优胜劣汰的现象,或到市场上了解某种商品价格的近期变化情况。又如在讲授《股票、债券和保险》之前,把学生分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向家长或者向银行工作人员调查搜集有关股票、债券和保险的收益性、流通性和风险性,再设计出一套最中意的理财方案。这样的活动不仅激起每一个参与者的热情和努力,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积极参与,信息多向传递,达到集思广益。而且学生在参与实践中认清各种理财方式的利弊,让原本枯燥乏味、趣味索然的理论知识显得通俗易懂。在授课课堂中都大部分学生都能充分发言,各抒己见,使课堂教学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渗透思想、掌握知识、锻炼本领、自觉发展,让各类学生的素质达到分层发展、共同提高。
总之,政治课堂不应是老师的课堂,而是师生互动,让学生全方位参与的课堂。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为本”,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状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多地制造参与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敢“动”、想“动”、愿“动”。因此和填鸭式教学法相比,参与式教学更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不仅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而且能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参与。
参考文献
[1]孙佰玲.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3期.
[2]周永华.浅议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课堂讨论《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34期.
[3]李彩霞.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应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学周刊A版》.2013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