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移植材料及植骨方式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quanz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柱胸腰段因其独特的解剖位置及受力特点成为脊柱骨折的多发部位.对于不稳定骨折,解除椎管压迫、恢复脊柱稳定性是手术的最终目的.内固定仅能提供脊柱暂时稳定性,只有骨性融合才能使其长期稳定.随着植骨技术应用研究的日益深入,对植骨融合的必要性、植骨类型及存在问题也有了更深的认识.然而是否植骨,如何植骨一直存有争议,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其他文献
近日,由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院长担任通讯作者、该院郝建东博士担任第一作者并与美国纽约大学西奈山医学中心专家共同合作的研究论文已刊载于美国《Science》杂志的专刊上,《Science》杂志的影响因子达到31.4,被《雅虎新闻》、《科学美国人》重点报道并引起国内外神经科学领域的高度关注。该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揭示了衰老过程中认知能力下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期刊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历经10多年科技攻关,精心研制的“新型可降解涂层冠脉药物洗脱支架”因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受到大会隆重表彰。
期刊
目的 通过与肱骨近端解剖钢板(APHP)和T形钢板进行比较,评价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在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008年8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65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6例,女29例;年龄24~ 70岁,平均39岁.均为NeerⅢ、Ⅳ型骨折,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3组:LPHP组(36例)、APHP组(19例)和T形钢板组(10例).骨折
毕郑刚,1958年出生,于198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一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及管理的一线工作。1997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2001年获任博士生导师资格,现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学院十大名医,德艺双馨省级名医及黑龙江省政协委员。
期刊
期刊
目的 探讨步态分析技术在髌骨骨折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2年3月至11月期间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27例单侧髌骨骨折患者,男23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31.4岁;左膝12例,右膝15例.骨折AO/OTA分型:C1型13例,C2型9例,C3型5例.术后3个月按照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价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根据得分将患者分为评分满意组和评分不满意组;并应用Footscan步态分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代表了20世纪骨科手术领域的最重要进步,甚至可以看作是现代医学最具革命性的发展之一.与其他治疗手段相比,它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据估计,英国人口中有20%在60岁以上,并且至少2%的人有明显的膝关节症状而需行膝关节置换术药.而在美国行初次TKA的需求会在未来20年中增长将近7倍,达到将近350万人次[2]。
期刊
目的 通过与60岁以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保守治疗后的影像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60岁以上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保守治疗后的影像学结果,以确定老年患者是否适合采用保守治疗.方法 对2010年7月至201 1年3月收治的103例(104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5例,女88例;年龄22~93岁,平均60.0岁.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60岁组(48例)和≥60岁组(55例).所有患者均经闭合整复石膏固
目的 探讨改良Brook法结合C1-2经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通过改良Brook法结合C1-2经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18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21~68岁,平均41 8岁.骨折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15例,Ⅲ型3例.其中4例合并颅脑损伤,3例合并胸部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41 d至1
53个国家和地区夺金东道主只有1枚邮票金牌含金量1.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