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虽是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却一直过着很不地道的国外生活。
我们爱喝可乐,爱吃洋快餐,喜欢欧美的流行与摇滚,鲜有人去欣赏中国的传统戏剧,去学习纯粹的中国传统乐器和音乐,当然,更鲜有人会去品茶。
请原谅我们的少年吧,哪怕长辈们忧心忡忡,担忧传统文化遗失,但国外的一切,都在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坦然地接受。我们不愿被同龄人冠以“古板”“古怪”或者“老土”的名号,甚至冒着被孤立的风险,去刻意继承什么中国传统文化。至于学校,偶尔也会在传统节日里,举办一些看起来很传统的活动,但在我看来,大都也只是仪式和形式,流于走过场罢了。
不得不承认,我也是那种对中国传统文化没什么认同感的人。
我的老家在黄梅,却至今没听过一出正宗的黄梅戏,同样,我也不会去品尝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茶。那些如“铁观音”“龙井”“普洱”之类的,也只偶尔喝过,分不清其间的差异,更品不出所谓的精妙。我那已尝惯了面包和甜食的舌头,只觉得茶过于苦涩。
我从小就不喜欢喝白水,妈妈为此想了许多办法,记得初二时,偶然的一天,妈妈尝试着往开水里面加了几粒干菊花。
第一次闻到那味道,隐约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向来是喜欢花的,于是,很爽快地喝下了一大杯,那种喝茶的方式与动作,对我来说,和喝可乐没什么太大的差别。但自此后,我饮水时,总会有意无意地,在白开水中加入一把干菊花。
初中毕业后,我来到了德国,求学所在的瓦尔登堡,是一个宁静的小镇。刚来的那段时间,我鲜有思乡的情结,有时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些“崇洋媚外”。但当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眺望着湛蓝天空上清晰的云彩轮廓,更庆幸脱离了国内的学习环境,便自问,这寥寥的思乡情结也还算正常吧。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了下去。白天,忙忙碌碌地上课、处理杂务;晚上,一盏泛着温暖的台灯下,笔尖在纸上沙沙地奔跑着,作业、复习,此情此景,简直熟悉到了极点,但又似乎少了些什么。我习惯地将手伸向茶杯,就在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我想家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去了离学校最近的超市,并成功地找到了一种叫做“Mayfair”的菊花茶。一回到寝室,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一股久违了的茶香扑面而来。
水,缓缓地注进了杯子,慢慢地,被茶包染成了透明的金色,我欣喜地举起茶杯,对着灯光打量着,它虽然少了那些上下翻飞的白色花瓣,但这金的茶色,确也带给了我久违的熟悉、宁静和喜悦的感动。
我慢慢揭开盖在杯子上的书,把鼻子凑了上去,我习惯在菊花茶泡开后深呼吸它的第一缕香气。然而,我却没有闻到那熟悉的气味。茶确实泡开了,也散发着好闻的气味,可惜,却不是那股令人怀念的清香。慢慢地,我饮下一小口,口感不错,可惜,却少了那种人口之后萦绕的气息。
那种清香、那股气息——我以前从未在乎过的清香和气息,此刻,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在这一人独处的宁静夜晚,却勾起了我对家的浓浓思念。
记得一位同学曾告诉我,她在国外最先开始怀念的,是地道的中国菜。此刻,我看着手中的半杯茶。似乎找到了相似的感觉。
这种怀念,不仅仅是对饭菜或茶的,而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没有在意的,甚至被忽略了的那种感觉,那种不管我们身在何处,却始终最亲切、最熟悉、来自我们最初家园的感觉。此刻,当我静坐桌前,忆起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武汉大街。忆起紧张忙碌、充满竞争的校园生活,忆起家中父母不休的唠叨、过度的关爱,突然发现,这些,又何尝不是被我曾经忽视的茶香?
并非德国的Mavfair不香,只是没有我所寻找和怀念的那种感觉。
终于明白了。哪怕影响我的真正纯粹的中国元素再少,可它还是会如那股淡淡的茶香一般,历经十五年的浸润,深深渗进我的骨髓,就像妈妈喜欢的一位歌手唱的那样: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我们爱喝可乐,爱吃洋快餐,喜欢欧美的流行与摇滚,鲜有人去欣赏中国的传统戏剧,去学习纯粹的中国传统乐器和音乐,当然,更鲜有人会去品茶。
请原谅我们的少年吧,哪怕长辈们忧心忡忡,担忧传统文化遗失,但国外的一切,都在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坦然地接受。我们不愿被同龄人冠以“古板”“古怪”或者“老土”的名号,甚至冒着被孤立的风险,去刻意继承什么中国传统文化。至于学校,偶尔也会在传统节日里,举办一些看起来很传统的活动,但在我看来,大都也只是仪式和形式,流于走过场罢了。
不得不承认,我也是那种对中国传统文化没什么认同感的人。
我的老家在黄梅,却至今没听过一出正宗的黄梅戏,同样,我也不会去品尝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茶。那些如“铁观音”“龙井”“普洱”之类的,也只偶尔喝过,分不清其间的差异,更品不出所谓的精妙。我那已尝惯了面包和甜食的舌头,只觉得茶过于苦涩。
我从小就不喜欢喝白水,妈妈为此想了许多办法,记得初二时,偶然的一天,妈妈尝试着往开水里面加了几粒干菊花。
第一次闻到那味道,隐约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向来是喜欢花的,于是,很爽快地喝下了一大杯,那种喝茶的方式与动作,对我来说,和喝可乐没什么太大的差别。但自此后,我饮水时,总会有意无意地,在白开水中加入一把干菊花。
初中毕业后,我来到了德国,求学所在的瓦尔登堡,是一个宁静的小镇。刚来的那段时间,我鲜有思乡的情结,有时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些“崇洋媚外”。但当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眺望着湛蓝天空上清晰的云彩轮廓,更庆幸脱离了国内的学习环境,便自问,这寥寥的思乡情结也还算正常吧。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了下去。白天,忙忙碌碌地上课、处理杂务;晚上,一盏泛着温暖的台灯下,笔尖在纸上沙沙地奔跑着,作业、复习,此情此景,简直熟悉到了极点,但又似乎少了些什么。我习惯地将手伸向茶杯,就在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我想家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去了离学校最近的超市,并成功地找到了一种叫做“Mayfair”的菊花茶。一回到寝室,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一股久违了的茶香扑面而来。
水,缓缓地注进了杯子,慢慢地,被茶包染成了透明的金色,我欣喜地举起茶杯,对着灯光打量着,它虽然少了那些上下翻飞的白色花瓣,但这金的茶色,确也带给了我久违的熟悉、宁静和喜悦的感动。
我慢慢揭开盖在杯子上的书,把鼻子凑了上去,我习惯在菊花茶泡开后深呼吸它的第一缕香气。然而,我却没有闻到那熟悉的气味。茶确实泡开了,也散发着好闻的气味,可惜,却不是那股令人怀念的清香。慢慢地,我饮下一小口,口感不错,可惜,却少了那种人口之后萦绕的气息。
那种清香、那股气息——我以前从未在乎过的清香和气息,此刻,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在这一人独处的宁静夜晚,却勾起了我对家的浓浓思念。
记得一位同学曾告诉我,她在国外最先开始怀念的,是地道的中国菜。此刻,我看着手中的半杯茶。似乎找到了相似的感觉。
这种怀念,不仅仅是对饭菜或茶的,而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没有在意的,甚至被忽略了的那种感觉,那种不管我们身在何处,却始终最亲切、最熟悉、来自我们最初家园的感觉。此刻,当我静坐桌前,忆起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武汉大街。忆起紧张忙碌、充满竞争的校园生活,忆起家中父母不休的唠叨、过度的关爱,突然发现,这些,又何尝不是被我曾经忽视的茶香?
并非德国的Mavfair不香,只是没有我所寻找和怀念的那种感觉。
终于明白了。哪怕影响我的真正纯粹的中国元素再少,可它还是会如那股淡淡的茶香一般,历经十五年的浸润,深深渗进我的骨髓,就像妈妈喜欢的一位歌手唱的那样: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